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黟县奕村李姓古墓所在的山坡上,有一株十分罕见的奇特古树,村民称之为“松砣树”。当地口碑中还流传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此树极为稀有,世界上只有三株半树,外国有二棵,月亮上有一棵,还有半棵就生长在奕村。并说:“这树很难栽活,当时这半棵树还是奕村李氏祖先聘请西班牙人来栽种活的,从此再也无人能栽活”。(《徽州古树》)
“松砣树”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称作“榅桲”学名:Cydonia oblonga Mill.其旗形树冠乃特殊的环境条件所致。2008年2月28日,在黟县林业局胡尚升陪同下,我与黄映泉、陆新民先生一道实地考察过黟县榲桲树,经实测:该树高7米,胸径约0.6米,树龄在百年以上。枝条密集而丛生,叶片卵形,小枝及叶背密生绒毛,花梗、花萼均被绒毛,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期4—5月。果实梨形,直径3—5厘米,黄色,密生短绒毛,有香味,秋季成熟。它属于蔷薇科、榅桲属落叶乔木,别名木梨。原产伊朗,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我国西北地区有广泛的栽培,在江南地区出现确属罕见。恰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所云:“榅桲状丑而有毛,其味香,关辅乃有,江南甚稀。”形成“半棵树”的原因,则是因为该树后方有一道石砌之磅,磅上长有南方红豆杉、苦槠、刺楸等大乔木,浓密的树冠遮住了投向此树北侧的阳光,抑制其北半部枝条的生长,而榅桲又恰恰为阳性树种 ,趋光性强,造成其树冠、枝叶均向南向空间伸展,形成了偏冠的“旗形”。除二株大树外,边上尚有一株小树,可见其种子尚可发芽成苗。
榅桲树早在南宋时期在新安郡就有栽培。据罗愿《新安志》“物产·木果”条载:“香樝甚小,所谓榅桲也”。直到明代弘治年间一直栽培不断。当年编撰的弘治《徽州府志》“土产部·竹木”条有载:“香樝,即榅桲”。比较客观地讲,徽州山区栽培榅桲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且栽种数量不少,否则是不会因区区几株他乡果树而入载方志的。笔者认为:黟县奕村榅桲树乃“西班牙人所栽”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榅桲祖籍中亚地区,而西班牙则位于欧洲地中海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作为欧洲人不太可能深谙中亚树种的习性,更不会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跑来黟县栽培一株很稀奇的果树。此外,说“该树是奕村在清代外出西北经商者定植于此”也似乎证据不足。奕村,原名叶村,位于黟县西南,宋时属怀远乡,明清为十二都怀远乡,交通极不方便,在当时徽州尚有榅桲栽培的条件下,是不可能远赴西北带一、二株榅桲苗子来栽种,更不能保证少量植株就一定能栽种成活并保存至今。
我的观点是:榅桲是随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时,由北方士族南迁携带而来落户徽州的。当初引进的可能是种子或果实,榅桲之名,据《本草纲目》记载:“性温而气脖(香气也),故名”。其用途有四:一是水果,可生食、煮食;二是药用,性酸甘、微温、无毒,可消食、除酸,止咳去烦,解酒;三是熏衣,将其放置于衣物中,因其味甘芬馥,置衣笥中亦香;四是送人,因有香气,北方习俗常用其赠与友人或恋人。在唐宋之前,南方人是很少能见到榅桲的,如《述异记》载:“江淮南人至北,见榅桲香,以为柤子(即木瓜之一种)”。梅圣俞则称榅桲“不比江南柑橘酸,橐驰载于吴人看”(段成式《全芳备祖》)。由于原产地伊朗、中间产地关中地区与引种地皖南山区气候、土壤条件悬殊太大,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致使该树在古徽州不能大量繁衍,加之缺乏必要的栽培技术,故而逐渐被淘汰而变得稀少,到了清朝末期,已经很难见到。因此,人们才把黟县榅桲渲染得神乎其神,似乎乃人间仅有的圣树,不得轻易冒犯。
榅桲的繁殖并不困难。它在西北地区,除果实用作医药、食用、熏衣外,其种子用于培育一年生苗作为苹果、梨树的嫁接砧木;此外,它还可用根插的方法进行繁殖。黟县的榅桲因为是单株,树龄又偏大,加之与原产地环境不同,用种子播种可能难以出苗,但采用根插的方法进行繁殖是完全可行的,“不能繁殖”的神话应该被打破。
黟县榅桲古树保护势在必进行。经实地考察,该古树已经列入省级保护名木,因其周边植物,诸如水竹、香榧、南方红豆杉、白玉兰、构骨冬青、苦槠、朴树、盐肤木、乌药等,早已严重影响到该名木的正常生长,亟待采取缩剪、清灌等措施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