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和树木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出版过《苗圃作业技术指导》、《园林苗圃育苗技术》、《园林树木栽培技术》等著作]
整体而言,目前苗木销售遇寒,价格大幅下滑,苗木大量积压,苗木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现象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到目前更加严重,未现缓和迹象。苗木经营者愁眉不展,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解析原因,分析市场,出智支招,众媒体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大量报道。苗木销售市场遇冷的现状与苗木销售遇冷消息传播与议论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冷热对比。这并不奇怪,看看股市起伏时股民的反应就知道了。
原因分析
专家和媒体分析苗木销售遇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方面,大环境所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整体经济下行,GDP已经破7。在此大环境下,房地产热降温,由房地产开发主导的园林绿化减少;城市改造、城镇化建设由爆发型的火热逐渐趋稳,园林绿化由集中的大干快上,变为稳步推进。中央对官员的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的要求,政府在决策时更理性,成为新常态。
其次是苗木生产供给方面。在绿化热潮中,苗木从属于农业一部分的第一产业变成炙手可热的热门商品,“柴火”都热销,苗无定价,一棵树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价,让苗木产业变得疯狂。农民、集体、园林绿化企业纷纷进军苗木生产行业,特别是一些业外资本,集中、大量进入苗木产业,助推了苗木热。
以上两方的原因导致了苗木行业的畸形发展,到目前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苗木经营者面临严峻的考验。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均有道理,专家和媒体并非事后诸葛亮的热议。市场经济本是如此,什么产品赚钱,就会吸引大量投资者和生产者,而且苗木生产门槛相对较低。苗木供给市场已经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这本无可厚非,经营者靠技术、产品、营销,凭服务获得利润,事实证明,多年来很多投资者获利巨大。但是市场的另一方———消费方,过度依靠政策导向,如房地产业、城市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等,苗木需求巨大,拉动了苗木产业,催热了过度投资。当政策调整时,经营者不能及时认准形势、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发生亏损,亏损面大,就出现目前的局面。
专家对策
面对严峻的苗木行情,专家给出了不少招数,苗企也采取了应对措施。
营销方面,专家强调,苗企成立联合体,搞生产基地,组成产业联盟,取得规模优势,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直接与绿化企业对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开办网店、微店进行网络营销。参加展会,集中直接面对客户推介产品,进行苗木销售等等。事实上,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苗木生产基地,小到一个乡镇,大到一个县市,有的是市场自然形成的,有的由政府主导形成。这些苗木生产基地确实具有优势,对苗木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产方面,专家指出,拥有和开发苗木新品种是苗企取得竞争优势、长期获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持有新品种是苗企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同样,只有生产培育出优质、独特的苗木增强竞争力,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但是笔者认为,市场需要新品种,但是过度依赖、追逐新品种会使生产成本增加,风险增大,需要理性对待。如果没有资金实力,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将自吞苦果。
行业整体方面,专家认为目前苗木产业属产能过剩,建议压产能。其实不用专家建议,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苗企已经在采取措施,减少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不惜毁掉小苗、滞销苗及时止损,减小损失。少数经营者已急流勇退,离开了苗木业。
发展趋势
苗木产业是绿色产业,也仍然是朝阳产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苗木产业规模巨大,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候。调整不是由谁来主导,而是市场行为,调整落后的、粗放的、低效的苗企。笔者认为,调整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苗木价格降低,定价趋于理性,这是苗木市场供需逐渐达到均衡决定的。企图在本行业一夜暴富是不大可能了。苗木经营者应保持好的心态,稳步经营,持续经营,“开百年店,种常青树”。
苗木种植面积缩减,产量减少,这个表现是价格决定的。一些跟风进入苗木行业的投机者,将因利润降低而退出本行业;一些粗放经营者因技术不强、不懂营销、经营成本高而遭到淘汰。
乡土苗木将回归本位,重新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的主角,生产和应用的数量都会增加。以前过度重视引进外来树种的现象将得到扭转,这也会使苗木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下降,降低绿化企业的负担和政府投资。
市场将会细分。分工能提高效率是经济学的定律之一。小苗培育和大苗培养将会细化为专门的苗木企业。培育小苗由于需要更高的技术、更精细的管理,将会分化出来由专业人士经营。大苗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因而需要有实力的投资者。同时,大苗生产企业将通过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来降低生产成本。
园林绿化苗木市场需求依然可观,但不会“集中放量”,也不会再有“天价”苗木,各类、各种规格的优质苗木将会得到市场追捧。
生态环境建设、造林用苗市场巨大。今年1月15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宣布,“十三五”林业规划确定了9大重点工程,到“十三五”末,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04%(我国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是21.63%)。这意味着未来5年,国家将增加绿化造林面积约135360平方公里,合1353.6万公顷,这会产生极大的需求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