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科棕榈类植物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广泛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或风景区的棕榈科的植物。这类植物叶色秀丽、茎干挺拔,是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栽植的、富有热带风光的观赏植物。
全世界约有217属500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或温暖地区,尤其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为主要分布地区,是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中的一大群族棕榈科植物性喜温暖,温润的气候,大多数种类在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环境下均能生长,有的种类则要求弱光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其形态有常绿乔木,灌木或藤本,茎干有单生或丛生,通常不分枝,呈圆柱形,全缘或具锯齿、丝毛等,花有雌雄同株或异株,单性、两性或杂性;果实有浆果、坚果或核果,果皮为纤维质。在丰富多彩的园林绿化树种中,棕榈科植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别致的形态特征,成为营造园林绿化景观的热门树种,被广泛采用,作为行道树,庭荫树,园景树。
特别在海边、湖畔临水群植或在草坪、土丘上丛植,效果尤佳。在树形特征上,或茎杆粗壮高大,具雄伟之力;或修直耸立,有劲秀之美;或丛生灌木状,拥茂盛之态。叶片形状有羽状叶和掌状叶之分。具羽状叶的称为椰子,如酒瓶椰子、国王椰子;具掌状叶的则称为棕、榈或葵,如棕竹、棕榈、蒲葵。椰类以热带性居多,喜高温高湿环境;棕类较为耐寒,如蒲葵在上海可露地越冬。
近10年来开发应用的耐寒、耐旱品种如粗干华盛顿葵、加拿利海枣、银海枣、盘龙棕、欧洲棕、布迪椰子等,能很好适应我国降霜和缺水的环境条件,为广大温带地区提供多款式的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植株高大雄伟的种类,以赏茎为主,如大王椰子、华盛顿棕、俾斯麦榈、皇后葵、加拿利海枣等。
低矮丛密的种类,以赏叶为主,如美丽针葵、棕竹、青棕等。我国近年来修建的立交桥和交通岛绿地,也渐用棕榈植物作主景树,起到视线通透的作用。棕榈科植物作为园景树应用,在公园、广场、河滨等较开阔地带,单种或多种混植,构成棕榈林或棕榈岛,营造出绮丽多姿的热带、南亚热带风光,常见选择的种类有假槟榔、大王椰子、蒲葵、海枣、董棕、短穗鱼尾葵、青棕等。
而在山脚、水旁、古建筑的前庭则可以适量点缀种植较为低矮、秀丽的种类,用以衬托景观,如三药槟榔、香棕、散尾葵、棕竹等。马尼拉棕、假槟榔姿态雅致,宜在庭园孤植或丛植,尤以群植效果最佳。
棕榈科 拼音:zōnglǘkē 学名:ArecaceaeBercht.&J.Presl(1820) 界:植物界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亚纲:百合亚纲 超目:鸭跖草超目 目:棕榈目 科:棕榈科 分布区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棕榈科(学名:Palmae)又称槟榔科,棕榈目只有这一科,目前已知有202属,大约2,800余种。该科植物比一般都是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
棕榈科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为淡黄绿色。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习性,有宽阔的叶片和发达的维管束的植物类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大约有22属60余种。从美洲引进的王棕和澳大利亚引进的假槟榔都是南方常见的行道树和庭院栽培树。
一、棕榈科植物简介
Palmae.棕榈科,单子叶植物,183属,约23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二、棕榈科植物的外形特征
棕榈科的茎单一或丛生,直立、攀缘或匍匐,通常不分枝,稀具二叉分枝。表面平滑或粗糙,具叶环痕或无叶环痕,具刺或无刺,残存叶基、枯叶或易脱落,稀形成叶裙,稀具支持根。叶大型,常螺旋状聚生于茎顶而形成“棕榈型”树冠,稀排成2列,或在藤本中呈散生。在芽时外向折叠或内向折叠。大多为羽状叶(一回羽状分裂,羽片单折或数折,稀为复羽状分裂、二回羽状分裂、近轴分裂或具羽状脉的二叉状羽状叶),少数为掌状叶(各式掌状分裂,具中肋或无中肋,常具戟突,稀不分裂为圆扇形掌状叶或菱形掌状叶)。叶柄长或短,稀无叶柄。叶柄基部常扩大成纤维质的叶鞘,全部或部分包裹着茎干,不开裂至明显纵裂而具三角状裂缝,形成或不形成冠茎。花小,常辐射对称,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有时杂性,稀为阶段性的雌雄交替;于花轴上3朵规则地聚生(2雄(在两侧)1雌(在中央))或单生、成对着生、多朵簇生,稀纵向聚生或多朵横向聚生。常组成大型的佛焰花序,大多为分枝的圆锥状花序,少数为不分枝的穗状花序,稀有数个花序并生于同一节而形成复花序。常为离地性花序,多次开花结果,稀花序顶生、近顶生或为向地性花序,一次开花结果。总苞舟状、鞘状或管状,花序梗苞片有或无,花序轴苞片与花序梗苞片相似、不相似或退化,小花轴苞片显著、细小或无;小苞片有或无。花序梗短至长,花序轴短于或长于花序梗,小花轴短至长、细至粗。花梗常缺,小花生于小花轴表面或陷入小花轴,稀具短的花梗、梗状萼基或梗状花托。萼片、花瓣各3,稀为2或更多,乳白色或略带淡绿色、淡黄色,稀(紫)红色、(橙)黄色,合生或离生,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雄蕊6,两轮,稀为3至多数;花丝直立或在芽时内曲,分离或合生,或着生于花瓣上;花药2室,常基着或背着,内向、外向或侧向开裂,稀孔裂;有时具退化雄蕊。心皮3,各式合生或少数离生,有时为仅含1胚珠的假1室,稀为离生心皮1或4,稀聚合心皮数达到4-10;花柱常短而不明显;柱头直立或下曲;子房上位,每室具1胚珠;有时具退化心皮。果为核果、浆果,稀紧密地排列成头状的聚花果。外果皮光滑或具瘤、具棱、具刺、具毛或被以覆瓦状的鳞片;中果皮肉质至纤维质;内果皮难以区分,或薄膜质至厚骨质,少数具3或更多的明显的萌发孔。种子常1,稀2-7,在聚花果的单果中则可达10,与果皮粘合或分离。胚小,顶生、侧生或基生;胚乳均匀或嚼烂状;少数具肉质外种皮。
三、棕榈科植物的分布地区
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有Arenga、Calamus、Livistona、Pinanga、Rhapis、Trachycarpus等16属,约80种,主产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福建、四川、湖南、江苏、浙江、贵州、西藏、香港等也有分布。
四、棕榈科植物的价值
棕榈科是具有独特造景功能(“棕榈景观”)的植物类群,也是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包括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十种树木之一的椰子、被誉为生命之树的枣椰、在世界食用油贸易荣居榜首的油椰。
此外,桄榔和有些种类的茎内富含淀粉,可提取供食用;砂糖椰子和某些鱼尾葵种类的花序刈伤后可流出大量的液汁,蒸发后制成砂糖或经发酵后变成烧酒;有些种类的木材很硬,可为建筑材料;叶可为屋顶的遮盖物或织帽或编篮等;蒲葵的叶可为扇;叶鞘的纤维(即棕衣)和椰子的果壳的纤维可编绳或编簑衣或为扫帚;槟榔子入药或为染料。
棕榈科也是最为奇异的家族:世界最长(可达25m);世界最大的花序(6-12m);世界最大的种子(20kg);世界油王(果皮含油达四分之三);世界最长的叶裙;茎干可食。
棕榈科下分为5个亚科。
五、棕榈科植物的下级分类
亚科 | 族 |
椰子族 COCOEAEMart. | |
糖棕亚科BorassoideaeDrude | 糖棕族BORASSEAEDrude |
贝叶棕亚科CoryphoideaeGriff. | 贝叶棕族CORYPHEAEMart. 刺葵族PHOENICEAEDrude. |
鳞果亚科LepidocaryoideaeDrude | 省藤族CALAMEAEDrude |
水椰亚科NypoideaeGriff. |
六、棕榈科植物的种植技术
种植棕榈科植物的场地,土质若不好,可用山泥或垃圾土或有机肥拌土垫底改良。棕榈植物的种植宜在春季气温18℃以上时进行,此后温度渐升,水分蒸发较小,有利于植株复壮生长。秋季种植要预留2个月以上的持续生长时间,才能进入冷冬季保暖,否则最终仍容易导致死亡。冬季忌移苗,移后若遇低温,景观树棕榈科植物茎干需用草袋或塑料薄膜包扎保温,使之顺利越冬,否则遇寒害生育受阻,恢复较困难,尤其是单干物种,如大王椰子、红棕榈、假槟榔等,移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茎生长点,不可折断或受到伤害。景观树棕榈科植物夏季虽不是种植与移植棕榈植物的最佳时期,但若苗木壮实,植后加强水管,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棕榈科植物物种植或移栽时,尤其是大棵苗木种植或移栽时,为减少植物蒸藤,提高成活率,要剪去一些叶片,仅留3—5叶,甚至仅留1-2片心叶,其余均要剪去。但这样要恢复到完整树冠所需要时间较长,一般要2-3年。若要很快起到绿化布置的效果,可不剪叶,但要在栽后采取补液措施,或用稻草包裹树干或搭棚遮荫等,且每天早、中、晚都要喷水。或提前3-6个月断根,即沿干基周围挖成环形沟,干基附有大土球,断根后经常给干基浇水,促使新根萌发与断根生长分枝。起苗时土球高度要比直径大,成圆柱形,景观树棕榈科植物移栽时要带土球,且土球要完好无损,树穴要深挖以防伤害下胚轴入土较深的种类的根部。
此法也可有效地减缓或克服大棵树木移栽常发生的生长停滞现象,提高绿化效果。定植时通常土球面要比种植的低;但若种植地的地下水位较高,棕榈科植物种植时其土球面则要比种植穴高些,以防止基部积水多而烂根。茎干较高的植株还需用竹子固定,防止风吹造成根部松动,影响成活。
七、棕榈科
刺葵属、棕搁属、石山棕属、棕竹属、蒲葵属、轴榈属、丝葵属、贝叶棕属、琼棕属、菜棕属、糖棕属、酒椰属、钩叶藤属、蛇皮果属、黄藤属、省藤属、桄榔属、鱼尾葵属、瓦理棕属、散尾葵属、王棕属、假槟榔属、槟榔属、山槟榔属、油棕属、椰子属、金山葵属、水椰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