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紫叶酢浆草朱砂叶螨的防治措施

2018-04-01 22:225200佚名苗业网

朱砂叶螨主要危害紫叶酢浆草的叶片,其次危害萼片和花朵。朱砂叶螨喜栖在叶片背面用刺吸式口器吸取紫叶酢浆草的汁液,受害初期叶片正面呈现黄白色或黄绿色小斑点。检查叶片背面可以发现虫体、卵粒、丝网及分泌物等杂物。严重时全叶片呈现褐色灼伤状,叶片背面有丝网。后期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枯黄、萎蔫。大量发生结网危害时,造成植株生长停滞,叶片褪紫、枯黄、衰败,甚至植株死亡。现将紫叶酢浆草朱砂叶螨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紫叶酢浆草朱砂叶螨的防治措施

识别:朱砂叶螨属于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ea),又名红蜘蛛。朱砂叶螨成虫体色变化大,但是多为锈红色或深红色;雌螨体长0.4-0.5mm,梨圆形;雄螨体长0.3mm左右,腹部末端尖细,楔形,棕褐色;卵圆球形,白色透明;幼虫体圆形,初为黄色,取食后变为褐绿色。

发生规律:朱砂叶螨周年发生12-15代,秋季雌成虫群集在枯叶内、杂草根际、土块缝隙或树皮缝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复苏后离开越冬场所取食产卵。冬季在温室内也能够危害紫叶酢浆草,发生代数还要多。温度高低和湿度大小对朱砂叶螨密度的影响较大。温度在25-30℃,湿度在35-55%时,虫害最严重。6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该螨盛发期,温室内3-6月份和9-11月份为盛发期。所以,高温干燥的环境是朱砂叶螨猖獗的主要因素。

早春的低温多雨和夏、秋季节的急风暴雨,都能明显抑制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可降低虫口密度。

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紫叶酢浆草花多叶繁,应及时进行整形修剪,彻底清除枯花败叶及周围杂草,减少虫源,增加湿度,恶化朱砂叶螨的生存条件。强化日常养护管理,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或黄绿色小斑点时,摘除并集中销毁。

②化学防治:4月份温度升高时开始喷施4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的三氯杀螨砜500-800倍液,不能等到朱砂叶螨大规模发生时才进行防治。家庭栽培紫叶酢浆草可自制杀虫药,用烟叶50g加清水500g煮沸30-40min,去渣取清液喷洒即可。

也可用大蒜浸液或红辣椒熬煮后过滤按1∶500倍液喷施对朱砂叶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朱砂叶螨这类个体小的害螨效果更好。

③生物防治:保护朱砂叶螨的天敌,如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小花蝽(Oriusminutus)、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深斑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lum)、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takahashia)等,对朱砂叶螨的种群数量消长,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举报
收藏 0
何防治紫叶酢浆草灰霉病
紫叶酢浆草灰霉病主要危害其叶片和鳞茎。受害叶片的叶缘或叶角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如开水烫伤),并不断向内扩展下陷,使叶片干枯;鳞茎受害后,出现褐色斑块,温、湿度适合时,病斑迅速向四周扩展,病部易腐烂并

0评论2018-04-01616

紫叶酢浆草如何防治华北蝼蛄
华北蝼蛄食性很杂,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紫叶酢浆草的鳞茎、幼叶或咬断幼苗,受害的植株根部呈乱麻状。由于华北蝼蛄在地表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苗土分离,幼苗常因失水而干枯死亡。那么紫叶酢浆草如何防治

0评论2018-04-01522

紫叶酢浆草的野蛞蝓如何防治
野蛞蝓食性杂,喜食紫叶酢浆草的叶片和叶柄,形成不规则的缺刻、孔洞或死苗。受害叶片被刮食并被排留的粪便污染,失去观赏价值。野蛞蝓的身体带有多种病菌,其咬食过的部位所造成的伤口成为病菌入侵的通道,会致使菌

0评论2018-04-01492

紫叶酢浆草如何防治桃蚜
紫叶酢浆草桃蚜主要聚集在幼叶和花蕾上,随着花蕾开放和幼叶展开,又转而危害花朵和叶片。桃蚜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使受害部位出现黄斑或黑斑,受害叶片皱曲,畸形生长,花蕾萎缩,严重时可使植株死

0评论2018-04-01521

紫叶酢浆草同型巴蜗牛的防治措施
同型巴蜗牛取食紫叶酢浆草的叶片和叶柄。成贝和幼贝用齿舌刮食紫叶酢浆草的叶片和叶柄,造成空洞或缺刻,严重时吃光叶片,咬断植株根茎,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植。取食造成的伤口有时还会诱发软腐病,导致叶片、

0评论2018-04-01516

紫叶酢浆草主要用途
紫叶酢浆草主要用途由于紫叶酢浆草叶形奇特,叶色深紫红,小花粉白色,色彩对比感强,且植株姿态俊美,雍容秀丽,绚丽娇艳。在2001年9月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引起轰动。专家一致认为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优异

0评论2018-01-15463

紫叶酢浆草主要病虫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主要内容之一。紫叶酢浆草常见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和灰霉病,虫害有朱砂叶螨、紫酢浆草岩螨、烟蓟马、桃蚜、华北蝼蛄、同型巴蜗牛和野蛞蝓。发病原因和症状,危害特点和规律及其防治

0评论2018-01-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