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桂林紫薇

2021-06-01 00:434620佚名花木

桂林紫薇    学名:LagerstroemiaguilinensisS.K.Lee&L.F.Lau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桃金娘目    科:千屈菜科    属:紫薇属    分布区域:中国桂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S.K.Lee&L.F.Lau,1982。

桂林紫薇(学名:LagerstroemiaguilinensisS.K.Lee&L.F.Lau)是千屈菜科、紫薇属灌木,高约2米;枝褐色,有纵条纹,小枝圆柱形,光滑无毛。叶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5-7厘米,花萼有6条成狭翅状的棱,裂片直立,内面通常无毛,附属体比裂片长,角状;蒴果近球形或矩圆形,长约7毫米。花期5-6月,果期9月。

桂林紫薇分布于中国广西桂林等地。喜光,耐干旱和寒冷,生长和开花都需充足的阳光,亦略耐荫;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旺盛。

桂林紫薇有活血、止血、消风、清热、解毒功效,从桂林紫薇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个化合物。桂林紫薇是优良观花植物。

一、桂林紫薇的植物学史

桂林紫薇于1965年在中国桂林西山老君洞才发现,1982年才正式命名为新种。

二、桂林紫薇的形态特征

桂林紫薇是灌木,高约2米;枝褐色,有纵条纹,小枝圆柱形,光滑无毛。叶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5-7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至阔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扁平,在下面略凸起,侧脉5-6对,近边缘处分叉而互相连接;叶柄短,长约2毫米。

花组成顶生狭圆锥花序,长5-8厘米,宽2-3厘米,苞片及小苞片叶状,初具粉末状的毛;无梗或具短梗;花萼狭钟形,长1-1.2厘米,基部下延,渐狭成柄状,有6条成狭翅状的棱,上部6裂,裂片长三角形,长约2毫米,顶端渐尖,内面通常无毛,但尖端具粉末状细毛,萼裂间有6条粗大的附属体,长达3毫米,开花时呈角状弯曲;花瓣白色,近圆形,边缘微皱褶,直径5-6毫米,爪长6毫米;雄蕊约36,其中6枚长约12毫米,其余长9-10毫米;子房球形,无毛,直径约1.5毫米,4室,花柱长12毫米。蒴果近球形或矩圆形,长约7毫米。

三、桂林紫薇的产地生境

桂林紫薇分布于中国桂林等地。桂林紫薇生于海拔150-400米的生石山上灌木丛中,耐干旱和寒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种植在肥沃、深厚、疏松呈微酸性、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健壮;怕涝,忌种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湿地方;喜光照充足的环境,亦略耐荫;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旺盛。

四、桂林紫薇的生长习性

桂林紫薇花期长,花期5-6月,果期9月。年高生长0.6米以上,而原产地新梢年生长量在0.3米以下。种植4年,一般见开花结果。

五、桂林紫薇的繁殖方法

桂林紫薇常用繁殖方法为播种、扦插。桂林紫薇蒴果8-9月成熟,果皮变黄蝎色时便可采集,采回果实放在阳光下暴晒,待果裂开时,把果壳及杂质清除,取其净种,放于布袋内储藏于通风处,次春播种。扦插的话按照一般扦插方法即可,易成活。

六、桂林紫薇的主要价值

(一)、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瘀止血。主无名肿毒;丹毒;乳痈;咽喉肿痛;肝炎;疥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

2、药理作用:德洒明碱有抗真菌作用,体外杀白色念珠菌之浓度为8毫克/毫升,对白喉杆菌也有作用(有效浓度为4毫克/毫升);如白喉患者同时有真菌感染,德洒明碱与其他抗菌素(如红霉素)合用,则抗菌作用可显着增强。叶、茎有某些抗菌作用,但未经证实。种子含某种麻醉成分。据说树皮有兴奋、退热作用。

(二)、观赏价值

桂林紫薇,萌蘖力强,丛生,花序大而艳丽,开花时间长,可提升城市花化、彩化效果。为优良开花植物物种。可作石山绿化和庭院观赏。

(三)、化学成分

桂林紫薇茎的化学成分。从桂林紫薇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个化合物,包括6个三萜,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lupeol),木栓烷酮(friedelin),白桦脂醇(betulin),阿江三萜醇酸(arjunolicacid),胶三萜-5-烯-3β-醇(glut-5-en-3β-ol),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β-谷甾醇,胡萝卜苷,三十五烷(pentatriacontane)。

举报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