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褐斑病

2021-05-22 00:0413000佚名苗木

褐斑病    外文名:brownspot    中文学名:立枯丝核疫病    引发原因: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brown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

一、褐斑病的病原

褐斑病的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insulana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

褐斑病的病原CerosporaipomoeoeaeWint.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番薯尾孢。分生孢子梗多根束生,暗褐色,25-200微米。分生孢子针形,无色,基部平切,20-200毫米。

病原物(pathogen)

1、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vitis(Lev.)Sawada.,异名:Cercosporaviticala(Ces.)Sacc.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结成束状,直立,暗褐色,单个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个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个孢痕。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棍棒状,微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0~9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2、小褐斑病Cercosporaroseleri(Caff.)Sace.分生孢子梗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淡褐色。分生孢于长柱形,直或稍弯,有3~5个分隔,棕色。

二、褐斑病的症状识别

褐斑病是真菌性病害,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后期为黑色,直径为5-10mm,界线分明,严重时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开花。

褐斑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高温高湿的多雨炎热夏季为害最重。单株受害叶片、叶鞘、茎秆或根部,出现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内部青灰色水浸状,边缘红褐色,以后病斑变成黑褐色,腐烂死亡。草坪上开始发病时,常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斑。条件适合时,病害发展很快,枯草斑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展到一二米。由于病斑中心的病株可以恢复,结果使枯草斑多呈“蛙眼”状,即中央绿色,边缘为枯黄色环带。在清晨有露水或高湿时,枯草圈外缘(与枯草圈交界处)出现由萎蔫的新病株组成的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浸润圈,即“烟圈”(由病菌的菌丝形成)。这种现象只是在叶片很湿或空气湿度很高时才可能出现。在病鞘、茎基部还可看到由菌丝聚集形成的初为白色后变成黑褐色的菌核,易脱落。在修剪较高的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草坪上,通常没有烟圈。有经验的草坪管理人员,在病害出现之前12至24小时能闻到一种霉味,有时一直到发病后。若病株散生于草坪中,就无明显枯草斑。该病还可在冷凉的春季和秋季引致黄斑症状(也称为冷季或冬季型褐斑)。结缕草受害以健康草株中镶嵌着枯死株的环状斑为典型症状。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很复杂,常受草种类型、品种组合、气象条件及病原菌的株系、立地环境和养护管理水平等方面影响。

三、褐斑病的发病特点

褐斑病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枯叶或土壤里越冬,借助风雨传播夏初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高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连作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四、褐斑病的发病规律

褐斑病病菌以茵核或在植物残体上的菌丝渡过不良环境条件。菌核有很强的耐高低温能力,侵染、发病适温为21℃—32℃。由于丝核菌寄生能力较弱,对于处于良好生长环境中的禾草,只能造成轻微发病。只有当冷季型禾草生长于不利的高温条件、抗病性下降时,才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因此,发病盛期主要在夏季。当气温升至大约30℃,同时空气湿度很高(降雨、有露、吐水或潮湿天气等),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造成病害猖獗。另外,枯草层较厚的老草菌源量大,发病重。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气候温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长,组织柔嫩,冻害,灌水不当等因素都极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五、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在高温高湿天气来临之前或其间,要少施或不施氮肥,保持一定量的磷、钾肥,避免串灌和漫灌,特别要避免傍晚灌水。在草坪出现枯斑时,应在早晨尽早去掉吐水(或露水),有助于减轻病情。夏季剪草不要过低(一般在5-6厘米),过密草坪要适当打孔、梳草,枯草和修剪后的残草要及时清除,应种植抗(耐)病品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学防治。

(一)、一品红褐斑病

症状

为害叶片。初为黄褐色小斑点,有时1片叶上有数十个病斑点。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1-2厘米病斑,内部淡褐色而周边略呈角型浓淡有差别的同心轮纹病斑。病重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病健交接暗灰色部分发生灰白色绵毛状霉。

病原

Corynesporacassiicola(Cooke)Lindau称棒孢菌,病菌孢子多生于叶面,背面也可产生,但较少。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具厚壁,分生孢子基部膨大,倒棍棒形或圆柱形,直立或弯曲。

传染途径

1、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6个月。2、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渡过不良环境。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3、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再侵染多次发生,逐渐蔓延。4、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温差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搞好温室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

(二)、郁金香褐斑病

症状

受侵染的叶芽发育不良,呈畸型卷曲状,嫩芽受害后长起来的叶即变卷曲。如环境潮湿,病组织上会产生大量灰霉状分生孢子,殃及邻近健株而使叶片感病,因此鳞茎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花受害后,开始出现白色或浅黄褐色病斑,随即迅速扩大而枯落,或变为褐色而干枯。花梗上也会出现环带状,上面有时发生分生孢子层。该病发生的每个阶段都极易感染花朵。病鳞茎外壳上生有菌核,或者在外鳞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凹斑,中心灰黄色,边沿褐色,里边包含有一个至数个菌核。

病原

郁金香葡萄孢[BotrytistulipaeLind.]属半知菌亚门,常见于郁金香栽培地区,雨季更加严重。它地分生孢子梗上生无色或灰色的分生孢子,菌核黑色,直径1~2毫米,表面平坦,圆或椭圆形。传染途径:菌丝和菌核残留在腐烂的鳞茎和土壤中越冬。病鳞茎种植后,受害枯死幼芽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是地上部病害的侵染来源。

发病条件

病菌在5℃和湿度达90%~100%时即能产生分生孢子。春季低温、雨天多湿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栽种前去除病鳞茎,并实行轮栽。

2、一旦发现有呈该病症状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发展。

3、栽种前将鳞茎放2%福尔马林液中浸泡30分种,晾干栽种,以减少残留病菌。

4、生长期可喷洒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

(三)、桂花褐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块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时即侵染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然后再侵染发病。病菌以气流和水滴传播。此病在4~10月均有发生,以多雨季节和年份发病严重,并以7~8月病害蔓延最快。老叶发病娇嫩叶为重,生长衰弱和当年移栽的植株容易发病。桂花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菌力互有差别,丹桂类抗病力强于金桂和银桂类品种。

病原

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木犀生尾孢。子座近圆形,直径12~24μm,褐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0~1分隔,无膝状节,淡榄褐色,顶端近无色,(3~3.5)μm×(8~30)μm,通常12~32根束生。分生孢子近无色至淡榄褐色,倒棒形,隔膜1~9个,直立至微弯曲,基部倒圆锥形,顶端略钝,(2.5~4)μm×(10~62)μm。

防治方法

1、苗木出圃时,清除病叶,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消毒。

2、选择无病株做繁殖母株。

3、加强栽培管理,结合树冠整形,剪除弱病枝,调整枝叶疏密度,增强树势。

4、生长季节发病初期整株树体喷药保护,如70%可杀得300~500倍液,阿米西达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

(四)、凤仙花褐斑病

症状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凤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感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病原

为真菌尾孢属的一种Cercosporafukushiana(Matsuura)。

传染途径

病菌在凤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五)、牵牛花褐斑病

症状

叶上病斑散生于叶脉间及叶缘,近圆形至多角形,直径2-6毫米,褐色,或中央暗灰色,边缘深褐色,病斑表面生淡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早枯。

病原

CerosporaipomoeoeaeWint.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番薯尾孢。分生孢子梗多根束生,暗褐色,25-200微米。分生孢子针形,无色,基部平切,20-200毫米。

防治方法

1、适当密植,避免浇水过量;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促使植株早生快发。

2、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悬乳剂600们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六)、翠菊褐斑病

翠菊褐斑病的症状

该病是翠菊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全株枯萎。初期在叶片在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色或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再现细小黑点。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翠菊褐斑病的病原

为壳针孢属的一种真菌Septoriachryrsan-themellaSacc.

翠菊褐斑病的传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风雨传播。北方7~8月高温多雨,发病严重。植株植过密时,易于发病。

翠菊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种植密度要适当。选择抗病品种。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叶和病残体集中毁。

2、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

举报
收藏 0
丁香褐斑病如何防治
丁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常会受到丁香褐斑病的侵害。其是一真菌性病害,由尾孢霉菌属真菌引起,一般发生在丁香的叶片上面,并且会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植株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就会

0评论2019-02-07774

皂角树的炭疽病 立枯病 褐斑病 锈病防治技术
皂角的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褐斑病、锈病等四种。一、炭疽病:这种病害在许多苗木身上都可能出现,它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是灰白色至灰褐色,带有红褐色边缘,病斑上

0评论2018-06-121188

观叶植物的病虫害及防治
观叶植物的病虫害及防治1、蚜虫:是一种体小而柔软的常见昆虫,常为害秋海棠、常春藤、血苋菜、五加科等植物的顶梢、嫩叶。防治时,可用水或肥皂水冲洗叶片,或摘除受害部分。2、螨类:主要为害龟背竹、变叶木、蔓绿

0评论2018-01-15600

华东地区草坪常见的病虫害
华东地区草坪常见的病害1、褐斑病:褐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危害高羊茅草坪最为严重。 褐斑病4-10月份都有发生,但在华东地区5-6月高温高湿的天气

0评论2018-01-15587

桂花褐斑病、枯斑病、炭疽病病虫害防治
桂花病虫防治桂花褐斑病、桂花枯斑病、桂花炭疽病是桂花常见的叶部病害,这些病害可引起桂花早落叶,削弱植株生长势,降低桂花产花量和观赏价值。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黄斑点,逐渐扩展成近圆形病斑,

0评论2017-09-15850

金银花褐斑病炭疽病锈病三种叶部病害早防治
金银花褐斑病炭疽病锈病三种叶部病害早防治——金银花:常用作架棚、边坡及庭院美化,在栽植过程中易引发以下三种叶部病害,应注意及时防治。1、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在叶片上出现许多黄褐色小圆点,后期

0评论2017-08-25727

春季苹果树白粉病、根腐病、褐斑病、腐烂病病虫害防治方法
春季苹果树白粉病、根腐病、褐斑病、腐烂病病虫害防治方法——春季苹果树的主要病害有苹果白粉病、根腐病、褐斑病、腐烂病等,主要虫害有叶螨类、蚜虫、介壳虫、金纹细娥、卷叶蛾和金龟子等。果树粗翘皮常隐藏多种病

0评论2017-07-30614

芍药褐斑病的防治技巧
芍药褐斑病的防治技巧——芍药褐斑病也称芍药红斑病,是栽培芍药中最常见的重要病害。由牡丹枝孢霉菌引起,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以及落地的病残株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和雨水或风传播到刚

0评论2017-07-14665

桂花褐斑病枯斑病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发病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桂花 褐斑病 枯斑病 炭疽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桂花,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端直,树冠圆整,四季常青,花期浓香四溢,是我们喜爱的传统园林花木,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桂花叶斑病

0评论2017-07-14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