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02-09 安徽湿地网779
核心提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及芜湖市南陵等5区、县境内。为拯救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1979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宣城县(现宣州区)南郊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及芜湖市南陵等5区、县境内。为拯救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1979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宣城县(现宣州区)南郊创建“安徽省扬子鳄养殖场”,198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级扬子鳄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直属省林业厅,处级建制。1988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合署办公,系“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公),下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南陵县等五个保护站。2007年6月经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总面积约为433.33平方千米。扬子鳄自然保 护区湿地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均降水量约129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28%,年均无 霜期229天。

保护区湿地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0~200米。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主要由青戈江、水阳江、漳河、南漪湖等水体及周边沼泽滩地组成。南漪湖为宣城市内的天然湖泊,分为东西二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水位为8.5米时,总蓄水量为3.5亿立方米。入湖水流发源于南面山区,出水经水阳江向北流入长江。土壤类型以红土壤、水稻土、黄棕壤等为主。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此外,还有真菌7目25科46属116种。①植物资源。共有野生植物150科480属776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27属28种、裸子植物5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25科444属73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包括水杉、银杏;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种,包括香樟等。作为扬子鳄洞穴隐蔽及营巢用的植物有44种。保护区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丘陵地区植被以灌草丛为主。人工营造经济林主要有马尾松、国外松、杉木、茶树及毛竹、油桐等树种。②动物资源。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4目86科340种。其中鱼类有5目14科54种,两栖类有2目7科24种,爬行类有4目10科50种,鸟类有16目41科176种,兽类有7目14科36种。此外还有昆虫类12目100科47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包括扬子鳄、云豹、黑麂和梅花鹿;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6种,包括虎纹蛙、鸳鸯、白鹇、勺鸡、穿山甲、小灵猫等。保护区为野生扬子鳄主要分布区之一,有扬子鳄分布的池塘面积约0.41平方千米,分布有扬子鳄约150条。

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养殖场,1983年扩建为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从野外收容救护成年扬子鳄,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管理处在保护区涉及的5个县、区内均设有扬子鳄保护站,并将宣州的杨林、红星,郎溪的章村、黄墅岗、王家门,广德的朱村、加谷,泾县的双坑、中桥、岩潭,南陵的长乐、西峰、楂林共13处扬子鳄相对集中的地区划为保护点,在双坑、岩潭、中桥、长乐3处保护点建设护鳄房并聘请护鳄员巡护,每隔1~2年进行一次扬子鳄资源普查活动。2003~2006年保护区投资50万元改造郞溪县高井庙林场自然环境,通过筑坝蓄水重建湿地和陆地生态系统,改造工程共修建8个水塘,总蓄水面积约0.10平方千米。此外保护区通过实施引进工程与放归工程,壮大扬子鳄野生种群。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