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5-09-11 苗木佚名594
核心提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常绿阔叶乔木,具有寿命长,四季常青,树干挺拔,树冠浓密,树姿秀丽,秋季开花,花期长,清香宜人

桂花(Osmanthusfragrans)是常绿阔叶乔木,具有寿命长,四季常青,树干挺拔,树冠浓密,树姿秀丽,秋季开花,花期长,清香宜人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和传统的名贵香花植物。近年来,为了满足食品和香料工业对桂花鲜花及城镇绿化建设对桂花树的大量需求,各地栽培桂花的规模越来越大。桂花的病虫害也逐年增多,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为此,笔者对桂花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桂花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

1、桂花病害

1.1.桂花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常发生在桂花的扦插苗木上,尤以1~2年生苗发病较重。

病原:该病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arenaria)引起。

症状: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根瘤,严重时须根减少,根尖肿大并腐烂。地上部位长势衰退,与缺肥和干旱的症状相似;因此常被误认为缺水、少肥所致。

桂花发病规律:线虫大多在土壤中越冬。幼虫在植物体内经过3次蜕皮后变为成虫,世代重叠,1a可完成3~4代。

1.2桂花缺铁病:成片良田长期繁殖桂花,尤其是在偏碱性的土壤上会出现此类病症,发病后常被误认为是其它病菌侵入所致。

桂花症状:桂花一旦缺铁,首先影响叶绿素形成,导致叶脉之间出现失绿现象。严重时叶色变为黄白色,有的老叶出现黄褐色坏死斑点,导致早期落叶,影响开花。

桂花发病规律:桂花缺铁病通常发生在偏碱性土壤上,因为铁的可溶性随着pH值的增高而降低,碱性土壤中的铁常以难溶解的形式存在,导致桂花不易吸收利用。

1.3桂花叶斑病:主要危害叶部。各桂花产地均有发生。

病原:该病由木犀生叶点霉真菌(Phyllostictaosmanthicola)引起。

症状:叶片受害多从叶缘或叶尖侵入,病斑最初为淡黄绿色,后呈灰褐色,形状多不规则,边缘和叶尖明显。后期病斑上能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树冠下部光照不足之处危害较重。

桂花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一般发生在7~11月。生长不良、受冻害、机械损伤的植株容易发病。

1.4桂花煤污病:此病分布极广,不仅危害桂花,还危害柑桔、茶花等多种植物。

桂花病原:该病由多种真菌引起的。常见的是柑桔煤炱(Capnodiumcitri)、刺盾炱(Chaetothyriumsoinigerum)和巴特勒小煤炱(Meliolabutleri)。

桂花症状:严重时在叶片上覆盖一层薄纸状黑色物,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抑制新梢的正常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变黄,提早落叶,花芽形成困难。

桂花发病规律:此病一般以蚜虫、蚧类和粉虱类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因此,这些害虫成了引发此病的先决条件。在栽培管理粗放和荫蔽、潮湿的桂林以及过密的圃地中常造成严重危害。

二、桂花虫害

2.1柑橘全爪螨(Banonychuscitri)危害桂花的螨类有多种,其中以柑橘全爪螨最为严重。它以成虫、若虫和幼虫危害桂花叶片,受害叶片会不同程度地失绿,严重时出现斑点,叶片变成灰黄色,失去光泽,导致大量落叶。

形态特征:雌成螨体为广卵圆形,背部隆起,体长0.32~0.37mm,暗红色或紫红色,体背有瘤,上生白色刚毛,足4对,爪状,爪间突发达。雄成螨体略小于雌成螨,腹末略尖,呈菱形,体鲜红或棕色,足较长,4对。卵圆球形,略扁平,有光泽,初产时鲜红色,以后逐渐褪色,中央有一垂直的柄,由柄的顶端向四周放射出10~12条丝粘于叶片上。幼螨刚孵出时,体长仅0.2mm,体色多呈淡红色或黄色,足3对;幼螨蜕第1次皮后即为前期若螨,足4对;第2次脱皮后为后期若螨;第3次蜕后变为成螨。

生活习性:该虫1a发生12~18代,温度高则发生代数多,反之则少,世代重叠。以卵、若螨或成螨在叶背面越冬,越冬卵在翌年2~3月大量孵化,4~5月为为害盛期,当气温高达24℃以上时,繁殖受到抑制,若遇冬暖春早的天气,越冬虫口密度大,往往危害猖撅。为害以新梢和嫩叶为主。

2.2长白蚧(Leucaspisjaponica)为害桂花的蚧壳虫有长白蚧、红蜡蚧、糠片蚧、吹绵蚧等。其中长白蚧在我国南方普遍分布,主要危害板栗、龙眼、柑桔等经济树种。其若虫和雌成虫用针状口器刺入寄主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导致枝、叶枯萎而死亡,

形态特征:雌虫暗棕色,纺锤形,体外覆有一层灰白色蜡质介壳。雌虫长约1.0mm,黄色,口针很长,无翅。雄成虫介壳较瘦长,白色,体长约0.5mm,有一对透明的翅,体淡紫色。卵椭圆形,淡紫色,长0.2~0.3mm。若虫椭圆形,长约0.25mm,淡紫色或黄色,初孵若虫有触角及足,待固定分泌蜡质后触角及足退缩。蛹细长,紫色,腹末有一针状交配器。

生活习性:在长江以南每年发生3代,大多以老熟若虫和蛹在枝干上越冬。4月成虫羽化,并开始产卵。第一代若虫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二代若虫在7月上旬,第三代若虫则在8月下旬。若虫在晴天中午孵化最盛,刚孵化的若虫爬行数小时后,口针便插入桂花树的组织,分泌蜡质,形成介壳,不再移动。

2.3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为害桂花的有黄刺蛾、绿刺蛾、青刺蛾、扁刺蛾等。其中黄刺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桂花、香樟等多种花木果树,以幼虫取食桂花叶片为害,可在数天之内将树叶食尽,严重影响桂花生长,故需及时防治。幼虫毒刺和茧外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和灼热剧痛。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7mm,翅展30~39mm,虫体与翅均为黄色。卵长1.4~1.5mm,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老熟幼虫长19~25mm,淡黄绿色,背面有一个两端较宽、中间较窄的紫褐色大斑,背侧有蓝绿色纵线及小蓝点,体表有许多刺突。蛹长13~15mm,椭圆形,淡黄褐色。茧似麻雀蛋,坚硬,灰白色,有暗色纵纹。

生活习性: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1a发生1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a发生2代,桂林1a发生3代。多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茧附着在树枝、树干或土中。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叶背,夜间活动、交配。卵多产于叶背,经5~8d孵化。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集群取食叶片下表皮、叶肉,4龄幼虫开始取食全叶,幼虫期约一个月。幼虫老熟在枝干、叶片上结茧。8月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2代幼虫取食为害,10月上旬幼虫老熟。

2.4蚱蝉(Cryptotympanaatrata)又名知了。在我国分布广。它危害桂花、柳树、梅花等花木。主要以若虫在土中刺吸植株根部的汁液为害,其次是成虫在枝干上刺吸树液,特别是成虫以锋利的产卵器割破枝梢的皮层,使枝梢成锯齿状排列的小槽,产卵于其中,致枝梢干枯而死。

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44~48mm,翅展125mm,体色漆黑,有光泽,被金色绒毛,复眼淡赤褐色,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的“×”形隆起,翅透明,体腹面黑色,足淡黄褐色,腹部第一、第二节有鸣器。雌成虫体长比雄成虫略小,无鸣器,有发达的产卵器。卵长椭圆形,长2.4mm、宽0.5mm,乳白色,有光泽。若虫末龄时长约35mm,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发达,头和胸均粗大,与腹部等宽。

生活习性:蚱蝉需3~4a才能完成一个世代。以卵于树枝上或以若虫于土中越冬。卵期达10个月左右。若虫孵出后落至地面,潜入土中,刺吸根部汁液,到深秋后即潜入深土层中越冬。次年春暖花开时,若虫又向上迁移,刺吸植物根部汁液。若虫在土中生活多年,老熟后于6-8月爬出地面上树,然后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栖身于枝干上,雄成虫不停地鸣叫,雌成虫不鸣叫。雌成虫多在小枝上,以刀形产卵器割破皮层,形成直线或锯齿状的伤口,产卵于其中。成虫寿命60~70d,具有趋光性。

2.5桂花叶蜂(Tomostethussp)桂花叶蜂是危害桂花的专食性害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发生普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0~8.0mm,宽1.5~2.0mm,翅展12.0~17.0mm。雌虫比雄虫略大,体黑色,具金属光泽。头黑褐色。触角丝状,9节。复眼黑色,中胸发达,胸背有瘤状突起,后胸有一个三角形浅凹陷区。翅膜质,透明,密生黑褐色细毛,翅脉黑色。足黑褐色。卵椭圆形,长0.8~2.0mm,初为乳白色,后转为黄绿色,半透明。幼虫初孵化时为乳白色,后呈绿褐色,体长18.0~20.0mm,胸足3对,腹足7对,共5龄。茧长圆形,长约10.0mm,宽3.0~4.0mm,茧色泽似泥土。蛹长约8.0mm,复眼黑色,初化蛹淡黄色,后变暗黄色,羽化时呈黑色。

生活习性: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前蛹期在浅土层泥茧内越冬。翌年3月化蛹,3月底至4月初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夜间伏于叶背。早晨露水干后成虫活动频繁,在树冠之间飞逐、交尾。卵产于嫩叶边缘的表皮下,成单行排列,使嫩叶扭曲变形。多次产卵,卵期7~13d。4月中、下旬幼虫大量孵化,幼虫孵化后即群集并蚕食叶肉。为害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

2.6其它病虫害:除上述9种病虫害外,为害桂花的还有桂花藻斑病、炭疽病、卷叶蛾、粉虱、金龟子、尺蠖、桂花蛱蝶、蓑蛾、红蜘蛛、吉丁虫等,有些病虫在局部桂花林内危害较重,影响桂花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综合防治技术

桂花病虫害的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营林技术、物理手段、天敌保护、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的措施,使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3.1植物检疫:严格种苗检疫制度,禁止栽植有虫带病的桂花苗。

3.2预测预报:加强栽培区病虫情监测预报,及早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3.3营林技术:准确选园,精心栽植,合理密度。在选择桂花园地时,应根据桂花生长发育的特性和生物学要求,选择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的地点,挑选良种壮苗,按适地适树、合理密度的原则,精心栽植。结合整形修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消灭越冬的黄刺蛾、蚧壳虫、蓑蛾等害虫,以及叶斑病、叶枯病、炭疽病等病原菌。冬季深翻土壤,拣拾虫蛹,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叶蜂、蚱蝉、刺蛾等幼虫或蛹。加强肥水管理,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树势,注意树体保护,防止受冻或受伤,提高树体的抗病虫能力。

3.4天敌保护:桂花林内天敌资源比较丰富,对抑制害虫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有捕食刺蛾、蓑蛾、金龟子等害虫的蜀蝽和大山雀等鸟类,捕食或寄生于蚧壳虫、螨类的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大红瓢虫、澳州瓢虫、小红瓢虫,花翅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和啮小蜂等天敌,应注意保护或引进,用天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实现可持续控制战略。

3.5灯光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蓑蛾、刺蛾、金龟子、蚱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每盏灯可控制桂花园面积2.0~3.3hm2。使用该法防治害虫,对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降低防治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3.6药剂防治:适时开展化学防治是降低病虫害损失的重要途径。药剂中应首选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如白僵菌、Bt、阿维菌素等),或仿生物制剂(如灭幼脲等),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菊脂类和蚍虫灵等),尽量避免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

桂花林内常用的有效药剂有:1∶2∶200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桂花煤污病、桂花炭疽病、叶斑病、枯斑病等病害;Bt可湿性粉剂兑水500~800倍、25%灭幼脲胶悬液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低龄鳞翅目幼虫(蓑蛾、黄刺蛾、茶袋蛾);0.3%高渗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菊酯类和蚍虫灵喷雾喷粉,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黄刺蛾、蚧壳虫、金龟子、蓑蛾、螨类、叶蜂、红蜘蛛等多种害虫。采用10%克线丹颗粒剂,常用量为22500~60000g/hm2(含有效成分150~400g)可防治根结线虫病。在桂花新梢生长期,每隔半个月用0.2%~0.5%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叶面3次,可防治桂花缺铁病。在树下的地面撒施1.5%辛硫磷颗粒剂,或用75%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洒地面,然后浅锄,可有效地防治孵化后落地的蚱蝉若虫。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