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一串红的栽培养护要点

2017-04-21 18:1754710

一串红百科及栽培养护全攻略

一、一串红基础信息

一串红,学名Salviasplendens,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原产于巴西,现广泛栽培于我国各地。其核心特征如下:

形态特点:茎四棱形,叶对生,边缘有锯齿;花序修长,呈串状,花色以鲜红色为主,也有粉、白、紫等变种,花期集中在5-11月,是节日用花的常见选择。

生长习性:喜温暖(最适温度20-25℃)、光照充足环境,也耐半阴;不耐涝,水涝易导致生长受阻;对光照时长敏感,短日照(每天8小时)可促进开花(约57天),长日照(每天14小时)则延迟开花(约82天)。

生命周期:本质为两年生花卉,但因城市绿化需求,多作一年生栽培,常用于五一、十一节日布景;种子千粒重约3.73克,超过两年的种子发芽率极低,需注意种子新鲜度。

二、一串红栽培技术

(一)播种环节

播种时间:每年4月底至6月上旬,最晚不超过6月上旬,避免高温导致出苗率低。

苗床准备:

打畦宽约1.2米,中间留排水沟,方便排水、插竹片及运输盖土。

施入基肥后翻耕平整,踩实耙平,避免积水影响出苗。

播种操作:

下午洇地,待水渗透后,将种子与拌有防地下害虫药剂的炉灰混合,均匀撒播。

盖土厚度以刚好覆盖种子为宜,随后用竹片搭拱棚,覆盖塑料薄膜并压实四周,再加盖稀薄遮阳网(防止徒长或出苗困难)。

出苗管理:

适宜温度下发芽约需18天,出苗率约60%;气温低于10℃不发芽。

出苗约1厘米、长出子叶时(约20天),需通风炼苗:晴天下午先掀薄膜两头,逐步增加通风口(2-3个);小苗长4片叶时,掀开塑料布,保留遮阳网。

(二)上盆与换盆

上盆时机与容器:小苗先种在直径约10厘米的小盆中,避免畦中密度不均或直接上大盆影响缓苗;五一前后上盆为宜,错过则易遇高温导致节间短、品质下降。

换盆要点:

小盆苗生长至花盆间密闭时,换入16厘米×16厘米的大盆,配土中加入适量复合肥。

脱盆时保持土球完整,浇水时水流不宜过急;换盆后待生长稳定,进行摘心(留2片叶),重复操作培养半球形株型。

出圃前20天撤去遮阳网,充分接受阳光炼苗。

(三)配土方案

推荐配比:新土4锹+旧土2锹+粪2锹+炉灰渣2锹+少量硫磺,可兼顾保水、排水及养分需求。

避免使用未改良的“白土”(不保水,需频繁浇水,缺水易导致小苗萎蔫)。

(四)遮阳棚搭建

高度需1.7米以上,密度以50%为宜(密度过大易生长不良,过小易受强光影响)。

三、一串红养护要点

(一)环境调控

温度:最适生长温度20-25℃,14℃时茎伸长受抑制;夏季高温需注意遮荫降温,避免叶片发黄。

光照:喜半阴环境,遮阳网过厚或过薄均不利生长;换大盆后缓苗阶段,遮阴网撤过早易导致叶片黄绿。

水分:不耐涝,雨季需严防积水(水涝是叶片发黄的首要原因);夏季浇水及时,尤其边缘放置的植株,避免缺水黄叶。

(二)施肥管理

前期侧重氮肥,促进茎叶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助力开花与品质提升。

生长后期若盆土肥力不足,氮、磷缺乏易导致叶片发黄,可通过追肥或移栽至大田改善。

(三)病虫害防治

猝倒病:表现为根颈部腐烂,高温高湿、通风光照不足时易高发。

预防:基质和种子提前杀菌,清洁苗床及周围环境,清除腐烂植株。

防治:交替使用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上盆后喷药,雨后及时补喷;配土中增加炉灰渣增强排水。

(四)叶片发黄原因及应对

原因症状特点应对措施
水涝全株受影响雨季加强排水,避免盆土积水
生长密集老叶先深黄及时换盆、稀盆,保证通风透光
遮荫不良叶片黄绿调整遮阳网密度,缓苗后逐步撤网
营养不良整体发黄,长势弱后期追施磷钾肥,避免单一氮肥
缺水边缘植株先黄夏季及时浇水,重点关注边缘植株
高温叶片普遍发黄加强遮荫通风,降低环境温度

通过以上栽培与养护措施,可有效保障一串红的健康生长,使其在节日期间呈现良好的观赏效果。

一串红是常用于节日装饰的花卉,其栽培养护需要注意多个环节,以下是详细的要点梳理:

一、基础生长特性

温度:喜温暖,最适生长温度为 20℃-25℃;14℃时茎的伸长生长会大幅降低;气温低于 10℃时种子不发芽。

光照:好光且耐半阴。每天 8 小时光照条件下,57 天可开花;每天 14 小时光照则需 82 天开花。

水分:不耐涝,一次水涝就可能影响生长,需特别注意排水。

肥料:前期侧重施用氮肥,后期多施磷钾肥。

生命周期与用途:虽为两年生花卉,但为适应城市需求,多作一年生花卉用于大地栽培,常见于五一、十一节日用花。

种子特性:千粒重 3.73 克,放置超过两年的种子几乎不发芽。

二、播种要点

播种时间:每年 4 月底至 6 月上旬播种,过晚因天气炎热会导致出苗率低、生长不良。

畦地准备:

打畦宽约 1.2 米,中间留排水沟,方便排水、插竹片及运输盖种土。

施入基肥后翻畦平整土地,踩实再耙平,避免积水影响出苗。

播种操作:

下午洇地,水渗透后,用拌药的炉灰(防地下害虫)撒种,尽量撒匀。

盖土厚度以覆盖种子为宜,之后用竹片搭拱棚盖塑料薄膜,周围压实,再盖稀薄遮阳网(密度适中,避免徒长或发苗困难)。

发芽与炼苗:

约 18 天左右发芽,出苗率 60%。

出苗约 1 厘米、长出子叶(约 20 天)时,晴天下午通风炼苗:先掀两头薄膜,逐渐增加通风口,小苗长 4 片叶时掀起塑料布,仍盖好遮阳网。

三、搭遮阳棚

遮阳网高度需 1.7 米以上,密度以 50% 为宜,密度过大易导致生长不良。

小苗先种在直径约 10 厘米的小盆中,避免畦中密度不均影响生长,且直接上大盆不利于缓苗。五一前后适合上盆,过晚遇高温会使节间短,影响品质。

四、配土方法

土壤配比:新土 4 锹、旧土 2 锹、粪 2 锹、炉灰渣 2 锹,加少量硫磺。

若使用未加工的白土,需天天浇水,因其不保湿,浇水不及时易导致小苗打蔫,影响缓苗,而合理配土可起到保水排水双重作用。

五、上盆要点

上盆前 2 天,给播种畦的苗浇水,便于起苗时减少伤根。

上盆时以不埋住子叶为宜,上盆后用喷壶浇水(大面积种植可在塑料管接淋浴喷头),水流忌过急,避免冲倒小苗,及时扶起贴土叶片以提高成活率。

第一次浇水需浇透(以盆土表面成光滑水面不渗水、摸花盆底部发软为准),否则小苗易死亡;缓苗后可适当增大浇水量。

上小盆后成活率约 70%,边缘小盆因浇水量易不足,干得快,死亡率相对较高;雨季需注意排水,避免积水,积水打蔫的可去盆晾晒一两天,部分能成活。

六、换盆要点

换盆时机:小盆苗子长到花盆间密闭时,需换入 16 厘米 ×16 厘米的大盆。

土壤处理:配好的土壤中施入适量复合肥。

换盆操作:剥掉小盆,保持土球不散以提高成活率,用水管浇水且水流勿急。

株型培养:生长良好后打尖,分枝生新叶时留 2 片叶摘心,重复几次培养成半球形株型,摘心 10 天后开花,注意控制花期。

炼苗:出圃前 20 天掀起遮阳网,让植株充分接受阳光炼苗。

七、养护重点

病虫害防治:

主要预防猝倒病(根颈部腐烂),基质和种子需先杀菌,苗床及周围环境彻底清洁并喷杀菌剂,及时清除腐烂植物遗体。

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病率高,需保持适当湿度、良好通风和光照;可交替使用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上小盆后喷一遍杀菌药,雨后及时补喷,同时盆土多放炉灰渣防涝。

叶片变黄原因及应对:

水涝:雨季需重点防涝。

生长密集:及时换大盆、换盆后及时稀盆,避免老叶深黄。

遮荫不良:半荫环境生长,遮荫网厚度不适或换大盆后缓苗时撤网过早,易导致叶片黄绿,需合理控制遮荫。

营养不良:生长后期盆土肥料不足,缺氮磷会使叶片发黄,需合理追肥,多施磷钾肥,移栽大田可改善。

缺水:夏季浇水及时,尤其注意边缘放置的植株。

高温:夏季气温高易导致叶片发黄,需做好降温措施。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