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地域景观综合体,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行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以及大分散而小集中空间特征的景观区域。乡村景观又可以说是融合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乡村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这些独特的景观资源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两者的互利共生是景观现代利用的前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开发利用,营造出的具有高品质的、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据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可持续的整体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
今天亮眼辩景就“乡村景观”如何规划设计,给大家做详细解析。
1、原则和方法
1.1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对高强度土地利用区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必须坚持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板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生态功能;控制和节约工程及居住用地,塑造优美、协调的人居环境和宜人景观;山、水、林、天、路统一安排,改水、治水、植树、防污。
1.1.1经济性原则
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1.1.2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乡村特有的地域特点。
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3融入性原则
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1.2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
针对乡土地的合理使用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景观规划研究,论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以及“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探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休闲农业规划中的应用;亮眼辩景认为应采用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景观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创造和谐人工景观四种方法来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2、内容和意义
2.1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分析、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景观综合评价、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和乡村景观管理七个方面。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农业遥控感应用等。
2.2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2.2.1改变观念
有助于改变目前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形象,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田园文化特色。
2.2.2转变职能有助于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等多种经济,对长期困扰我国
发展的“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2.2.3提高认识
有助于协调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新塑造自然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设计要点
3.1乡村性
营造乡村性可以分别从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做文章。
3.1.1做农耕场面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底,更是乡村景观文化的核心,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对比越大,则乡村景观文化的表现效果越好。农耕文化景观意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营造:把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如麦场、水车、石碾等;牛背横笛、鸡鸣犬吠、门前小河、集市等都是农耕生活的点缀。
3.1.2突出“天籁”
乡村夜景正适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的闪烁,这种纯净透明的夜幕,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人所追求的新奇感受。
3.1.3服饰与饮食
淳朴简单的乡村服饰、鲜美无污染的农家小菜,符合城市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3.2情节性
情节性是指在挖掘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按照讲故事的手法组织景观序列。情节性的主要内容是:
3.2.1围绕特色,强化特征
在某些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可以围绕着主题内容、景观特色,强化景观的游乐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综合休闲活动特征。
3.2.2多样性和变异性
情节性重在突出该乡村旅游景观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和空间环境的多变性。乡村景观的内容、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搭建一些临时性的场所,策划设计一些参与性活动。
3.2.3高度人情化
一切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是设计中应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游人的喜好不同,希望参与的活动各异,应设置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参与项目、欣赏内容,做到人人皆有其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3.3地域性
为什么我们常惊叹并向往于“桃花源”般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他们大多没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师创造,而是当地百姓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的。因此,增强乡村景观的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
地域性的主要内容是:
3.3.1运用当地材料
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点不同,在土石、植物、矿产上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这些特征几乎成为“地域基因”,从根本上影响建筑、景观用材及构筑技术的使用,并因此形成景观特点。传统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环境建设通常是大量性的、经济性要求较高的建设类型,因此能尽量地使用地方性材料资源,是降低造价、节约经费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更具个性,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
3.3.2提取并应用当地的“符号”
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风土人情、哲理文脉等方面可以通过象征性设计符号来表达,设计手段以抽象象征为主,这样既能有效地增添环境体系的浪漫韵味,又不至于繁琐和复古。
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整理当地的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取得建筑和环境的样本,归纳总结出代表当地文化景观特色的符号,包括形态,比例,色彩及组合方式等。
其次,在乡村景观符号的创新与构成的过程中,可以多元组合,使用多个符号,使环境意境丰富多彩;也可以打散重构,即将符号通过分解、裂变、叠合尺度重组、材料重构等手法,建立新的秩序和组合。
3.4过程感
乡村景观的设计必须留有思考的余地,能够让游客细细品味。人们到乡村去不是只为了看一看,而是感受乡村的气息,对应于这种较长时间、较慢节奏的旅游形式,乡村景观的设计需要有“过程感”。
过程感强调景观不能在一点集中展现,而是按照一定的安排逐步深入,通过旅游者自己的探索,发现最美的风景。
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正在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从而使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亮眼辩景认为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就显得日益迫切。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时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乡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