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介壳虫别名吹绵蚧,同翅目的一种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常危害合欢、柳柳、牡丹、月季、山茶、橘等。各场区要及时检查苗木有、无吹绵介壳虫,同时注意8、9月份是天牛的高发期。根据虫体密度情况,再确定是否采取防治措施。
一、吹绵介壳虫的形态特征
1、吹绵介壳虫雄成虫体长3毫米,翅长3-3.5毫米。虫体橘红色;触角11节,每节轮生长毛数根;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节,末节有瘤状突起2个。
2、吹绵介壳虫雌虫体长6-7毫米;身体橙黄色,椭圆形;无翅;触角们节,黑色两性虫体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上被淡黄白色蜡质物,腹部周缘有小瘤状突起10余个并分泌遮盖身体的绵团状蜡粉,故很难见其真面日。
二、吹绵介壳虫的发生规律
吹绵介壳虫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虫态过冬。次年3月中旬树体开始流动时,继续吸食为害。4月上旬雄虫羽化交尾。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产仔70--100头。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常群集在叶牙、嫩芽、新梢,将口针吸食汁液危害,若虫很快分泌蜡质,形成介壳。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发生严重时,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严重影响观赏价值。
三、吹绵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1、发芽前喷洒5度石硫合剂是防治此虫的基本方法。
2、生物防治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药物防治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5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