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乡村规划如何保留田园风光

2017-05-03 16:464400互联网苗业网

乡村规划如何保留田园风光——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幅恬淡的乡村田园画卷让人情不自禁吟颂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徜徉在乡村的田园风光中,人们呼吸着泥土的芳香,远离城市的喧嚣,让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平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搞乡村撤并,建成的新村被规划得整齐划一。农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感慨田园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方面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形成的我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本期读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意见和建议,相信会对乡村规划带来一定的启发。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湖北省应城市农村信用联社 谢武林

随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学规划是前提。全面开展乡村规划与设计是协调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与保持田园风光的重要手段。早在1994年6月1日,我国就发布了《村镇规划标准》。各地在开展乡村规划和设计时,要组织规划人员深入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村人口数量、分布状况、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情况。要收集农民意见和建议,对本地有特色的田园要重点保护,制定出当地农民满意,切实可行的乡村规划。

统筹发展是根本。在农村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一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搞“大跃进”,超前建设,盲目跟进。二是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地方特色,建筑物也要反映当地风格,不搞千篇一律的模式。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要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四是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各地在做好城镇建设规划时,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好耕地山坡、湖泊河流、林木植被、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环境和资源,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地制宜凸现个性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人民政府 况庆林

节约利用土地,改善人居环境。目前不少地方都在进行旧村改造或文明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出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推广。高安市的几个旧村改造试点村,就较好地处理了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关系,既继承传统又体现现代风格。

他们的做法是旧村只拆不建,新村一户一宅。具体做法是村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对旧村改造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对新村统一规划,房屋统一设计,但房屋造型突出个性,不搞整齐划一。新建房屋的农户,必须拆除原有房屋,严格实行一户一宅。旧房拆除后,原址上不再建房,而是通过清障整理,用来栽树或种草。考虑到农户经济条件不同,富裕程度不一,建新房有先有后,所以旧村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不搞拔苗助长,条件成熟一户批准拆旧建新一户。在此基础上,政府加以引导,适当予以支持扶助,加快旧村改造进程。若干年后,当旧村庄的房子全部拆除之日,便是既具传统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新农村出现之时。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云南省宣威市文兴乡政府 周均虎

优美和谐的乡村田园风光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有效维护乡村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有效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十分重要,也极为必要。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要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落实环保行动。要在广大乡村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环保事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乡村田园风光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搞好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工作;二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保护乡村田园风光的矛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统筹安排。

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以牺牲乡村田园风光为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和谐与品位相融合

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政府 徐振汉

山高水长,竹翠林茂,炊烟袅袅,五谷飘香,春明景和,人寿年丰。这大概就是农村“田园风光”的一幅素描。它体现出的,是农村的古朴、富庶、兴旺、和谐;它展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它凸显出的,是集镇的和谐与品位。

一般而言,城镇化总是伴随着工业化,是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和动因,二者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常被看作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新的发展观其实就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规划要达到的目的。“五个统筹”,就是处理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矛盾,保持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的最好办法。

小集镇建设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保持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是我们搞好乡村规划必须遵循的一个总原则。笔者以为,处理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的矛盾,应当认真把好四道关:

一是:要科学决策。决策上的失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一定要从长计议,坚决杜绝“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等短期行为,做到科学决策,不亏子孙。

二是:要合理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对一个地方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并非“儿戏”。在乡村规划中,村庄、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事项,必须通盘考虑,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切忌随心所欲,一塌糊涂。

三是:要突出特点。在乡村规划中,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人文特点、民族风俗,不应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带有明显“长官意志”的所谓的“高标准”、“高统一”,以防止把一块好端端的“肉”砍得“稀巴烂”的情况出现。

四是:要认真实施。对于按照法规程序审定后的“乡村规划”,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惩处的长效机制,以保障“乡村规划”的有效实施。要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好规划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华中农业大学 郭剑霞

如果说因为规划而使乡村风光“千村一面”,使风土人情、田园风貌皆消失,那只能说是这种规划非常失败,规划的制定者没有达到一定的资质、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战略的高度,更没有责任意识。很多城市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要不要制定规划,而在于怎样制定规划。

城市、乡村的发展,都要制定有效的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持特色、加快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划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在交通、信息、人流、物流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各地的特色和风貌大有逐渐趋同的态势。好的规划能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田园风貌上给以有意识的保护,并加以发扬,使之成为吸引投资、吸引外来客人的亮点,成为发展经济的平台。

制定乡村规划,要明确制定规划的目的,在充分保护当地特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为了讨好上级领导的喜欢而搞一些华而不实,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当地特色的害人规划。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发达地方的模式和经验,因为各地所处的环境不同,照抄照搬者的最终下场只能是失败,不仅发展不了经济,还会给当地留下永远的创伤。

抹不掉的乡村“记忆”

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河口乡 王发财

现如今,在我国一些发达的乡镇,城市规划的方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了镇村撤并的乡村规划上来,使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瞬时间变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以笔者所在的乡村为例:偌大一个村庄完全是按照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的,中心建一个绿化广场,然后是一层套一层。对此,我们大家很反感,我们周围都是青山绿水、农作物,真的有必要再搞个绿化广场吗?而且楼层也普遍存在着“高”、“大”、“空”的现象,根本就没有考虑我们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住房习惯。更令人可气的是,村子那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河也被改了道,原来土路两旁生长了十几年的白杨也被砍伐净尽,池塘、水渠、梯田似的地貌……那些“抹不掉的记忆”,也都被破坏了。

乡村规划不是推翻一切、照搬城里那一套。而是要本着不丢掉农村固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田园风貌的原则来合理规划。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特色明显的村庄,相关部门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再做规划,这样不仅保护了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也可以杜绝因盲目规划而造成的“千村一面”的现象。

旧区新村两样风貌

山东省莱芜市农业局 郑庆卓

旧容新貌的差距,也是时下农村人非常关注的事情,然而我们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开采下去,特别是乱占耕地用于宅基建设。笔者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要做到“旧区旧容,新村新貌”。

就是说,将原来的村落划为新旧两个区,保持原来的老宅基地不变,若说变就是在最小的范围内,将村内的主要街道规划一下,能通直的通直,搞好硬化;而再扩建的新宅基地要集中一片新区,并跟据目前的状况做好统一规划,就像浦东浦西。

这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规范宅基地的审批标准,就是要鼓励一户一宅,杜绝一户多宅———新宅旧地都有;其次要鼓励在老宅基地上构建新房,给予一定的优惠,并提高新宅基地的审批标准,加大购地费用;再次要搞好新村的规划,有条件的要提倡盖楼房,几户一栋,或十几户一栋,收齐费用,统一施工,并作为进新区的硬性条件。在村容村貌的建设中,村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立足长远,维护整个村集体的利益。

建新拆旧保持自然亲和力

江苏省丹阳市人大常委会 张少云

毫无疑问,园林化设计可以将乡村建成童话般的世界,但代价肯定过于高昂。横平竖直的标准格局,在整洁的背后,又透露出单调、乏味。目前,大多数乡村的现状是新旧房屋交错、穿插,显得拥挤、零乱和破败不堪。笔者认为,就大多数乡村而言,解决的最佳方案是建新拆旧,再造田园风光。

一是在批准新建房时,签订拆旧协议,坚决做到新房落成,旧房拆掉。二是核定每户占地与建筑面积标准,对已建成新房的人家,做好工作,拆掉其保留的旧房。三是将村中拆出的空地,除位于村边的可以还田者外,一律作绿化、园林化设计,自然形成家在林中、田园格局。四是提倡无围墙院落,或者采用绿化、竹篱、栅栏等围墙,使内外景融为一体,保持自然亲和力。五是可以委托设计院校进行一些专门设计,或者举办一些田园化乡村的设计比赛,形成一些简易的设计布局原则,为乡村建设提供指导;也可以聘请一些教授、工程师、艺术家等做顾问,进行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改造,以形成多种多样、异彩缤纷的乡村景色。六是在操作中要注意行政与村规民约相结合,既坚持依法行政,又依靠村规民约进行约束。同时,要广泛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美丽的乡村风光。

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

河北省鸡泽县政府 赵新立

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一是要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规划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既要科学,又不能脱离实际。二是规划要由农民参与。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村庄发展目标的选择、规划、建设标准的制定,必须让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进而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三是以发展的眼光规划。乡村规划不能多年不变,要随着村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适时调整,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乡村规划切忌脱离实际,一刀切、一律化。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观点]

基本农田莫占用

山东省冠县兰沃乡政府 江书友

基本农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农田,就没有农民的富裕,更谈不上生活达到小康。搞乡村规划,建“田园风光”都不应以牺牲农田为代价,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而建。

用多种模式诠释乡村文化

江苏省东海县双店镇文化站 潘国哲

要根据各村的社会条件、经济情况,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习俗等科学合理规划,不能只追求一种模式,找出基本规律下面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传统的乡村文化。

应适当降低设计费用

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 孙会文

在笔者的家乡,农民建高层公寓楼的热情很高,但由于设计费用高,有的居民小区财力不足,无钱请人进行专门设计,于是就借用其他居民小区的设计图纸。设计部门应该降低设计费用,为农民提供风光旖旎的设计图纸。

围绕“农”字做文章

河南省延津县人民法院 致伟

各地搞乡村规划,必须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在开发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本地特色,用特色树立起乡村的良好形象。靠山就体现山的特色,靠水就体现水的优势,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农业开发一些项目,让人们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得到享受。总之,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都是做活田园文章的丰富资源和有效载体,只要肯挖掘,就一定能在“农”字上做出特色和品位。

展露地域特色

河南省新乡市 连芳 高峰

要想在乡村规划中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就要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分层开发,滚动进行”的原则,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定取舍,使乡村规划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既要表现出发展的新姿,又要在乡村作坊、劳动情形、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特定地域上形成的“古、始、真、土”的特点,展露出乡村返璞归真的自然优势。

[百姓心语]

“二次规划”的示范性意义

宋午

把乡村规划称为“二次规划”,并不是说要对乡村进行第二次规划,而是在全国的范围,乡村规划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应该可以被称为“二次规划”。因为城市规划早已兴起数年,而乡村规划呈现蓬勃气象的苗头近年来才刚刚出现。

说全国范围内的乡村规划刚刚兴起是有依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认为之前我国更多的是以乡养城,而现在已经到了以城带乡的阶段了,加上早些时候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理论,可以说,农村发展已经开始全面提速。衣食的温饱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接下来注意力就要投向住和行的方面了,而住和行更多地要被包括在乡村规划之内。不久前,建设部经中央编办批准,设立了一个村镇建设办公室,之后又召开了“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研讨会。研讨会上,建设部的领导明确提出,建设部不仅要管城市,也要管农村。乡村规划已经开始过渡到了实践阶段。

对于规划的实践,我们是有经验的。城市规划已经数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城市规划的经验用到乡村,这也是“以城带乡”理论的应有之义。

但是城市规划中并非都是成功的经验,在这里我们不谈成功的经验,只说其中的不足和缺憾,这样也可以让正在兴起的乡村规划少走些弯路。不足和缺憾是什么呢?相信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已有体会。人们在高楼大厦中穿行,但在生活和心理上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不适应。“宜居”的概念甫一提出,马上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另外,原属于某个城市的特色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变得千城一面。

不适应的感觉源于我们对丧失传统的忧虑。规划给城市面貌带来的现代化并不完全是传统的延续,冰冷的、缺乏情感内涵的钢筋水泥正在我们与传统之间构筑起一道不易逾越的鸿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深层的原因:第一,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让一些地方官员变得好大喜功。第二,唯gdp论让经济成了衡量发展的单一标准。这样的因素很容易地让人漠视传统、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等理应遵循的规则。如果这些消极的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整,那么在乡村规划中,城市规划的模式将会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包括不足和缺憾。

难道我们就任其发展了吗?当然不是。在中央适时地提出科学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或许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内,可以为农民参与乡村规划提供更大、更广泛的平台,从而成为一个平衡的力量。

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特征,教育、医疗、金融等诸多方面都和建设一样,正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从城市走向农村,进行着具有“二次实践”性质的工作。如果在建设领域可以总结出好的经验,那无疑会对其他领域起到极大的示范性作用。

举报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