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是由梨胶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梨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危害幼果,也危害叶柄和果柄。侵染叶片后, 在叶片正面表现为橙色,近圆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黄色针头状小点,叶背面病斑略突起,后期长出黄褐色毛状物。果实和果柄上的症状与叶背症状相似,幼果发病能造成果实畸形和早落。
梨锈病在中国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各地都有发生。梨锈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严重年份个别梨园梨树感病品种的病叶率在60%以上。病害的轻重与春季风向及梨园与桧柏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担子孢子传播的有效范围是2.5-5千米,在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有桧柏,梨树遭受侵染的威胁就较大。春季多雨温暖,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17-20℃冬孢子萌发迅速。当梨树幼叶初展时,如正逢春雨,梨锈病将严重发生。
梨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合理建园。发展新梨园时,应考虑尽量远离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植物5千米以上。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科、胶柄锈属。病菌是转主寄生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产生在梨树上,冬孢子和担孢子则产生在桧柏上。
1、性孢子器:梨叶正面针头状的小黑点就是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扁球形,它半埋在梨叶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为120-170微米×90-120微米,内生许多纺锤形、无色的性孢子,大小为8-12微米×3-3.5微米,许多细长的受精丝由性孢子器内伸出。
2、锈孢子器:梨叶背面短毛状物是锈孢子器,呈细圆筒形,长5-6毫米,直径0.2-0.5毫米,内生许多近球形的锈孢子,大小为18-20×19-24微米。锈孢子器外被护膜细胞层,组成锈子器壁,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42-87微米×23-42微米。外壁有长刺状突起,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长2-5毫米,顶部宽0.5-2毫米,基部宽1-3毫米。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发育成熟。冬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双胞,黄褐色,大小为33-62微米×14-28微米,在每个细胞的分隔处各有2个萌发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担子4个细胞,每胞生一小梗,每小梗顶端生一担子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为10-15微米×8-9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