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花腐病的防治方法
菊花花腐病的病状:菊花花腐病主要危害花,也能侵染叶、茎等部位。花芽早期感染,变黑枯萎。开花后感染,常形成半边畸形花,从花基部到顶端变浅黄色至褐色枯萎,花茎也有一段变黑色。花部因快速枯萎而称“疫病”。叶片被害,病斑多由叶缘开始向内扩展,呈圆形、椭圆形,扩大后引起叶枯,蔓延到叶柄和茎,产生茎部溃疡。病斑呈不规则形,长达2一3厘米,初始红褐色,后变深褐色至黑色,茎和叶的病斑上都可产生小黑点。插枝切口也可受到感染。
菊花花腐病的防治方法:菊花花腐病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一7天喷1次;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一2次;温室栽培时,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温室)250克熏烟。
一、菊花花腐病为害症状:花腐病主要为害花芽和花瓣,也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花芽染病变成深褐色至黑色,随之腐烂,腐烂斑沿花梗扩展造成花芽脱落。花瓣早期染病一侧受侵染,造成花冠畸形,花瓣变为褐色或棕褐色。花梗染病变黑软化,造成花冠下垂。叶片染病生不规则形黑斑,有时沿叶柄扩展到茎部,受害茎上现2-3cm长黑色条斑。我国杭州时有发生。
二、菊花花腐病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Didymerella chrysanthemi(Tassi)Gar.&Gui.花枯锁霉,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菌丝易产生锁状联合,菌丝的一些细胞形成小梗,着生不对称的芽孢子,无色的芽孢子有力地发射出去。
三、菊花花腐病发病特点:花腐病病菌在病部或随病残体越冬,干燥的病残茎上产生大量子囊壳,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花上,分生孢子主要借淋水溅射传播,条件适宜时能进行多次再侵染,生产上,染病的切花和插条可随花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菌分生孢子器发育适温为27℃和潮湿的条件,而子囊壳发育适温21℃,喜低温,该病扩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致花腐烂;常致切花在运销过程中落花。该病可能有潜伏侵染现象,有时外表健康的扦插苗,栽植后花腐病突然发生。
四、菊花花腐病的防治方法:
1、对进口的切花、种子、插条、花苗需严格检疫。发现带菌要马上处理,对可疑的繁殖材料须在检疫花圃内试种观察。
2、发现病花或病株应马上深埋或烧毁。
3、棚室栽培时要注意控制湿度,不要淋浇,最好采用滴灌。
4、出现发病苗头时喷洒80%喷克或大富丹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