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火龙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2-06-06 苗业网佚名165
核心提示:枇杷枝干褐腐病,果农俗称“火龙病”,与其危害特征十分贴切。它又称“烂脚病”,以为害根颈、主干为主。初发病时多见于根颈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后逐渐扩大至根颈四周,造成整株死亡。有时蔓延到树干、主枝上,病

枇杷火龙病的识别与防治

枇杷枝干褐腐病,果农俗称“火龙病”,与其危害特征十分贴切。它又称“烂脚病”,以为害根颈、主干为主。初发病时多见于根颈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后逐渐扩大至根颈四周,造成整株死亡。有时蔓延到树干、主枝上,病部易寄生腐生菌。在根颈以上主干发病,病部树皮开裂起翘,严重时剥落。

一、枇杷枝干褐腐病症状及危害

枇杷枝干褐腐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壳大卵孢菌(SphaeropsismalorumPeek)。(引自王立宏主编《枇杷病虫原色图谱》)它主要危害根颈、主干、主枝和侧枝均可受害,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椭圆形瘤状突起,中央呈扁圆形开裂,病部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病斑,病部和健部的交界处产生裂纹,病皮暗褐色、粗糙、易脱落而留下凹痕,以后病斑沿凹痕的边缘继续扩展,未脱落的病皮则连接成片,呈鳞片状开裂翘起。受害皮层坏死腐烂,严重时可达木质部,并缠绕枝干一周,造成全树或某一枝干枯死,后期在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

二、枇杷枝干褐腐病传播途径

枇杷枝干褐腐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枝中越冬,江南地区温度较高,越冬不明显,菌丝体基本常年活动,3月份以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并释放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风、人为操作等传播,从皮孔或伤口侵染,形成侵染循环。

三、枇杷枝干褐腐病发病原因

1、不同枇杷品种都不同程度发生枝干褐腐病,品种间发病差异不明显,目前尚没有发现抗病品种。

2、老果园(树龄5年以上)根颈发病率(平均,下同)2.1%,主干发病率7.6%,穗颈发病率4.5%;新果园根颈发病率0.6%,主干发病率3.2%,穗颈发病率2.3%;苗圃主干发病率1.1%。枇杷各树龄段都会发生枝干褐腐病。在隐蔽园林绿地、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达60%以上。

3、如土壤积水、管理粗放、树龄较大、生长弱的树易患此病。

四、枇杷枝干褐腐病预防措施

1、每年4-5月枇杷收获后,进行1次清园修剪,剪掉劣枝、病枝,并集中烧毁,既可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又能减少病原数量,推迟病害初侵染时间。

2、加强果园的施肥管理,增施有机肥,重施促梢肥,并做好降低地下水和排水工作,确保树体生长健壮。

五、枇杷枝干褐腐病防治方法

1、该病有3个较为适宜的防治时期,一是5月份枇杷修剪后全面用药保护;二是夏梢疏除后进行第2次药剂防治;三是秋梢(结果枝)疏除后进行第3次用药防治,同时可防治其他病虫害。药剂防治以喷30%可杀得1000倍液和43%施纳宁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以及代森锰锌系列防治效果较差,不宜选用。

2、园地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

3、药物防治:

(1)及时刮除病斑、病树皮烧毁,然后涂上50%托布津可湿粉剂50倍液,再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灰硫黄浆;

(2)喷20%噻菌铜500倍液于枝干防治。

(3)以喷洒30%可杀得1000倍液和43%施纳宁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