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防治

   2016-06-29 苗木佚名315
核心提示: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属吉丁虫科,窄吉丁虫属,该虫以幼虫蛀食大叶黄杨茎杆,造成整块地植株发生萎蔫枯死,其危害株率在20 至30%,严重时可达90%。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至7毫米,头胸部黑褐色,鞘翅古铜色,后中部具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属吉丁虫科,窄吉丁虫属,该虫以幼虫蛀食大叶黄杨茎杆,造成整块地植株发生萎蔫枯死,其危害株率在20至30%,严重时可达90%。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成虫:体长5至7毫米,头胸部黑褐色,鞘翅古铜色,后中部具一条较宽的斜形黑斑。头短、密布细刻点,眼黑色,触角锯齿状,头顶中部有一凹沟,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呈鼓包状,两侧缘弧弓状,上下背隆线双弧形。另具一短杆状肩前隆脊,小盾片三角形,前端具一横脊,鞘翅近中腰处细隘,后2/3处最宽,随后渐向顶端收窄。翅顶平截状,正中内凹。鞘翅表面具细密刻点及少许白短绒毛。雌雄头顶有别,雄虫头顶呈蓝色,雌虫褐色。

幼虫:大叶黄杨窄吉丁虫老熟幼虫体长10至13毫米,体扁平念珠形,乳白色。头胸背板有条褐纹,其腹节未端有褐色锯刺一对。

蛹: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初蛹乳白色,羽化前为黑色,长6至7毫米。

卵: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白色,球形,长1毫米左右。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生活习性及生活史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一年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室内观察的成虫在6月中旬出现。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从早晨6时左右到18时为活动时间。但是成虫的活动场所不在寄主叶面上,而是就地转移到别的植物叶上活动,取食、交尾。如构树、瓜蒌、紫藤、紫薇等。6月底是成虫活动高峰期,每日在中午时为成虫当日活动的高峰时间。成虫羽化雌先雄后。幼虫7月出现,8月初已有个别幼虫蛀入木质部的穴巢内,身体呈折叠姿态越冬。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幼虫孵化后在茎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褐色。7月下旬茎杆内有3至5条以上幼虫在被害皮下,其植株表现叶色变淡,萎蔫状态出现。第二年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化蛹,经约8天变成初蛹,13天后羽化成虫。卵产在6月下旬前后,在茎杆皮裂缝处产卵,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防治

根据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白天活动,在6月中下旬抓住时机,对植株周围树木花草喷洒乐果或敌杀死等杀虫剂消灭成虫。在秋冬季节对已被虫蛀食危害的植株要彻底清除烧毁,消灭虫源。对未枯死初发生萎蔫的在根部施内吸性杀虫剂。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