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 学名:ActoasseleneningpoanaFelder 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水青蛾、长尾月蛾。分布: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台湾等省。
绿尾大蚕蛾寄主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
一、绿尾大蚕蛾为害特点
绿尾大蚕蛾是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
二、绿尾大蚕蛾形态特征
绿尾大蚕蛾成虫体长32-38mm,翅展l00-130mm。体粗大,体被白色絮状鳞毛而呈白色。头部两触角间具紫色横带l条,触角黄褐色羽状;复眼大,球形黑色。胸背肩板基部前缘具暗紫色横带1条。翅淡青绿色,基部具白色絮状鳞毛,翅脉灰黄色较明显,缘毛浅黄色;前翅前缘具白、紫、棕黑三色组成的纵带1条,与胸部紫色横带相接。后翅臀角长尾状,长约40mm,后翅尾角边缘具浅黄色鳞毛,有些个体略带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椭圆形眼状斑1个,斑中部有l透明横带,从斑内侧向透明带依次由黑、白、红、黄四色构成,黄褐色外缘线不明显。腹面色浅,近褐色。足紫红色。卵扁圆形,直径约2mm,初绿色,近孵化时褐色。幼虫体长80—10omm,体黄绿色粗壮、被污白细毛。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前胸5个,中、后胸各8个,腹部每节6个,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节背上毛瘤大,顶黄基黑,他处毛瘤端蓝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节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下边黄色。体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蛹长40一45mm,椭圆形,紫黑色,额区具1浅斑。茧长45—50mm,椭圆形,丝质粗糙,灰褐至黄褐色。
三、绿尾大蚕蛾生活习性
绿尾大蚕蛾年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一15天。7月下旬一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幼虫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21—23时最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可产卵200一300粒。成虫寿命7—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四、绿尾大蚕蛾的防治方法:
1、秋后至发芽前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
2、利用黑光灯诱蛾,并结合管理注意捕杀幼虫。
3、此虫不需单独防治,结合其他害虫,使用农药兼治即可。
绿尾大蚕蛾
绿尾大蚕蛾 拉丁学名:Actiasningpoana 英文名称:ChineseMoonMoth 别称:绿尾天蚕蛾、月神蛾、长尾水青蛾、水青蛾、绿翅天蚕蛾、柳蚕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亚目:僵翅亚目 科:大蚕蛾科 亚科:大蚕蛾亚科 属:尾蚕蛾属 种:长尾水青蛾 亚种:绿尾大蚕蛾 命名者及年代:Felder,1913。
绿尾大蚕蛾(学名:Actiasningpoana)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种中大型蛾类,是长尾水青蛾的亚种之一。成虫体长32-38mm,翅展100-130mm。体粗大。成虫豆绿色,翅粉绿色,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椭圆形眼斑,外侧有1条黄褐色波纹,后翅尾状,特长,40mm左右。幼虫体黄绿色,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
绿尾大蚕蛾危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是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和中国的中东部、南部地区。
一、绿尾大蚕蛾的形态特征
绿尾大蚕蛾成虫翅长59-63mm,体长35-45mm。头灰褐色,头部两侧及肩板基部前缘有暗紫色横切带,触角土黄色,雄、雌均为长双栉形;体披较密的白色长毛,有些个体略带淡黄色;翅粉绿色,基部有较长的白色茸毛,前翅前缘暗紫色,混杂有白色鳞毛,翅脉及两条与外缘平行的细线均为淡褐色,外缘黄褐色;中室端有一个眼形斑,斑的中央在横脉处呈一条透明横带,透明带的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橙黄色,外方黑色,间杂有红色月牙形纹;后翅自M3脉以后延伸成尾形,长达40mm,尾带末端常呈卷折状;中室端有与前翅相同的眼形纹,只是比前翅略小些;外线单行黄褐色,有的个体不明显;胸足的胫节和跗节均为浅绿色,披有长毛。一般雌蛾色较浅,翅较宽,尾突亦较短;不同世代的个体大小也有变化,一般情况下越冬代成虫体形偏小;不同个体尾突有变形。也注意到取食不同寄主的个体也有大小、深浅不同颜色的变化。[2]
绿尾大蚕蛾是雄性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基部宽大,顶端呈多瓣散形倒钩状;背兜条状,自两侧向内外翻转;颚形突呈三角形,顶端钝;抱器宽大粗壮,外侧上方向内卷,中部内陷深,其下方有很长的抱器腹端突;抱器腹长臂形,上侧有排形微齿,抱器内侧有成排的条形鳞毛;阳茎基环圆形;囊形突宽大;阳茎粗壮,前、后粗细相同,盲囊稍向外弯曲,顶端有很长的指形突,中央呈圆弧形内陷,侧方有穗形角状片。
二、绿尾大蚕蛾的生活习性
寄主:柳、枫杨、栗、乌桕、木槿、樱桃、苹果、胡桃、樟树、桤木、梨、沙果、杏、石榴、喜树、赤杨、鸭脚木。木槿、海棠、月季、紫薇、玫瑰、冬青、桂花、玉兰、贴梗海棠、垂丝海棠、黑壳楠枫、香樟、银杏、悬铃木、枫杨、龙爪柳、苹果、枣、葡萄、杜仲等。
食性: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时可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叶脉。
三、绿尾大蚕蛾的地理分布
绿尾大蚕蛾主要分布于亚洲,在中国分布广泛,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台湾等省均有分布。
四、绿尾大蚕蛾的繁殖方式
绿尾大蚕蛾是一年发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下旬至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幼虫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
绿尾大蚕蛾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21:00-23:00点时最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可产卵200-300粒。成虫寿命7-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五、绿尾大蚕蛾的防治方法
1、山茱萸药树应避免与其他林木药材如枫杨、榆树、核桃或杜仲、牡丹、芍药等混栽,以利于管理和防治。
2、在成虫发生期,使用黑光灯诱杀。
3、抓住幼虫3龄前喷药防治:1、2代幼虫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5%马拉硫磷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5000倍液,可于傍晚时用药,采用淋洗喷雾法,使药液喷透树冠枝叶;第3代幼虫防治期因接近药材采收期,故应改用微生物农药hd-1或bt乳剂500-700倍液喷雾,若提早在幼虫2龄防治,效果更好。
4、在卵盛期人工摘卵或幼虫盛发期人工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