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苗期受害重,病菌主要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变褐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造成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扩展,但个别的仍继续死苗。此外,该病还可表现为猝倒状和腐烂。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门真菌。为害菊花的属茎腐病型,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细胞含多个细胞核,有桶状隔膜,有些菌丝分化成念珠状细胞,菌丝体纠结形成质地疏松的菌核,子实层为一薄片或环状物,有时出现在近土面的茎或叶上及土粒上,由伞状或总状的无隔担子组成,担子圆筒形,大小10--25X6--19(微米),上面着生2--7个,一般具小梗4个,小梗直立粗状,长5.5-36.5微米。担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一侧扁平,顶端细尖,表面光滑,大小6-14X4-8(微米)。此外Phomachrysanthemicola也可引起类似症状。
三、发病特点: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栽植过深,温度过高或湿度过高持续时间长易诱发本病。天气、土壤干燥时病害停滞。
四、非洲菊扶郎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土壤和基质应灭菌或消毒,消毒时可喷淋40%五氯?拌种双粉剂悬浮液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提倡用表土重0.2%的木素木霉拌匀后播种。
3、栽植时,将根颈部稍露出土面,适当浇水,防止根颈过湿病菌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