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昆玉河是贯穿北京西部城区的重要水系,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其周边商业、文化、居住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使昆玉河紧密地连接起周边众多资源,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创造更人性化的公共场所并建立现代休闲滨水开放空间模式,是此次项目研究和设计的核心。
关键字:风景园林;昆玉河;规划设计;联系;可达性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Kunyu River Ecological Waterfront Corridor Abstract:Kunyu River runs over the west part of Beijing and enjoys long historical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has rich resources of commercial, culture and residential as well as great position advantage. The heart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project aims to make the river connects various resources along it to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modern city life, create a more humanism public site and establish the modern recreational waterfront space.
2005年5月,“北京市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和清华西门至卧佛寺路两侧绿化景观规划”国际招投标方案征集揭晓,EDSAOrient与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联合方案夺得本次竟赛的第一名,并成为最终实施方案。
通过对本案设计过程中引发的一些对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希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以昆玉河为例探讨国内滨水地区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积累阶段后,逐渐进入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国内城市滨水空间长期被湮没在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中,无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昆玉河目前主要存在3大问题:
1.1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系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北起颐和园新建宫门路,南至八一湖桥西侧,全长约10km该走廊自北向南,将颐和园、万柳高尔夫及社区、鲁迅文化园、玲珑塔、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中央电视塔以及玉渊潭公园串联起来,囊括了众多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资源,但目前昆玉河与这些资源的联系是消极被动的,各种资源孤立地游离于昆玉河之外,不同资源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
1.2可达性差,没有很好地利用亲水空间
目前昆玉河滨河两岸均为城市道路。严重阻碍行人与河道之间联系,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很差。
有20多个新老楼盘分布于昆玉河两岸,居住用地在周边总用地中约占80%楼盘销售价格均得益于昆玉河,但居民未能享受到亲水环境,跨道的小便阻隔了居民的亲水愿望。
1.3功能单一,缺乏生活配套设施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小断追求,为滨水空间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目前昆玉河的单一景观水道的功能已远远小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长达10km的范围内,除滨角园餐厅外,几乎再无其他滨水服务实施,昆玉河良好的景观条件所提供的功能价值被严重降低,本应成为城市休闲活动中的地带却无所作为地沉默着。
以上所述昆玉河的问题在国内其他城市滨水地区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正反映了大多数滨水地区目前的尴尬状态,值得广大同行和政府相关部门来共同关注。
二、确立总体日标和规划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通过引入世界先进的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在历史风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游憩与旅游相结合等基本规划原则下,树立起昆玉河真正的京城名胜水上“第一游”的形象;整合联系周边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并可借助2008年奥运的契机,使“东方昆玉河”的品牌走向世界。
整个方案依据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而设计,将保护古都风貌和展示首都新形象有机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借鉴法国塞纳河、德国莱茵河等国外著名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案例,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使昆玉河水景生态走廊更能体现新北京的独特风貌。
三、规划对策
针对于以上所述存在问题,我们从景观、交通、功能3个主要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3.1景观方面
3.1.1增加加亲水空间
在昆玉河整体流域的设计中,亲水空间的创造始终作为基本的目标之一被加以强调。不同区段亲水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与它们取得必然和自然的联系,进而将这些重要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昆玉河滨水空间中来。
如在中央电视塔的节点设计中,以“龙跃澜漪”为主题,以电视塔的圆形台地为依托,通过改变或增加电视塔广场入口,围绕电视塔周围形成半径不同的圆形滨水步道,使其与昆玉河产生有机联系。
长河,昆玉河交汇处的绿地现状景色很好,规划道路的小利影响很大,所以将道路外移,绿地得以保留并扩大成绿岛,增加了一处宜人的亲水平台。
3.1.2岸线多样化
现状的昆玉河近10km的驳岸,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平淡。为了给游船上的游客及两岸车辆创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们对局部地段的驳岸进行了改造设计。一方面,采用软化处理的手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驳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了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
3.1.3设置景观控制点
将河岸两侧周边主要城市景观纳入昆玉河景观体系,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景观控制点,昆玉河景观富于节奏感,也使昆玉河成为展示其两侧资源的重要窗口,引领游人与市民在小断的兴奋中完成昆玉河之旅,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我们将这些景观控制点统称为“昆玉十景”,使之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昆玉河两岸,并赋予其充满诗意和古典情趣的名字,如“双塔碧水”、“松风竹雪”、“新桥酒帘”“长岛虹桥”、“松岛草径”、“华市灯光”、“荷风曲淑”、“莲舟醉晚”、“笙歌水楼”、“万柳叠翠”。
3.2交通方面
本方案中,重点强调了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在可行条件下,对局部规划道路进行改线,扩大亲水空间;通过地下通道、空中步道等方式,解决亲水空间可达性。在总体规划道路结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大量增加地块内部步行道交通线路,同时在主要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本次规划将水上游船线路纳入交通设计范围,在主要地方开设码头,方便游客游览出入。由于蓝靛厂南路将昆玉河河道与周边居住用地分隔开,规划中,在局部地段将蓝靛厂南路改道,与其辅路相邻;同时在蓝靛厂南路与其辅路间设计了30-40m的绿化隔离带,以消除改道后形成的小利因素此外,通过地下通道的设计,使周边居民能很方便地到达滨河绿地。
3.3功能方面
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经过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确立了“一链州六段”的规划结构,整合或新规划若干功能结点,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望一望、尝一尝、逛一逛、游一游”,力图通过最通俗的语表达最时尚、最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活画卷,展现昆玉河的历史风韵与时代魅力,同时达成旅游项目多元化:既有古迹参观,又设有商业、文化娱乐、酒后、会展、健身等多个项目,使得整个旅游线充满活力。
“一链”指的是通过昆玉河走廊的形成,构建一条贯穿大小景点、开放空间的景观链。“六段”是这链条上的6个以”水”为主题的各具特点的景观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实现不同的功能划分,形成6个风格迥异的核心景观区域。
位于车公庄桥以南至中央电视塔的“双塔碧水段”被规划为娱乐人文区,结合中央电视塔、慈寿寺塔和瑞云庵3大旅游景点,构筑兼有中国历史与现代人文特色的空间,诗词、书法、评书、古典戏剧及舞蹈等活动都将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一块空间;生活休闲区位于车公庄桥至车道沟桥的“水岸飞虹段”,规划舫状的小岛,为周边居民提供,昆玉河上又一处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去处;“长河水湾段”位于车道沟桥以北至长春桥,设定为文化艺术区,艺术沙龙、艺术展示等相关活动在本段是重点;长春桥以北至远大北路的“水月华市段”将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核心,通过广场、休闲吧和茶座等,向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成为商业游憩区“水绿松岛段”被赋予运动生态区的主题,在远大北路以北至火器营桥的区域内设置湿地观测、泛舟小溪、临溪垂钓等生态体验项目,以及室外网球和篮球、慢跑、自行车道、轮滑等体能锻炼内容;火器营桥以北的区域命名为“御水宫墙段”,是自然旅游区的所在,通过在颐和园外设计的商业步行街及配套停车场,形成了一个提供旅游配套服务的颐和园入口前区;“望一望”即是登上中央电视塔望京城美景,展示北京风貌;接下来”尝一尝”,享受昆玉河美食和悠闲的滨水生活;游船上坐乏了,中间再“逛一逛”,在金源商贸中心感受北京时尚生活;最后抵达颐和园“游一游”,欣赏御园神韵,昆玉河之旅达到高潮。
交通方式实现多样化,水上线路通过小型游艇组织游客从河源段开始向下游游览各特色游览区,并在主要观景点设置游船码头,通过控制游艇的吨位和马力来调节游艇与生态型河岸保护的矛盾。滨水游览线采用步行结合方式,利用蓝靛厂南路,开设电瓶车游览线,做到防洪与旅游、景观结合。沿河步行道多设置休息观景设施。
四、结语
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非农业人口聚集地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正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规划,力图通过强调有效利用及再利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限资源,从而使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成为京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典范。
我们不仅追求生态的优化,同样注重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昆玉河两岸分布有密集的古迹名胜,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建筑和园林等,这些是北京历史沿革与文明传承的生动史料,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的历史记忆。我们在兼顾昆玉河两岸的历史名胜的保护需要和现实社会不同人群的需要的前提下,要给予这些历史遗产以新的活力和时代定位,让它们与现实环境共生相容,将来,昆玉河打造成集休闲、旅游、文化、生态多种功能,时尚与历史交融的滨水开放空间,它将联系整合周边众多城市资源,成为北京历史文脉的最佳代言人。
我们相信,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必将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成为北京城市肌理中的别具一格的都市大地景观,并在中国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