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的危害与防控

   2017-02-22 苗业网佚名603
核心提示:扶桑绵粉蚧的危害与防控—扶桑绵粉蚧又名棉花粉蚧,可对棉花造成毁灭性危害。一、形态特征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一般被有薄蜡粉,背部有一系列的黑斑。足红色,腹脐黑色。体缘有短粗蜡突。除去蜡粉后,在胸背面和腹部背面

扶桑绵粉蚧的危害与防控—扶桑绵粉蚧又名棉花粉蚧,可对棉花造成毁灭性危害。

一、扶桑绵粉蚧形态特征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一般被有薄蜡粉,背部有一系列的黑斑。足红色,腹脐黑色。体缘有短粗蜡突。除去蜡粉后,在胸背面和腹部背面各有2条黑斑。扶桑棉粉蚧幼虫和成虫

二、扶桑绵粉蚧危害特点

为害棉花、扶桑以及蔬菜和观赏花卉等多种植物,主要为害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品汁液为害。

受害棉株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失水干枯,造成花蕾、幼铃等脱落;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可致叶片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棉株成片死亡。扶桑绵粉蚧为害植株

三、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扶桑绵粉蚧多营孤雌生殖。一般25~30天1代;1年12~15代。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扶桑绵粉蚧卵期很短,一般在母体内孵化。1龄若虫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为害。单头雌性成虫平均产卵在400~500粒,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世代重叠严重。

四、扶桑绵粉蚧的分布区域

扶桑绵粉蚧在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新疆等地有零星发生。

五、扶桑绵粉蚧的传播途径

扶桑绵粉蚧主要随花卉等寄主植物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低龄若虫可随风、雨、鸟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到健康植株,也可随灌溉水流动而扩散。

六、扶桑绵粉蚧的防控方法

1、严格检疫:严禁将带有扶桑绵粉蚧的种苗调往未发生区。

2、调查和监测:对未发生区开展调查监测,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和灭杀。

3、化学防治:发生区可施用丙溴磷、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