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
管理员第1年

苗业网  
加关注17

苗木,花卉,盆景,草坪,园林资材

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新闻中心
站内搜索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官方
  • 电话:13637096123
首页 > 采购大厅 > 大道论
大道论
价格
数量 不限
包装 不限
报价 暂无
浏览 114
地区 全国
过期 长期有效
更新 2024-12-02 03:25
详细信息
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悟教,因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须有能师、所师。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无师资也。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有。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宜分权实,具斯五教,启自一真。自然之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浩旷空洞,无师说法,无资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而无为,无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权莫大於神明,混元气而周运,吋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轶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兴亡,鬼神不知其变化。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受,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圣,天上则天尊於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问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明,五老现於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帝舜时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问,金简玉章广弘天上,切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复契皇风。训世之教者,夫子伤道德丧,阐仁义之教,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原,淳厚之风远矣,华薄之风行矣。噫,教出圣人救世愍物之心,物心悟教则同圣心,圣心则权实双亡,言诠俱泯,此际方契不言之教,意象固无存焉。
以下是这段文字的白话文翻译及详细解释:

白话文翻译


上古时期是没有教化的,教化是从三皇五帝那个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所谓 “教”,就是告知的意思。它包含着言语、道理、义理、传授以及传承等要素,言语是用来宣讲的,而教就是用来告知众人的。人们通过言语去领悟教化的内容,凭借教化来明白道理,一旦道理明晰了,言语本身也就可以忘掉了。既然有能进行教导的一方和接受教导的一方,那就必然有能作为老师的人和所师从的对象。

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教: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其中自然之教和神明之教是没有老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师资传承关系的。

自然之教:在元气产生之前,世间是一片淳朴未散的状态,幽深寂静、广阔而空洞,没有谁来讲法,也不存在传授和接受传承的情况,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没有义理也没有言语。然而元气得到它就产生变化,神明获得它就能进行创造制作,天地依靠它才能够承载和覆盖万物,日月凭借它得以照耀世间,上古时期的君主得到它后能实行无为而治,这就是没有刻意教化却能实现的自然感化。

神明之教:当质朴的状态分散后就出现了神明。没有什么器物比天地更大的了,也没有什么权能比神明更大的了。神明混合元气并让其周流运转,依据至高的大道来进行裁断成就万事,整顿清明的元气来确立天,规制浑浊的部分形成地,广泛地运用灵通之力来化育世界,超越和气而成就人伦秩序。阴阳都难以推测它的兴衰,鬼神都不知道它的变化。

正真之教:以无上虚皇作为老师,由元始天尊来传授,一直到那玄妙纯粹的教义,隐秘在九天之上,纯正的教化传布到历代的圣人那里。在天上,天尊在三清等诸天大力弘扬真正的道法,开辟引导通往仙界的阶梯;在人间,伏羲接受河图,轩辕接受符命,高辛接受天经,夏禹接受洛书,这四位圣人禀承其中的神明旨意,五位老者显现在黄河边的小洲上,所以才有了三坟五典这些承载常道的教化内容。

返俗之教:玄元大圣(老子)在帝舜治理国家和家庭的时候,将灵文真诀在人间广泛传播,把金简玉章在天上大力弘扬,一心想要让天上和人间都回归到淳朴本真的状态,重新契合上古贤明君主时的风尚。

训世之教:孔子感伤道德沦丧的状况,于是阐发仁义的教化,来改变当时的世俗风气,想用礼和智去拯救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是淳朴敦厚的风气已经远去了,浮华轻薄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了。

唉,这些教化都是出于圣人拯救世间、怜悯万物的心意啊。当万物之心能够领悟这些教化时,就和圣人之心相通了,到了这个时候,权宜和实在这两方面就都不存在了,言语上的阐释也都消失了,只有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契合那不用言语表述的教化,意象之类的也就都不存在了。

详细解释


  • 关于教化的起源与本质
    • 指出教化并非一开始就存在,是随着三皇五帝时代的发展才出现的,它是一种通过言语传达道理、并进行传授传承的活动,且点明了人们领悟教化、明白道理与言语之间的关联,以及能教与所教、能师与所师的对应关系,从概念层面阐述了教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 自然之教
    • 状态特点:描述了自然之教所处的是一种极为原始、混沌的状态,在元气之前,一切都是质朴、寂静、空旷且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说法、传授等人为行为的,呈现出一种天然、本初的模样。
    • 作用影响:尽管没有主动的教化行为,但它却对宇宙间的诸多关键要素如元气、神明、天地、日月以及上古君主起着根本性的影响,是万物自然运化、和谐存在以及君主无为而治的内在依据,体现了一种自然无为却又无处不在的强大影响力。
  • 神明之教
    • 形成与特性:源于质朴状态的分散,神明出现并展现出极大的权能,它能操控元气,依据大道来塑造天地、化育世界、成就人伦等,有着超越常规认知的能力,其变化莫测,连阴阳、鬼神都难以把握,凸显出神明之教的高深神秘以及对世界构建和运行的关键作用。
  • 正真之教
    • 传承脉络:有着明确的师传体系,以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授,教义蕴含高深玄妙,从天上到人间有着传播路径,且列举了像伏羲、轩辕、高辛、夏禹等圣人接受相关经典的事例,说明其承载的常道教化通过这些神圣的传承在世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统且影响深远的一种教化类型。
  • 返俗之教
    • 目的与内容:主要是玄元大圣(老子)发起,旨在让天上人间回归淳朴,通过传播灵文真诀、金简玉章等内容来达成这一目标,反映出对理想社会风尚的追求以及通过文化传播来改善世风的努力。
  • 训世之教
    • 背景与意义:是孔子针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佳的状况,以仁义为核心,借助礼智来拯救社会乱象、改变世俗风气的一种教化尝试,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匡正社会方面的出发点和重要性。
  • 总结升华:强调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化背后都有着圣人救世悯物的良苦用心,而当人们真正领悟这些教化达到与圣人之心相通的境界时,那些外在的教化形式、言语表述等都会淡化乃至消失,最终契合那最为高深、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不言之教,揭示了教化在理想层面的终极归宿和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