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安徽颍州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阜阳市西9公里,范围包括新老泉河及老西湖遗址一带的低洼地。其地理位置坐标处于东经 115°11′~115°46′,北纬 32°56′~ 33°09′之间,具体范围包括景区、程集、西湖、九龙、姜堂、颍西、马寨、新村、闻集、中市、宁老庄等11个乡(镇、办事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为11000公顷(16.5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2750公顷,缓冲区面积3080公顷,实验区面积5170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25%、28%、47%。
二、 动植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浮游植物
由于阜阳市冬、夏两季气候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不同,在西湖分冬季、夏季两次采集浮游植物标本进行定量统计,经鉴定,湖区有浮游植物80种,其中兰藻16种,绿藻19种,硅藻24种,黄藻5种,裸藻5种,甲藻6种,金藻5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其它数量较多的依次为绿藻、兰藻、黄藻、甲藻、金藻、裸藻。现将两次调查中都发现的24种浮游植物记录如下:
兰藻:湖生颤藻、法氏胶藻、底氏胶球藻、克氏微束藻、拉氏拟鱼腥藻、大林氏藻、最小胶球藻。
绿藻:鲁氏胶带藻、毕氏月牙藻、金团藻、眼点素衣藻、柱状栅列藻、针形纤维藻、四足十字藻、拟新月藻。
硅藻:绿脆杆藻、星芒小环藻、华美双菱藻、细星杆藻、尖针杆藻。
金藻:变形金藻、圆柱锥囊藻。
裸藻:克氏素裸藻、血红裸藻。
(2)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湿地植被
西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据调查,共有38种,属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有莼菜、水蕨、莲、乌苏里聚草、野大豆、野菱等。主要湿地植被是芦苇,面积约100公顷,连续分布于老泉河附近;莲、芡实各50公顷,连续分布于泉河沿线;菱300公顷,间断分布于整个湖面;蒿草公顷50公顷,间断分布于湖岸及滩涂。
(备注:具体植物名称见颍州西湖湿地植物名录)
(二)动物资源
(1)浮游动物
经调查,西湖有浮游动物70余种,其中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冬、夏两次采样中均出现的21种浮游动物记录如下:
梨形沙壳虫、圆体沙壳虫、尖顶沙壳虫、压缩沙壳虫、膜口虫、弹跳虫、长足轮虫、萼苑臂尾轮虫、矩形龟甲轮虫、长刺异尾轮虫、高跃轮虫、龟纹轮虫、圆形盘肠蚤、卵形盘肠蚤、秀体蚤、方形网纹蚤、金氏薄皮蚤、模式有爪猛水蚤、锥肢蒙镖水蚤、锯缘真剑水蚤。
(2)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主要有水蚯蚓、水丝蚓、湖螺、河蚬、摇蚊幼虫、湖蚌、淡水壳菜等,另外还有虾和蟹。
(3)鱼类
鱼类共4目7科19种,主要有鲤、鲫鱼、青鱼、草鱼、鲢、红鳍鮊、翘嘴红鮊、鳙、麦穗鱼、棒花鱼、泥鳅、花斑副沙鳅、刺鳅、鲶、黄鳝、鳜、乌鳢等。
(4)两栖与爬行类
两栖类共1目3科5种,主要有中华大蟾蜍、泽蛙、黑斑蛙、金线蛙、饰纹姬蛙;爬行类共3目3科6种,为中华鳖、无蹼壁虎、赤链蛇、虎斑游蛇、黒眉锦蛇、红点锦蛇。
(5)鸟类
颍州西湖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有鸟类13目33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白头鹤、大鸨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鸳鸯、鸢、赤腹鹰、普通鵟、红隼、燕隼、灰鹤、短耳鸮、长耳鸮等10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有鸿雁、灰雁、花脸鸭、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环颈雉、鹌鹑、四声杜鹃、大杜鹃、灰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家燕、金腰燕、红尾伯劳、棕背伯劳、黒枕黄鹂、暗绿绣眼鸟等。
(6)哺乳类
哺乳类共5目5科7种。为刺猬、伏翼、草兔、黑线仓鼠、褐家鼠、黄鼬、狗獾。
另外,该区还有丰富的昆虫资源,据初步考察结果已知有昆虫11目57科约200种;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
三、水文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北亚热带与暧湿带渐变的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冷暖气流交织频繁,天气多变,常有旱、涝、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天气发生,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活动积温4857.1℃。年均降雨量889.1毫米,多集中在7~9三个月,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无需霜期219天。
保护区境内大小河道纵横交织,河沟稠密。其主要河流有泉河、老泉河、颍州西湖、草河等,都经颍河流入淮河。泉河是本区最主要河流,属淮河水系颍河流域。颍河系跨省河道,为该区的最大河流,也是淮河的最大支流,距保护区最近处不足十公里,该河主要功能为灌溉、工业生产用水、航运与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