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住宅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解读

   2017-05-04 园林花木网互联网476
核心提示:绿色生态住宅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解读—最近,国家建设部制定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小区绿化建设提出了权威性的建议设计指标。上海市住宅发展局和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又经过专题探讨,联合制订发

绿色生态住宅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解读—最近,国家建设部制定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小区绿化建设提出了权威性的建议设计指标。上海市住宅发展局和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又经过专题探讨,联合制订发布了《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对新建住宅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整套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完整指标体系及其设计方法。

当前,小区环境成为房产开发的重点,优美环境成为房产销售的卖点,住宅绿化更是购房者关注的热点。政府的导向,市场的需求,生活富裕达成了重视住宅绿化环境的共识。

在“导则”未出台前,大家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认识和做法各不相同,造成绿化景观差异很大。上海前几年开发的精品住宅区,不乏绿化环境优美的佳作,运用“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初步呈现了“绿树成荫、花木扶疏、鸟语花香、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盎然”的景观。而有的住宅区环境仅重视地坪、广场、喷水池、雕塑、立柱、回廊等建设,出入口处的建筑体量又高又大,又笨又重,化费了许多应用于绿化的资金,占据了有限的绿化面积,以建筑景观、环境艺术景观替代绿化,忽略了植物造景的园林景观,十分可惜。其结果是夏日炎炎,热辐射强,酷热难当,无绿树遮荫;冬日寒风呼啸,水泥地冰凉,昼夜温差大,对人和植物的生存不利,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应。我认为,“导则”中的技术要点和标准,我们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现仅从住宅小区绿化设计角度略述管见,以求探讨。

(一)绿地布局

实施绿化栽植,首先要有可以栽树栽花的绿地。绿地量多少,需要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给予保证。绿地量越多,日后绿化氛围越浓,小区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小区总体规划拟定后,已确定的35%以上的绿地中,需进行第二次绿地景观规划。“导则”规定: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70%。也就是说,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而这个数字越小越好。绿地越大,建筑容积率越低,小区绿化级别越高。绿化率越高,为小区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越大,对人体康健越有利。

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座北朝南,背阴面阳是植物生长的最好环境,尤其对一些喜阳光的开花植物生存极有利。小区中的集中绿地不宜放在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背阴面。

小区出入口的景观安排,最好是硬质景观与绿化景观相互交融,要在出入口附近留有绿地进行绿化。忌讳大广场一片,没有绿化背景和前景。

绿地的形状以块状外形的为上乘,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尽量避免,它对景观和生态均不利。据国外资料报道,绿地宽度以大于12米为最佳,这对绿地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利。这个要求对大多数小区的总体规划难以做到,既然我们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我们就应该在绿地布局中尽力而为。

有些小区地处闹市、位于城市主干道或高架旁,大环境差。小区绿地规划时,应在地块边缘尽量留出较宽的绿地,营造高大、浓密、厚实的防护景观林,起到防噪、防尘、抗污的作用。

绿地布局中,儿童活动和老人健身、社交用地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顾儿童,该绿地的选择应取避风、向阳、交通方便之处。

(二)绿地中水系布置

人有亲水性,有水即有灵气,潺潺流水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满足居住者的心理愿望。水景对改善生态效益有一定作用,小区中的水景为人们家居生活带来活力,绿景与水景交融的空间生动而美妙,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故而大型的居住环境不可没有水。小区水景设计不能完整地表现大自然的水系体系,只能微缩地表现,取其精华,表现其神韵,当前中国很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绿地中水系的布置也要参考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进行设计。

(1)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太大的水面对管理、生活及交通不利,建议水的面积不宜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

(2)水体的线型设计宜相对集中,忌分散而细长。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以蜿蜒细流为辅。

(3)水池清澈见底,水质清是小区理水的根本,谁也不愿意在脏水旁生活。要使水质清,必须化大力气使它流动,流水不腐。高低错落的流泉、水梯、喷水、叠水、涌泉、水雾等流动的水,可以增强水的自净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日常管理。

(4)住宅区中的内水尽量不与外部水源相连,以利防汛,防污。若外部水质清,且水位较稳定可以内外相通。相通的口子尽量少设,最佳方案设一个口子,以便设闸,人工控制水位和水流方向。

(5)水要满,要让人接近水面。地面与水面相距在0.5米之内时,人与水有亲近感,相距在0.5米以上时,则使人产生观井之感。

(三)种植设计

(1)乔木为绿化骨干。人居环境每天需要新鲜氧气,释放氧气最大量者当以乔木为冠。在绿化设计中,以乔木为骨干,应先确定乔木种植的比例,上海地区一般占绿地面积的40%~45%,甚至达50%~55%(指近中期乔木冠幅投影面积)。乔木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导则”规定为1:1~2,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开发商和部分领导却强调立竿见影的近期效果,急于求成,力主常绿乔木占大多数。今后要着力扭转这一现象,达到“导则”要求。同时,多配置落叶乔木,这样适应上海地区冬季阴冷的气候条件,市民皆有冬季日照的合理要求。从园林艺术角度欣赏落叶乔木,它越古朴,枝干、树形越迷人,最具备树木的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和风韵美。乔木的种植位置特别要注意,一般不能种在离住户窗口太近之处,尤其是南北窗户。特别提醒必须在南面窗口外6米以内不得种常绿乔木。在楼房西侧的绿地中,应多种落叶乔木和片片竹林,遮挡西晒,也是夏天儿童与老人在林下纳凉、休憩的宜人之处。居住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不宜等距离或排列种植,应打破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成团组或分散地种植,活泼自然,不拘一格。小区中广场、地坪或停车场地,力争乔木嵌入式种植。

同一个小区中,乔木的树种不宜太多,多了太杂,无法设计,一般选2~3种为主体树种,选3~4种辅助配置。种植方式以小块混交最好,忌单一的片林(竹林除外),这样做容易使小区绿化面貌统一而协调。

(2)保健植物群落为先。植物群落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能力。居住区绿地中配置有保健作用的植物,对人的身心会产生良性反应。因此,居住区选择美观、生长快、管理粗放的药用、保健植物,既利于人体的保健,又可美化环境,一举两得。上海地区有保健疗效的植物种类较多,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例:香樟、银杏、雪松、龙柏、罗汉松、粗榧、枇杷、无花果、含笑、牡丹、门冬草、萱草、玉簪、鸢尾、吉祥草、射干、野菊花等,既是植物造景的优先树种,又是有保健用途的药用植物。

(3)自然活泼的表现形式。当前,很多居住区的绿化配置,模仿道路、广场、大型公建等绿地的设计手法,采用大色块,追求雄伟、气魄的大尺度氛围。然而,居住区的绿化配置应该以人为本,采用自然活泼的手法,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景观要求是,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的前提下,产生有季节性的色彩以及空间上的层次变化。植物的群落应追求自然形态,不能用过多的人工剪修造型,一些开花植物,如经常剪修,往往会把花芽剪掉,既费工,又减少了绿色枝叶量,对生态不利。自然生长的各种花灌木,3~5成群地布置在宅前屋后,随季节花开花落,给人们带来好心情。

最近,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和住宅发展局在全市35个新建小区进行“导则”试点,将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设计施工中贯彻“导则”的技术要点,相信不久,上海将会有一大片绿化环境精美的楼盘出台。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