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疱锈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冬孢菌纲 、锈菌目、无柄锈菌科
检疫分类 内检(林业)
分布地区 中国、朝鲜、日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加拿大、美国。
危害性状 红松疱锈病是红松林的主要病害。据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 8666.7ha人工红松林,有 4000ha发生疱锈病,占松林总面积的 46%,危害严重的发病率达 70%-75%,已有 106.7ha红松林毁于疱锈病。近年来疱锈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该病发生在红松枝、干的皮部,不危害木质部。病树的高生长、粗生长和松针长度都受严重影响。病树主梢最短的仅 21mm,最长的也只有65mm,分别为健梢 366mm的 6%和 18%,平均只有健梢的12%。粗生长逐年显著递减。由于高和粗的生长显著减少,冠形圆,树高仅为健株的3/5-4/5。病树当年的松针长度较正常的减少30%,其绝对干重减少27%。新病皮PH值减少0.3.老病皮PH值减少0.4。树木受病后,由于树皮开始腐烂,大部都遭到害虫的侵入,由于害虫的钻蛀,大量流出松脂,混合了虫粪和木屑,在虫口处结成了很大的虫瘿。本病的直接症状和间接症状都很显著。病初,皮部略肿变软。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5月初开始生裂纹,并可见其中有黄白色疱囊(锈孢子器),6月上、中旬,疱囊成熟,并突出于外,呈桔黄色。疱囊的形状,生长方向和破裂方式都没有一定。自5月中旬起,开始飞散锈孢子,最后留下白色膜状的包被并逐渐散落。至6月末,大部分疱囊已破散。老病皮粗糙,且常腐生一层煤污菌类,呈黑色。8月末9月初,在老病皮的上、下两端的任一端,出现混有病菌性孢子的蜜滴。初为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带甜味。剥去带蜜滴的树皮,可见在皮层中的性孢子器,干后呈血迹状。
生物特性 在病原菌生活史中产生5种孢子,即性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和锈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产生在松枝干皮部,夏孢子和冬孢子产生在其转主寄主上。性孢子器扁平,埋生在皮层中,性孢子无色,梨形,1.8-2.4μm×2.4-4.2μm,在8月末9月初与蜜液混合,溢出于皮外。锈孢子器疱囊状,初为黄白色后为桔黄色,高4-6mm,直径3-5mm,长径4-40mm。具无色囊状包被,包被由多层细胞组成,最外层细胞为梭形。单个锈孢子鲜黄色,22.8-33.6μm×14.4-28.8μm,平均23.7μm×29.2μm,成堆时为桔黄色。锈孢子球形至卵形,表面有平顶柱形的粗疣,疣上有3-7层突起环纹,每个孢子表面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其表面与粗疣顶部在同一球面上。夏孢子堆初为带光泽的桔红色丘疹状,破裂后呈桔红褐色的粉堆。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也有卵圆形的),表面有细刺,鲜黄色,15.6-30.0μm×13.1-20.6μm,平均17.6μm×23.2μm。冬孢子多半从夏孢子堆中,由梭形褐色的冬孢子联结成柱状,密生在寄主叶背面,赤褐色,初直立,后扭曲,直径8.7-165μm,长50-1900μm,单个冬孢子略呈梭形,褐色,36.0-59.0μm× 13.0-13.5μm,成熟后在低温多湿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此时的冬孢子堆在外观上有一层白粉。冬孢子堆一般形成于8月中、下旬,但有时也产生于7月初。担孢子球形,带一嘴状突起,透明,无色至浅桔黄色,10-12μm.
传染途径 感病的松树,如果不死,年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并散出锈孢子。锈孢子在10-19℃,冷凉多湿出现雨、露、雾的条件下,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中间寄主马先蒿叶片。经10-11日,便产生夏孢子堆,并进行再浸染。到8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中间寄主叶片上产生冬孢子堆,呈毛状。冬孢子是由冬孢子堆顶部向基部依次成熟,最外层生命力最强。只有在16℃下形成的冬孢子,在20℃下容易产生担子及担孢子,并在 10-18℃下浸染五针松。因此,只有在冷、凉、多湿条件下,中间寄主上的冬孢子才能发芽产生担孢子,并向松针侵染。担孢子萌发后产生的芽管侵入松针后,一般就在松针中生长菌丝,过3-7年才在小枝、侧枝、干皮上产生性孢子器,下一年春季产生锈孢子器。病树以后年年发病,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老病皮如未死,新病区就在它的上端或上、下两端出现。如老病皮已死,则常在它的下部发病。
防疫方法 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应密切注意极感病树种的引入,如美国白松、美国五针松、糖松、红松等。更要防止病菌引入上述种植地。苗圃中已被侵染的苗木,可向造林地传病,因此,应严格限制由疫区向无病区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