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泡桐腐烂病的症状及防治

2017-05-31 23:283760佚名园林花木网

泡桐腐烂病的症状及防治—腐烂病是泡桐树生长中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泡桐树皮。分布在我国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及湖南等省,其中楸叶桐、兰考桐、毛泡桐、白花桐等受害严重。对泡桐的生长和材质造成很大损失。

泡桐腐烂病症状:腐烂病发生后,植株皮层腐烂,初期无明显症状,4-5月间发病部位树皮色泽较浅、水渍状,后出现灰褐色病斑,长椭圆形、棱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边缘微突起,此时皮层内已变褐色,散出酒糟味,病斑下陷呈溃疡状,病斑上出现黑色子实体,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在分生孢子器间有时有成堆的病原子囊壳。病斑逐年扩大后,病皮下木质部表面呈黑褐色同心圈状。当病斑环绕树干后,上部即枯死。

泡桐腐烂病病原:为泡桐黑腐皮壳菌Valsa paulowniae Miyabe et Hemmi。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无性阶段为泡桐壳囊孢菌Cytospora paulowniae。病菌的大型子座宽2-3毫米,高1.8-2毫米,内聚生有长颈烧瓶状的子囊壳6-10个,孔口外露,子囊壳大小为343-522μm×342-481μm,颈长756-825μm,粗96-178μm。子囊棍棒形,大小为27-34μm×5.4-7μm,单孢、无色,内含8个子囊孢子,香蕉形,大小为11-12μm×1.1-1.4μm;小型子座大小为1×1.3毫米,内生的分生孢子器,呈不规则形,孔口外露,器宽1003-1237μm,高481-550μm,颈长472-550μm。沿器内壁密生细长无色的分生孢子梗,大小为16-23μm×0.7-1μm:分生孢子单孢无色、香蕉形,大小为3.5-4.5μm×0.8-1μm。

泡桐腐烂病发病特点:泡桐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该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皮内越冬,症状在晚秋出现,至来年3、4月为病斑扩展期,5月初基本停止扩展。6-8月虽能侵染泡桐,但由于泡桐正值生长旺盛期,抗扩展能力强,病菌很难在侵染点扩展致病,似有潜伏侵染现象,至晚秋树势转弱后出现病斑,翌年3、4月泡桐进入生长期前为病斑扩展盛期。病菌的孢子经风雨、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泡桐经水浸、日灼后,或植株过密生长不良,也易感染腐烂病。树种不同发病轻重也不同,如秋叶泡桐较毛泡桐抗病。发病部位以树干中、下部及基部为主,方向以南向、西南向为多。早春泡桐干部遭受冻害,是导致泡桐腐烂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泡桐腐烂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避免低洼地栽植泡桐。在栽植管理中,减少植株受伤。发现有病株,及早消除,减少侵染。

3、北方严寒地区栽植时,冬季采取树干涂白等防寒措施。

4、化学防治,在早春刮除病斑,用25%多菌灵50倍液,或50%退菌特50倍液,或苯腐灵4倍液,或40%福美砷50倍液涂抹伤口,待药液干后,涂黄油厚约1毫米,保护木质部,防治效果很好。

举报
收藏 0
砂姜黑土地泡桐苗木培育技术
一、育苗技术(一)、品种选择选择速生品种9502泡桐,又名9502速生杂交泡桐,以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而著称,在黄淮海平原已大量种植,种根来源为河南兰考。(二)、圃地选择和整地作垄苗圃地选择在固镇县良种苗圃

0评论2021-11-18390

毛泡桐
毛泡桐学名:Paulowniatomentosa(Thunb.)Steud.别称:毛泡桐、紫花桐、冈桐、日本泡桐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管状花目科:玄参科属:泡桐属种:毛泡桐变种:光泡桐命名者及年

0评论2021-01-111428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别名:白花桐、泡桐、大果泡桐、华桐、火筒木、沙桐彭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

0评论2019-01-131376

南方泡桐
南方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taiwanianaT.W.Huamp;H.J.Chang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兰纲目:唇形目科:泡桐科属:泡桐

0评论2018-12-125478

楸叶泡桐
楸叶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catalpifoliaT.GongexD.Y.Hong别名:山东泡桐、无籽泡桐、小叶泡桐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

0评论2018-08-29898

兰考泡桐
兰考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elongataS.Y.Hu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兰纲目:唇形目科:泡桐科属:泡桐属种:兰考泡桐命

0评论2018-05-22800

川泡桐
川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fargesiiFranch.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兰纲目:唇形目科:泡桐科属:泡桐属种:川泡桐分布区

0评论2018-05-1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