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别与成因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变为灰色。花序染病后,表面被覆白粉层,导致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会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严重时导致嫩梢死亡。
紫薇白粉病是由白粉菌科、小钩丝壳属的南方钩丝壳菌(Uneinuliella australiana)引起,它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宜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传播和侵染。在长江流域,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趋于严重,7~8月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其发病和蔓延。
2、综合防治
①园艺防治,紫薇的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对家庭盆栽的紫薇如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搁放于通风透光处。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可明显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②药剂防治,在病害严重的地区,可于春季萌芽前在枝干上喷洒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也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从5月中旬起,每隔10天喷1次,连喷3-4次,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