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2017-07-07 苗业网佚名409
核心提示:菊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该病又名菊花茎腐病,主要为害秋海棠 杜鹃等多种观赏植物及蔬菜等。一、菊花立枯病为害症状:菊花立枯病为害育苗期的幼苗和插条。初茎部或根颈处变褐缢缩,后腐烂。茎组织木质化后一般不倒

菊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该病又名菊花茎腐病,主要为害秋海棠 杜鹃等多种观赏植物及蔬菜等。

一、菊花立枯病为害症状:菊花立枯病为害育苗期的幼苗和插条。初茎部或根颈处变褐缢缩,后腐烂。茎组织木质化后一般不倒伏。严重的韧皮部受到破坏,根部呈黑褐色烂腐,致叶片黄化,植株枯死。近地面潮湿叶片染病时,病部呈水渍状,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迅速扩展到全叶或叶柄处,有时病部可见褐色菌丝或附着的小菌核。

二、菊花立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菊花立枯病病原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瓜亡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为害菊花的属茎腐病型,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细胞含多个细胞核,有桶状隔膜,有些菌丝分化成念珠状细胞,菌丝体纠结形成质地疏松的菌核,子实层为一薄片或环状物,有时出现在近土面的茎或叶上及土粒上,由伞状或总状的无隔担子组成,担子圆筒形,大小10--25X6--19(微米),上面着生2--7个,一般具小梗4个,小梗直立粗状,长 5.5-36.5微米。担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一侧扁平,顶端细尖,表面光滑,大小6-14X4- 8(微米)。此外Phoma chrysanthemicola也可引起类似症状。

三、菊花立枯病发病特点:菊花立枯病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为害,通过水流、带菌肥料、带菌土、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 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菊花嫩枝扦插茎组织未木栓化时易发病。

四、菊花立枯病防治方法

1、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育苗的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3、药土处理。可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施药8g处理苗床或土壤。

4、发现病株,立即连根挖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以避免菌核形成后落人土中。

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也可施用保得生物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6、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 9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及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 1次或2次。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