对盆景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认识
  • 盆景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认识
  • 讲到盆景艺术,有一个如何造型的问题,常常引起很多争议,今撰文与君共研。盆景造型虽然千姿百态,最终会凝结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语言,称为流派或地方特色,这种特色越鲜明,其表现能力越强。了解了这种特点,便于掌握
2023-09-01
盆景艺术精品,重在提高盆景文化层次
  • 盆景艺术精品,重在提高盆景文化层次
  • 任何艺术的文化来源,常常是透过远古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达至,我们的盆景美学教育与普及,亦当从追朔史源,我们的盆景艺术,才能真证展现其民族艺术的魅力与创作的生命力。任何艺术都具有涤荡心灵的艺术作用,盆
2023-08-31
盆景艺术及文化解读
  • 盆景艺术及文化解读
  • 任何艺术都具有涤荡心灵的艺术作用,盆景艺术亦同样具有如此效力。具有活的生命艺术的盆景,更显这方面的艺术感染力。盆景艺术,是综合性极??的表现艺术,造型艺术,要把它“玩”好,在这“玩”中学问也自是多方面的
2023-08-30
川派盆景艺术的风格、布局及造型特点
  • 川派盆景艺术的风格、布局及造型特点
  • 悠久的历史与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盆景艺术的不断发展,而璀璨的巴蜀文化和当地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料孕育出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川派盆景艺术。追求自然、形神兼备的取意风格:川派盆景造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
2023-08-14
川派盆景艺术历史渊源
  • 川派盆景艺术历史渊源
  • 四川气候适宜,植被茂密,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备盆景发展的条件。四川盆景是以所在地域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源于五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川盆景大致分川西与川东两种艺术风格,分
2023-08-14
盆景艺术之整体山型石创作山水盆景
  • 盆景艺术之整体山型石创作山水盆景
  • 盆景艺术之所以感人,它妙在咫尺山石有万里之势,盈握树木荐参天覆地之意,但要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绝非一挥而就,要经过漫长的培养、制作、修改过程。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是技与艺的完美结合。盆景创作除了要熟练
2023-08-14
岭南花乡话盆景———记芳村花地盆景艺术起源与发展
  • 岭南花乡话盆景———记芳村花地盆景艺术起源与发展
  • 芳村花地是岭南盆景的发祥地。花地,原名花埭,位于广州的珠江白鹅潭畔,种花历史有近两千年。清末,康有为曾在花地的康园内建别墅“康宅”,并在此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有赞颂花地的“千年花埭花犹盛”和“百庙耕花
2023-08-31
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特点
  • 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特点
  •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清。其中,金陵盆景艺术风格浓郁,特色鲜明,取决于制作材料与技巧。一、金陵盆景取材,着重本地特有的或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与地方山石,植
2023-08-25
盆景艺术创作中四维空间的复杂性
  • 盆景艺术创作中四维空间的复杂性
  • 人们知道盆景是有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的三维空间艺术,被誉为“立体的画”。盆景艺术创作仅掌握“立体”的三维空间是不够的,因为任何物体(一木或一石)都是立体的三维空间。在盆景器皿中任意植树点石都能够成为
2023-08-25
盆景艺术创作的两重性
  • 盆景艺术创作的两重性
  • 我们知道音乐、文学等属于时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属于空间艺术;而舞蹈、戏剧、电影、盆景等属于时空艺术。这就是说盆景作品不仅具有空间性,而且具有时间性,它的景观是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盆景
2023-08-25
盆景艺术的变化
  • 盆景艺术的变化
  • 在研究祖国传统盆景艺术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传统盆景的特点是规则、对称和工艺化。例如徽派的梅花龙桩盆景、苏派的六台三托一顶、扬派的巧云式、川派的方拐等皆如此。这样的盆景在意境上比较单调,在造型上不但模式
2023-08-25
盆景艺术是大自然景物综合性造型艺术
  • 盆景艺术是大自然景物综合性造型艺术
  • 盆景艺术创作者运用创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在各种深浅长宽不同,形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盎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
2023-08-25
附石盆景艺术要求较高,山野气味浓厚
  • 附石盆景艺术要求较高,山野气味浓厚
  • 附石式盆景也称“树石式”盆景,是将树木与山石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盆景形式,其特点是树木栽种在山石上,树根或扎在石洞或石缝中,或抱石而生,其风格或清秀典雅,或雄浑大气,或古朴苍劲,或险峻陡峭,或开阔壮观。抱
2023-08-13
岭南文化之盆景艺术
  • 岭南文化之盆景艺术
  • 提到岭南文化,人们自然想到广东音乐、粤剧、粤菜、岭南画派、岭南建筑,谈岭南民间艺术,也只是谈广彩、广绣、牙雕、玉雕等,而甚少提及岭南盆景。以上这些无疑都是岭南文化或岭南民间艺术的精华,但是如遗忘甚至遗
2023-08-24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向世界秀出扬派盆景
  •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向世界秀出扬派盆景
  • 没有高悬的醒目招牌,没有豪华的装饰,隐匿于瘦西湖万花园盆景博物馆一角的赵庆泉大师工作室显得相当古朴和低调。记者走进赵庆泉的办公室时,他正通过电话与前国际盆栽协会理事长、台湾着名盆景赏石家苏义吉通话,商
2023-08-14
盆景艺术之美
  • 盆景艺术之美
  • 中国是世界的诗词王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以凝炼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风情韵致,还有不少是吟咏盆景艺术。“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
2023-08-20
吉佩龙苏派盆景艺术展开幕
  • 吉佩龙苏派盆景艺术展开幕
  • 6月11日上午,由常熟市文广新局、董浜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常熟图书馆、吉佩龙盆景艺术工作室承办的“景中自有真情在——吉佩龙苏派盆景艺术展”在常熟图书馆开幕。常熟花木栽培及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表明
2023-08-20
芮亮元苏派盆景艺术赏析
  • 芮亮元苏派盆景艺术赏析
  • 芮亮元简介:从艺35年,芮亮元制作的苏派盆景已是不计其数,但每一盆都呈现着作者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对植物世界的热爱。他说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画,翻阅各种国画山水作品集,欣赏相关的展览;再者就是到大自然中
2023-08-20
关于苏派盆景艺术
  • 关于苏派盆景艺术
  • Part1:苏派盆景·印象impression提起盆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也许是爷爷清晨细心修理枝叶的背影,抑或是一座座城中的苏州园林。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美称的盆景,曾经离我们的生活
2023-08-20
师法自然 精通造化——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
  • 师法自然 精通造化——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
  • 师法自然是?耙晃慌杈罢呓?氪醋魇导?牡谝?i。而师造化是精通造物之理,是盆景创作的成熟阶段。能师自然者只不过是掌握了自然界树木、花草和山石的具体物象特征而已。如能得造化之理者,才是真正通达事物的本质。古树
2023-08-24
铁皮石斛盆景艺术及其发展
  • 铁皮石斛盆景艺术及其发展
  • 铁皮石斛,系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具有补五脏虚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心肌收缩力,双向调节肠道平滑肌,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由于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极度稀缺,且因其药用价值极高而遭到盲目采挖,
2023-08-09
“旧式古树”为自然式岭南盆景艺术打下基础
  • “旧式古树”为自然式岭南盆景艺术打下基础
  • 广东地处五岭以南,俗称“岭南”,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终年阳光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草木繁茂,植物生长旺盛。另外,可提供选择的各类树种、各种形态的数目资源甚多,历年就有“千树之
2023-08-06
中国盆景艺术中的川派
  • 中国盆景艺术中的川派
  • 盆景,就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被称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中国的盆景起源于7000年前的盆栽,到汉代出现了缶景,南北朝时山水盆景开始发端,唐代转向诗情画意,宋代有山水
2023-08-14
川派盆景艺术风格
  • 川派盆景艺术风格
  • 川派盆景又称为剑南盆景,是汉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园林艺术众的珍品,是以四川省名来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亦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其中又分为川西与川东两处地方风格,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著称。川西以成都为中
2023-08-14
扬派盆景艺术形成历史
  • 扬派盆景艺术形成历史
  • 扬派盆景艺术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取材自然,师法造化,汲取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和审美思想,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清秀、古雅、飘逸、写意的风格和“精扎细剪”、“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传承中国盆景艺术脉
2023-08-14
微型盆景艺术
  • 微型盆景艺术
  • 微型盆景以花草为主,缀以山石等小件配置而成。它多采用石篱蒲、文竹、虎耳草、吊兰、兰花、万年青、水仙、菊花、芭蕉、芦苇以及其他的闲花野草。微型盆景着重于形态小巧,造型玲珑别致,更注重整体艺术美的内涵。
2023-08-13
关于盆景艺术
  • 关于盆景艺术
  • 盆景起源于中国,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型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近年来古老的盆景艺术焕发了青春,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关于盆景艺术: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
2024-03-19
切换频道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