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皖东名山——琅琊山的榆科耆老

   2018-12-25 苗业网佚名69
核心提示:在八皖大地的江淮丘陵东部滁州境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琅琊山。它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

在八皖大地的江淮丘陵东部滁州境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琅琊山。它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一、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

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阁、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南天门上为纪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宫是著名的道教场所,琅琊山流传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庙会”至今沿袭。

二、琅琊山孕育着“榆科巨人”——醉翁榆、琅琊榆

琅琊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6%,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是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的落叶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并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孕育着一个榆科植物巨大种群,它包括榔榆、刺榆、杭州榆、大果榆、白榆、春榆及朴树、青檀等,特别是有2种该区特有的榆树种类——琅琊榆、醉翁榆。

1、以琅琊山命名的榆树——琅琊榆

琅琊榆为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郑万钧先生命名。

琅琊山有树木三百多种,其中有榆科榆树、榆属植物多种。多少世纪以来,琅琊寺大雄宝殿南侧的祗园后山及古道两侧,数十株琅琊榆大树扎根巨岩,耸出林表,在森然群树中尤为醒目。人们看到这种秀直的大树,赞赏之余却叫不出它的名字,谁也没有将这种出秀于山中的浓荫大树当做一个特别的物种。直到l948年我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到琅琊山考察,这一珍稀树种才得以发现,他认为在全国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还未见到过。通过科学鉴定,认定它是榆科榆属的新种,因首次发现在琅琊山而定名“琅琊榆”(Ulmuschenmouicheng)。模式标本为“1948年郑万钧采,l5004号”,现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室。新种论文发表于1956年《南京林学院学报》。“琅琊榆”这一安徽特有树种很快闻名于世,并被编入《中国树木志》(第三卷)中,1984年列如《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渐危种予以重点保护。如今最大的一株位于“琅琊胜境”坊登南天门途中,拾级蜿蜒的十八盘(又称“二九径”)中段,石阶古道右侧,一株令人瞩目的琅琊古树挺立道旁。树高20米,端庄秀丽,绿荫婆娑。胸围216厘米,生长健壮,古雅别致。枝下高l3米,冠幅l6米×l2米。l50多年来,为不尽得登山游人送来迎往。对于近代新发现的琅琊榆,不知其然者,大树一株别无态,知其然者,物竞天择倍感怀。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薄片脱落;小枝幼时密被柔毛,后变无毛,灰色或暗灰色,无木栓翅。冬芽卵圆形,芽鳞被毛。叶互生,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尾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至心形,边缘具重锯齿,上面密被短硬毛,粗糙,下面密被柔毛,侧脉15--21对;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春季先叶开花。在去年生枝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疏被或密被柔毛,果核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

生态习性:分布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性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平均温15℃,1月平均温1.8℃,7月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湿度夏秋季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或钙质土,Ph值6.5--7.5。琅琊榆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立地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树生长不良。通常与地锦槭(AcermonoMaxim.)、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铜钱树(PaliurushemsleyanaRehd.)、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m.)、朴树(Celtistetrandrasubsp.sinensis(Pers.)Y.C.Tang)、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az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琅琊榆3月中旬开花,随后长出新叶,4月下旬到5月初果实成熟,随风飘落,在林缘及阳光充足的地方,天然更新良好。

分布范围:它仅分布于安徽滁县琅琊山和江苏句容宝华山。生于海拔100--250米石灰岩丘陵山地的落叶阔叶林中。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琊山,约有大、小树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林下幼树处于被压状态,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繁殖培育:播种繁殖。种子失水后寿命较短,极不耐贮藏,应采后即播;造林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石灰质山麓坡地。安徽省林科院与滁州市林科所合作,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成功的育苗和造林技术。

琅琊榆传说:

说起琅琊榆,有一段动人的轶闻趣话。传说东晋元帝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避难于此。有一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琅琊山呆过“真龙天子”,要在山上建造一座“龙蟠寺”,限期重阳节造好。州官接旨后,立即差人远到江西、福建运来巨木,召来许多工匠,限定九九八十一天完工。经过紧张施工,一切就绪,六六三十六根站柱已竖好,单等八月十五午时三刻上大梁。大梁架上后,高高的大梁下方,不知何故中间突然出现一个拳头大的瘤包,木工攀不上,砍不着,急得众人跺脚叹气。一位白发老汉走出人群说:“让我来试试看吧。”说着从腰间抽出斧头抛了上去,不偏不斜地打中瘤包,把它削得平整光滑。谁知突然“呜”的一声,斧头柄脱离斧头飞向后山去了,斧头却又回落到老汉身边。观者称奇,目瞪口呆。好半天,掌墨师傅刘二感激得热泪盈眶,双于打辑忙问:“老伯尊姓大名,日后徒弟定当请教。”老汉说:“我姓鱼名日。”说罢拿着斧头下山去了。后来人们领悟老汉原来就是木匠师祖鲁班师傅。说来奇怪,鲁班师傅的斧头柄落在琅琊山坡上却生长成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落叶萧萧西风冷,空谷寒寺听涛声。”数年后,山坡上便长出许多榆树,根盘石岩,身挺异姿,在山中占有显要地位。

2、以醉翁亭命名的榆树——醉翁榆

醉翁榆为1948年由郑万钧先生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一篇千古绝唱——《醉翁亭记》,遂使滁州琅琊山成为海内名山。当人们来到醉翁亭前,品味“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让泉,溪流两侧屹立有数株古树。这些树潇洒挺拔、高枝浓荫,数百年来,游人只慕其树,而不识其名。多少文人墨客“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却未能为常伴亭台的古树指点沧桑。l948年,郑万钧教授率前中央大学森林系师生到琅琊山考察,华敬灿教师采集的标本经郑万钧教授鉴定为榆科榆属的新种。因此树生于醉翁亭前,故命名醉翁榆(UlmusgausseniiCheng),其模式标本载称:“1948年华敬灿采,编号l5002。”模式标本现保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室。新种鉴定论文发表于l956年《南京林学院学报》。从此,安徽省这一特有树种才公布于世,为琅琊山景区增加了新的特别内涵。“碑中墨迹生苔色,树底云根点绿芳。”1984年它与琅琊榆均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Ⅲ级重点保护植物。该树当地俗称毛愉,因其叶两面密被短硬毛(刚毛),甚粗糙,又称糙叶榆。由于其特征颇似大果榆而往往被错误鉴定。林学家郑万钧教授根据其当年生枝条密被柔毛,叶先端钝或具短尖,边缘有单锯齿,翅果圆形,两侧对称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大果榆,认定它是琅琊山的特有种一—醉翁榆。其生长多在醉翁亭前沟谷沿线的石灰岩山麓溪边,附近山坡亦有散生。其中让泉边上最大的一株,树高23米,胸围264厘米,枝下高6米,冠幅l7米×l7米。主干、主枝修长,树形昂然挺立。尤其是春夏之交,叶色深绿,枝叶扶疏,把醉翁亭景区装扮得潇洒清秀,风韵回环。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黑褐色,纵裂;小枝深褐色或暗灰色,密被柔毛,两侧常具较厚的木栓翅。叶互生,长圆状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5一11厘米,宽1.8一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宽楔形,边缘常具单锯齿,偶有重锯齿,两面密被短硬毛,上面粗糙,侧脉8一12对;叶柄长4-8毫米,密被柔毛。花先叶开放,生去年生枝条叶腋,成簇生状聚伞花序,具短梗,花钟形,密被绣色毛。翅果圆形或近圆形,长2.2-2.7厘米,被柔毛,先端具封闭的凹缺,果核位于翅果中部。

生态习性:醉翁榆分布区属皖东丘陵,夏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较但其北面为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冬季易遇北方寒潮袭击。年平均温15.2℃,极端最低温一23.8℃年平均降水量1045.4毫米,相对湿度75%,无霜期215天,群落周围厚层石灰岩露头较多,上层深浅不一,局部地段受坡积影响,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结构良好。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为阳性树种,主干挺拔,根系发达,常盘结于岩石隙缝中,多生长石灰岩坡地和溪沟两旁。常见伴生树种有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m.)、朴树(Celtistetrandrasubsp.sinensis(Pers.)Y.C.Tang)、栓皮栎(QuercusbariabilisBI.)、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化香(PlatycaryastrobiliaceaSieb.etZucc.)、铜钱树(PaliurushemsleyanusRehd.)、黄檀(DalbergiahupeanaHance)等。3月开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果熟。

分布范围:分布区狭窄,仅见于安徽瑯玡山醉翁亭附近10公顷的范围之内。生于海拔100m以下的山麓落叶阔叶林中或溪沟旁。让泉池上方的醉翁榆大树,参差不等的有30余株,皆为先代遗物,多属老龄植株,树龄在180年以上;幼苗、幼树多处于林冠下或灌丛草莽之中,生长不良,干形弯曲,侧枝横生,或往往由于连年樵采而长成丛生状,有濒于绝灭的危险,是极为稀有的濒危物种。

繁殖培育:播种繁殖。种子失水后寿命较短,极不耐贮藏,应采后即播;造林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石灰质山麓坡地。安徽省林科院和滁州市林科所合作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成功的育苗和造林技术。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