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地施肥所用的肥料以及施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

   2015-09-16 苗业网佚名446
核心提示:一、苗圃常用的肥料:肥料的种类很多,按肥料发挥效力快慢可分为速效肥料和迟效肥料;按肥料有机物之有无可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

一、苗圃常用的肥料

肥料的种类很多,按肥料发挥效力快慢可分为速效肥料和迟效肥料;按肥料有机物之有无可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按肥料所含的主要营养元素,又分为氮肥、磷肥和钾肥。

二、施肥应掌握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施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施肥不当,不但不能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有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要得到最好的施肥效果,必须在了解苗圃的土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参照育苗树种的特性、选用适宜的肥料、多种肥料混合或配合使用、科学地确定施肥量,施肥适时,用正确的施肥方法,并且必须配合合理的耕作制度等措施。

1、土壤条件

①施肥要根据苗圃的土壤养分状况,它缺少什么元素就施用什么元素。

②质地较粘的土壤通透性不好,为了改良其物理性状,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沙土有机质少,保水保肥力差,更要以有机肥为主,追肥要少量多次。

③酸性土壤要选用碱性肥料。氮肥选用硝态氮较好,在酸性土壤中的磷更易被固定,钾、钙和氧化镁等元素易流失,故应施用钙镁磷肥和磷矿粉等肥料以及草木灰可溶性钾盐或石灰等。

④碱性土壤要选用酸性肥料。氮肥应选用氨态氮肥,如硫酸铵或氯化铵等效果较好。还要配合多施用有机肥料,以利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能。

2、气候条件在气候温暖而多雨的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矿质养分易淋失。施用有机肥料适宜用分解慢的、半腐熟的有机肥料;追肥时次数宜多,每次用量宜少。在气候寒冷地区有机质分解慢,用有机肥料的腐熟程度可稍高些,但不要腐熟过度,以免损失氮素。因降雨量少矿质养分淋失较少,追肥次数可比上述情况少,每次的用量可适当加多。

3、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树种的苗木需要氮、磷、钾的数量不同。

4、多种肥料配合使用如氮、磷、钾和有机肥料配合使用的效果好。因为三要素配合使用能相互促进发挥作用。但混合肥料必须注意各种肥料的相互关系,不是任何肥料都能配合使用,有些肥料不能混合一起使用,一旦混合会降低肥效。

三、施肥方法

(一)、基肥:苗圃地的土壤肥力,一般比较差,为了改良土壤,基肥是不可缺少的,沙土地更需要。基肥一般以有机肥料为主,如堆肥、绿肥和草皮土等。有机肥料与矿物质肥料混合或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基肥的施肥方法,一般是在耕地前将肥料全面撒于圃地,耕地时把肥料全部翻入耕作层中。耕地后再施基肥,不好控制适当的深度。施基肥的深度应在15~20厘米左右。

(二)、种肥:种肥是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于种子附近的肥料。一般以速效磷肥为主。种肥不仅给幼苗提供养分,又能提高场圃发芽率,因而能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种肥一般用过磷酸钙制成颗粒肥料施用,如用粉肥会灼伤种子的幼根。施肥深度以幼苗根系能吸收的深度为宜。

1、土壤条件

①施肥要根据苗圃的土壤养分状况,它缺少什么元素就施用什么元素。

②质地较粘的土壤通透性不好,为了改良其物理性状,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沙土有机质少,保水保肥力差,更要以有机肥为主,追肥要少量多次。

③酸性土壤要选用碱性肥料。氮肥选用硝态氮较好,在酸性土壤中的磷更易被固定,钾、钙和氧化镁等元素易流失,故应施用钙镁磷肥和磷矿粉等肥料以及草木灰可溶性钾盐或石灰等。

④碱性土壤要选用酸性肥料。氮肥应选用氨态氮肥,如硫酸铵或氯化铵等效果较好。还要配合多施用有机肥料,以利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能。

2、气候条件在气候温暖而多雨的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矿质养分易淋失。施用有机肥料适宜用分解慢的、半腐熟的有机肥料;追肥时次数宜多,每次用量宜少。在气候寒冷地区有机质分解慢,用有机肥料的腐熟程度可稍高些,但不要腐熟过度,以免损失氮素。因降雨量少矿质养分淋失较少,追肥次数可比上述情况少,每次的用量可适当加多。

3、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树种的苗木需要氮、磷、钾的数量不同。

4、多种肥料配合使用如氮、磷、钾和有机肥料配合使用的效果好。因为三要素配合使用能相互促进发挥作用。但混合肥料必须注意各种肥料的相互关系,不是任何肥料都能配合使用,有些肥料不能混合一起使用,一旦混合会降低肥效。

三、施肥方法

1、基肥:苗圃地的土壤肥力,一般比较差,为了改良土壤,基肥是不可缺少的,沙土地更需要。基肥一般以有机肥料为主,如堆肥、绿肥和草皮土等。有机肥料与矿物质肥料混合或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基肥的施肥方法,一般是在耕地前将肥料全面撒于圃地,耕地时把肥料全部翻入耕作层中。耕地后再施基肥,不好控制适当的深度。施基肥的深度应在15~20厘米左右。

2、种肥:种肥是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于种子附近的肥料。一般以速效磷肥为主。种肥不仅给幼苗提供养分,又能提高场圃发芽率,因而能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种肥一般用过磷酸钙制成颗粒肥料施用,如用粉肥会灼伤种子的幼根。施肥深度以幼苗根系能吸收的深度为宜。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