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溃疡病防治技术

   2016-12-30 苗业网佚名323
核心提示:林木溃疡病是由弱寄生菌引发的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在树势弱的情况下易感病,树势健壮较抗病,主要发生在杨、柳、榆、国槐、苹果、杏、海棠等树种。幼苗、幼树、生长势弱的成年树以及移栽后处于缓苗期的树木,

林木溃疡病是由弱寄生菌引发的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在树势弱的情况下易感病,树势健壮较抗病,主要发生在杨、柳、榆、国槐、苹果、杏、海棠等树种。幼苗、幼树、生长势弱的成年树以及移栽后处于缓苗期的树木,极易引起溃疡病的发生。树木感病后若疏于防治,易引起病害的大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树木整株死亡。

一、林木溃疡病发病类型及症状:林木溃疡病根据发病的特征可以分为水泡型、大斑型和烂皮型三种类型。

水泡型:病斑圆形呈水泡状,随病情发展逐渐变大,褐色水渍状,后期水泡破裂,流出棕褐色液体,中央稍凹陷,呈湿腐状,病斑扩展蔓延可包围整个树干。

烂皮型:树干皮层腐烂与木质部剥离呈纤维状,病皮组织呈黄灰色。

大斑型:多从皮孔、叶痕、修枝口处发生,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较暗,病健部界限明显。

二、林木溃疡病发病原因

1.树木生长环境: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较抗病;沙壤土、河滩地保水保肥力差,易感病。

2.降雨量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均较高。

3.苗木移栽后的缓苗期,为感病的敏感期,极易发病。

4.疏于管理,树势弱,易感病。

三、林木溃疡病发病规律:冻伤、日灼、虫伤、修剪茬口、皮孔、叶痕为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主要靠雨水、昆虫传播。每年3月至4月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为第1次发病高峰期,进入6月雨水较多,又值生长旺盛季节,树势健壮,病害发生轻。8月中旬过后,病斑数量增多,为第2次发病高峰,9月下旬随气温转凉发病停止。

四、林木溃疡病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保护伤口。对树干的各种伤口,进行涂药保护,使用石硫合剂或黄油涂抹。

3.树干涂白。可防冻害和日灼,兼具杀虫和杀菌作用。白涂剂配方为:生石灰5千克至6千克,食盐1千克,水12.5千克,展着剂0.05千克,动物油0.15千克,石硫合剂原液0.5千克。涂白浓度以涂在树干不往下流,不结疙瘩为宜。

4.喷药保护:

(1)对于初发病较轻的树木,选用50%的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喷树干及大的侧枝,7至10天1次,连续喷3次,病斑愈合率可达90%以上。

(2)对于发病重的林木,先刮除病斑,病斑上部用毛刷涂药,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份加植物油2份或50%多菌灵1份加植物油1份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原液直接涂刷病斑,也可以用医用注射器注射1%溃腐灵50倍液于病部。

(3)树木栽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树干和根部进行灭菌。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