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如何“以人为本”

   2017-05-03 苗业网互联网520
核心提示: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如何以人为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即“人本原则”。这本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然而现实中也不乏一些这样的设计师,他们把

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如何以人为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即“人本原则”。这本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然而现实中也不乏一些这样的设计师,他们把“以人为本”当作了一个“口号”或者是一面“旗帜”时常挂在嘴边,可是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却很少关注人,或者说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如广场、公园、学校中到处存在的大广场、大草坪现象更是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较好的做到“以人为本”呢?我希望下面的这些经典语录能给大家带来些启发,因为这每一个语录都能够给我们无限深层次的思考。

语录1:对于设计者而言,频仿设计作品,去倾听使用者的呼声是必要的,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同行们的评头论足,这种舍本逐末的孤芳自赏,无疑更加疏远了设计者和使用者本应默契的关系。

语录2:如果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预料人们的行为趋向,他就能够避免设计与现实发生冲突;反之,如果设计者违背或忽视了人们的行为,那么失败的责任就不应归咎于使用者,而应归咎于设计者本身。

语录3:对自己的设计,能知道使用结果的人不多,对自己为一定用途的设计被错用作其他用途,能知道这一点的人就更加少得可怜了!

语录4:多数人认为,景观一旦竣工,工作也就结束了,就几乎不再过问以后的使用情况,因此,设计者本身的设计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证实,他们不去理会那些本可以说明设计问题的事实,也不在乎以往的错误是否在下一次的工作中重犯!就是对于那些可能引导他们正确判断的东西,他们也都抱着漫不经心,任其自流的态度,至于自己的设计信念是否与现实吻合,那就更是听天由命,靠碰运气了!

语录5:设计者是预见者!

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的预见,的确,设计图纸就象一面镜子反映出设计者对规划用地的使用预见,当由此设计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式恰当地迎合了设计者的行为的话,那么,他们的预见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设计者设计出来的环境与使用用者的行为南辕北辙,那么,他们的预见就失败了。

语录6: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在公园里对人进行有意识地观察,譬如,当你去吃饭时,当你下班回家时,当你躺在摇椅上呷着饮料消遣时等等……最后将用实例证明正是在这些各种背景下的观察积累,直接影响着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随时观察的方法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发掘,其最终目的在于收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活动,然后将这些一点一滴的收获拼凑成一部印刻在头脑中的百科全书。

语录7:试一试吧!设计者观察人们的活动习惯与国会议员定期回到自己的选区和选民们熟悉相识并无不同之处。如果议员不这样做,他就会失去与选民的联系。

语录8:决断什么是好?

“主观主义者”只想凭借个人的意志识别善恶,他们中的一些人干脆就简单地把“我喜欢这样或我不喜欢那样”作为决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充分理由,与他们摇旗作对的“客观主义者”则在自身以外寻找指导行为的本源,而这一个本源完全超然于人,它就象一个上帝或“自然法则”。

语录9:在《本源》一书中,艾思·兰德慷慨激昂地宣称:我是建筑师,我知道所采用的建筑原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正朝着一个我不能所允许自己生存的世界接近;现在你们该明白我之所以要设计科特兰德的原因了吧!我把它呈送给你,我把它给毁了,我同意设计科特兰德别无他用,只是为了表达我的设计意愿,这就是我为自己的工作的价,我并没有报酬。重点符号是我i加注的,十个我------十个在这寥寥数语中竟有十个我!

语录10:社会学家赫伯特·盖斯曾经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充分解释了那个存在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分歧,赫伯特·盖斯指出:…….人所创造的人工作品(也只能)是一个潜在环境,这个环境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被人们感受到之后,才能变成一个有效环境,因此,有效环境可以定义为潜在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用者对这个潜在环境公开地或潜在地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这里只是对一个真理的老生常谈,这个真理就是:任何一个客观环境必须要在被主观意识接受之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语录11: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要把人们的美感满足排除于基本需要一览表之外,更不会是要回到前面所提到过的老路上去,即把人们对美的享受作为成功设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是在于反对那种不顾使用者本身需求的设计思想,反对那种对使用者更重要和更现实的追求不予同等考虑的作法,如果设计者对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都给予了重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设计者既创造了一件艺术佳品,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语录12:马斯洛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此时,你最好首先争取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为做到了这一点,“高层次的需要”自然就会不约而来。

语录13:只有当设计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视为神圣的设计宗旨时,人们才会按照设计所鼓励的方向去行动!

语录14:对作为语言者的设计者来说,它的职责不是要他去预言某个设计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而是要他在进行设计之前预言那些已经被确定了的行为,我们将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的行为倾向笼统地叫做“习惯”。

语录15:观察自发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活动,以了解人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对空间典型的利用情况,记下人们在那些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地方所进行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对那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途的地方谈谈你的观察印象。

思考:这些地方具有什么特征?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阻碍了你所观察到的行为?你能否将你所发现的东西归纳成设计原则,以给设计提供最大的选择余地?

语录16:观察那些在使用时违背了设计意图的设施,以便发现哪些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记下那些为某一特定功能设计却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的场所。

思考:一个按一定目的设计出来的设施,它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会引起什么样的联想?根据其外貌和位置,列出它会诱使人们产生哪些行为?你对哪些设施感兴趣?是否也想亲自尝试一下?那么,请尝试一番吧!考虑一下,如果要是设施符合管理人员所认为的正当行为,同时又要强化设施向使用者提供的信息。那么,这个设施应该如何设计?

语录17:当处理众多的行为问题时,设计者并不会有为自己的事业功成名就.志满意酬的感觉,它只可能从他为使用者意识的舒适愉快所做出的贡献中获得某些安慰。一些设计者认为扮演这个角色实在有些大材小用,因而感到前景暗淡,沮丧志衰,但是我认为,如果把设计工作看成是一个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那么,扮演这个角色就有着实实在在的潜在意义。当然,应当承认,从全局的观念来看,这却是她无时无刻都渴望获得的最大享受。如果这种享受一再被剥夺,那么,使用者就可能从心理面对一个地方感到极大的厌恶。

语录18:赫斯特的发现说明了一个具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常识性问题,即:人们不仅希望与某些人保持亲近,而且也希望与另外某些人保持疏离,然而,当有设计者来处理社会交往这个问题时,许多人似乎就只是考虑如何方便人们聚集交流,而从不考虑人们之间还希望保持一定距离的愿望,或仅把这个愿望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排除于规划考虑之外,或把这个愿望看成是一个无理的要求而断然拒绝。对人们行为爱好的重视,就意味着不管对何种何样的行为爱好都应该抱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

语录19:个人空间概述:

根据人类学家艾德华·t荷尔德研究成果,我们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即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重迭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迭所产生的不舒服,即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

语录20:虽然对行为场所做出客观的分析,能够使人领悟到一些东西,但是,把自己设身处地置于行为环境中去实地体验一下,却能深化自己所获得的印象,因此,设计者应时常站在它所观察的对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无味的环境中的不悦,或在引人入胜的环境中的愉悦。

语录21: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一个设计者与一个行为学家相遇时,一幕杂耍般的程式剧便开场了,设计者项行为学家索取与设计相关的信息,但行为学者却问设计者: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翻来覆去地喋喋不休,最后连该提问什么问题双方也都茫然了。

语录22:把自己扮演成使用着的角色,这时你就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那些引发使用着舒适感和烦躁感的因素。

语录23:观察什么?

注意对场地上what(什么活动)、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和why(为什么)的分析。

语录24:一个人性的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明确地传达该场所可以被使用,该场所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

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有吸引力。

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的活动需求。

使未来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鼓励使用人群中的不同群体的使用,并保证一个群体的活动不会干扰其他群体的活动。让儿童和残疾人也能产假。

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控制或改编的要素。

在设计中,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会造就失衡的活不健康的空间。

语录25:在开始采集数据之前,最好先花点时间作为参与者来对所选择的场地进行一番主观感受。考察者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一个事先不错的地方,利用几分钟来放松自己,深呼吸,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环境。尝试抛下目前的烦恼,集中精力于下面的任务。花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全身心地进入状态。

取出笔记本,记录下此时此地你的所感所想。试着集中至少5分钟的时间去关注每一种主要感受。

视觉:你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吸引了你的视线?你注意到了什么颜色和纹理?空间尺度怎样?在这个空间里你还可以看见谁?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在做什么,他们的情绪怎样?

与此同时,记录下你所看见的事物以及你的感受。这些景象让你感到愉快还是悲伤?这个空间是令人放松、令人不适,还是令人乏味?其他人的存在是丰富了空间,还是造成了混乱?有没有特别的人、活动或群体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或者让你感到了不是?

听觉:把你的眼睛闭上几分钟,让你的耳朵仔细聆听你可以听到的东西。那里有些什么声音?声源在哪里?这些声音是让你平静还是让你不安?你能想象别人对这些声音做出什么反映吗?

触觉:感受这个空间。用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接触这个空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纹理、温度和品质?你能感触到空气流动或温度变化吗?这些触觉让你有什么感觉(安全、舒适、厌恶、厌倦)?触觉可以丰富获证实我们的所见所闻。

嗅觉和味觉:闭上你的眼睛,用鼻子闻这个地方。你闻到了什么?这个地方闻起来是新鲜的、令人窒息的,还是陈腐的、清新的,或是素雅的?这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尝吗?这里是不是适合吃东西或随便喝点什么?

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验场地、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去研究人们的心理后,才能设计出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设计出人们所真正需求的景观作品!

(注:语录1--23载自拉特了奇.阿尔伯特j著;王求实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语录24和25载自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