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2017-05-22 花木互联网274
核心提示: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方法—油桐黑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油桐叶和果实的常见病害,也是主要病害之一,我国油桐产区普遍发生,发病林分可提前约1个月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和降低桐果出油率。油桐黑斑病症状:叶片上的病斑初

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方法—油桐黑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油桐叶和果实的常见病害,也是主要病害之一,我国油桐产区普遍发生,发病林分可提前约1个月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和降低桐果出油率。

油桐黑斑病症状:叶片上的病斑初期为圆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直径5-15mm,呈暗褐色,又名角斑病。多个病斑相连后,使叶枯焦早落。后期在高湿条件下,斑两面长出黑霉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桐果感病后,初期呈淡褐色圆斑,后扩大成近圆形黑褐色硬疤,又名黑疤病,直径可达1-4cm,稍凹陷,潮湿时也会长出黑色霉状物。

油桐黑斑病病原:无性阶段为油桐尾孢菌Cercospora aleuritides Miyake。分生孢子座黑褐色,上丛生淡褐色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尾形,直或弯,有2-12个横隔膜,近无色至浅褐色,大小为71-114×3-4.5μm。有性阶段为油桐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 (Miyake)Ou.,假子囊壳多在叶斑背面埋生,黑色球形,直径60-100μm,以乳头状突起外露。子囊成束,圆管形至棍棒形,内含8个椭圆形、双胞、无色的子囊孢子,双行排列,大小9-15μm×2.5-3.2μm。子囊间无假侧丝。

油桐黑斑病发病特点:病菌以假子囊壳在病叶、病果的病斑内越冬,次年油桐展叶期,子囊孢子成熟,风雨传播,萌发后由气孔侵入叶片,开始初侵染。5月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7-8月为叶、果发病盛期,至采果落叶后越冬。千年桐品种抗病,三年桐品种感病。尤以葡萄桐最易感病。海拔560m以下发病重。幼林和20年生以上的成熟林较4-16年生的壮龄林发病重。密度大和管理粗放的纯林发病重。重病区历年发病都较重。

油桐黑斑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林区管理:适时适地种树,结合营林措施,在发病林区内每年采果落叶后,收集落叶,落叶集中堆肥或烧毁,减少侵染菌源。

3、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飞散高峰之前(5月中旬和7月中旬)选用4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1-2次。在缺水山区,可喷撒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剂(1:1或3:2)也有较好效果。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