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2017-07-03 苗业网互联网555
核心提示:一、翠菊枯萎病为害症状:病害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var.callistephii(Beach)Snydre amp; Hansen.苗期染病 叶片变黄萎蔫,根系发生不问程度腐烂。成株染病叶、芽、头状花序萎蔫而主茎长久呈绿色。初

一、翠菊枯萎病为害症状:病害学名: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var.callistephii(Beach)Snydre&Hansen.苗期染病叶片变黄萎蔫,根系发生不问程度腐烂。成株染病叶、芽、头状花序萎蔫而主茎长久呈绿色。初发病时叶片变为黄绿色,下部叶片先萎蔫,后根系全部腐烂,造成全株枯死,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病茎基部可见粉红色霉菌,近地表处或土层中较明显,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在夏季高温地区表现枯萎且严重,而在夏季低温地区则表现为茎腐。

二、翠菊枯萎病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称尖镰孢菌翠菊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绒状,白色至粉白色。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圆形,假头状着生在产孢细胞上,大小5-12.6X2.5-3.6(bt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两端尖,具隔膜1-6个,多为3个,3-4隔者大小23-56X3-5(/im)。厚垣孢子多,球形,直径6-8tzm,单生、对生或串生。未见有性态。

三、翠菊枯萎病发病特点:病菌可在病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多年,种子也可携带。病菌在种子萌发后侵入或在病土中通过直接接触寄主及流水、园艺操作传播,从根毛、虫伤、移植伤口等部位侵入根部。27cC病菌发育最好。发病适温20-25℃,12℃以下和32℃以上则发病轻微。

四、流行动态:连作、过量施氮、植株生长嫩弱、湿度高、土壤粘重易发病。另红色品种较玫瑰色和紫色品种抗病。

五、翠菊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实行4年以上轮作。

3、选择高燥地块种植,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氮肥不宜过多,雨后及时排水。

4、种子消毒。30cC水浸湿30分钟后,捞起浸入1%升汞中,在40cC经过30分钟,然后沥干种子,再用冷水洗涤,在室温下干燥备用。也可用0.25%福尔马林液浸种20分钟。

5、发现病株,及早拔除,烧毁或深埋。并用药剂消毒病穴。

6、翠菊属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12小时以上利于花芽形成和开花,日照充足可减少发病。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