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其植株形态、花色、叶形和叶色等的变异很大。国外长期以来一直很重视对秋海棠的研究。全世界至今已培育出13000多个秋海棠品种。其中许多品种已商业化生产,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野生秋海棠属植物种类丰富,已知种类达200余种。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不少种类则是宝贵的杂交育种遗传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研究组对国产秋海棠属植物的野生资源调查、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定成果,共引种保存国产野生秋海棠150余种,国外秋海棠属植物300余种(品种),成为目前国内收集保存秋海棠属植物种类最多的物种保存基地,并先后选育出20个新品种。现把20个秋海棠新品种的特性简要介绍如下。
1、芳菲: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壁秋海棠×厚叶秋海棠(B.silletensis×B.dryadis)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芳菲’秋海棠是以厚壁秋海棠作为母本,厚叶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雌雄花均能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叶色翠绿,株型紧凑美丽,故名‘芳菲’,意为美丽而有香味。
芳菲秋海棠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40cm,雌雄异株。根状茎匍匐、粗壮;叶片厚革质、浓绿色具光泽;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12~20cm,宽11~20cm。花大、粉红色,雌雄花皆具香味。雄花15~30朵,浅粉红色。花期3~4月,果期4~8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切忌过深,以免根茎腐烂。植株开花期应给予适当的斜射光照,并增施磷、钾肥,使其花色鲜艳、香味浓厚。
可采用分株、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其中,叶插又可分为整叶片平插、锥形插和楔形插三种,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也可混入少量腐叶土,以促进发根后植株的营养生长。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此品种与‘厚王叶’秋海棠在具根状茎、无直立茎、叶厚革质、大型具长柄等形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芳菲’秋海棠花香、雌雄异株,叶片翠绿色、无斑纹,而‘厚王叶’秋海棠花无香味、雌雄同株,叶片暗绿色、中央嵌银绿色环斑。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温带、寒温带地区可在植物园、公园建温室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季节性摆设观赏。
2、白雪: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变色秋海棠×掌叶秋海棠(B.versicolor×B.hemsleyan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该品种为野外发现的自然杂交新品种。据初步分析和研究,其母本为变色秋海棠,父本为掌叶秋海棠,F1代个体变异较大。
此品种为根茎类多年生匍匐状草本,株高10~15cm。无地上茎或地上茎不明显,根状茎分枝。叶密集,叶片因密具白色斑块而成白色,仅叶脉为绿色;叶浅裂,具重锯齿;叶片被短糙毛,叶柄密被红色柔毛。尚未见开花。因此品种叶片腹面颜色近为雪白色,故名‘白雪’。
该品种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叶片几乎为纯白色的种类在国内首次发现,国外也不多见。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在国内外尚未发现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栽植于气候温和地区的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用于室内栽培观赏,湿度较大的地区可在林下栽培。栽培时需要遮荫,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所用土壤常掺入一定量的腐叶土,保持土壤疏松。
3、康儿: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白王’秋海棠×长翅秋海棠(B.‘Baiwang’×B.longialat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康儿’秋海棠是从大王秋海棠的白花品种‘白王’秋海棠和长翅秋海棠杂交的F1代中选育而成。此品种生长十分旺盛,对白粉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故名‘康儿’。
该品种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株高30~60cm。根状茎较短、粗状,绿色,常分枝。无地上茎或有1~3节花茎。每株生叶6~30片左右。叶大型至特大型,掌状浅裂,心形,绿色,具淡白色的斑纹或斑点,长15~45cm,宽13~30cm,叶基部分重叠,叶柄通常略长于叶片,长18~50cm,直径5~15mm。花白色至淡粉红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该品种叶的直立性较其亲本‘白王’秋海棠好,叶数较多、排列稍紧凑、抗倒伏和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有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的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4、热带女: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斜升秋海棠(B.prostrata)变异品种。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热带女’秋海棠系斜升秋海棠的变异类型,较为罕见。区别于原种的主要特征是‘热带女’秋海棠的叶片腹面具有许多美丽的白色斑块,观赏价值较高,因产于云南西北部热带林区,十分漂亮,故名‘热带女’。
除了叶片具有白色斑块外,其它特征同原种。‘热带女’秋海棠属根茎类秋海棠,株高25~40cm,全体被灰白色稀疏的短柔毛。根状茎常呈肉红色,斜向上生长,长10~25cm,直径5~12mm。叶绿色,卵心形,极不对称,长7~23cm,宽4~14cm;叶柄长10~28cm,直径3~8mm;叶缘具大小不等的齿;叶基多数部分重叠;叶锐尖。雌雄异株。花白色或稍带极淡的红晕。花期3~5月,果期5~9月。
热带女秋海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方式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热带地区也可在林下栽培,盆栽、地栽均可。该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强,也较耐土壤短期干旱。
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发现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热带和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寒地区应栽于温室,避免低温冻害。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5、银珠: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掌叶秋海棠(B.hemsleyana)变异品种。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银珠’秋海棠系原种掌叶秋海棠的变异类型,野外比较常见,产云南东南部。与掌叶秋海棠比主要区别表现为:新品种的叶片具有珍珠状的银白色斑点,分散或多个斑点联成短链,十分美丽,故名‘银珠’秋海棠。花为粉红或红色,与原种相同,但花数较少,花部略小。
此前,日本一学者也曾从云南发现掌叶秋海棠的同类变异植株,并成功引种到日本栽培。该学者在美国秋海棠杂志《TheBegonian》发表文章,初步将此品种列为一新种,实不可取。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栽培观察发现,‘银珠’秋海棠除了叶片上的美丽银色斑点和花略小外,其它方面与原种的区别并不较大,因此不宜将其定为新的种或亚(变)种,鉴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笔者从中选育出性状稳定的植株,将其命名成一个新品种。
‘银珠’秋海棠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方式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该品种抗白粉病能力极强,也较耐土壤短期干旱。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除了日本一学者从我国引种栽培外(但没有进行品种鉴定和登记),国内及其它国家尚未见相近的品种报道。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适当的降温、升温措施,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盆栽地栽均可,也可在林下栽培。
6、植物鸟: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白王’秋海棠×掌叶秋海棠(B.‘Baiwang’×B.hemsleyan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植物鸟’秋海棠是从大王秋海棠的白花品种‘白王’秋海棠和掌叶秋海棠杂交的F1代中选育而成。因为此新品种的叶片浅裂、斜立,形同一只只展翅的鸟,又是在昆明培育成功,故名‘植物鸟’秋海棠。
植物鸟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冬季气温偏低时叶部分脱落。株高15~55cm。根状茎较短,无地上茎或常有1~3节短的地上茎。每株生叶10片左右,叶心形,绿色,具白色的斑纹,长15~25cm,宽10~22cm。雌雄同株,花单性。花期5~8月,果期6~9月。
该品种抗倒伏和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尚未发现相近品种,国外相似品种已知有B.‘HulaSkirt’(Rexcultivar×B.hemsleyana)、B.‘Picasso’(B.hemsleyana×Rexcultivar)和B.‘RaspberrySwirl’(Rexcultivar×B.hemsleyana),但上述3个品种均有明显的地上茎。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7、苁茎: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角果秋海棠×红毛香花秋海棠(B.tetragona×B.handeliivar.pilos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苁茎’秋海棠是以角果秋海棠作为母本,红毛香花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此品种茎叶茂盛,茎的分支数特别多,故名‘苁茎’。
‘苁茎’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45cm,雌雄异株。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20cm,宽5~9cm。花桃红色,雌雄花皆具有香味。花期4~5月,果期7~8月。
适宜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该品种属直立茎类型,分支较多,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夏季勤施氮素肥料,使茎叶保持浓绿。秋季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耐寒、抗倒伏能力。
可采用分株、茎插、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也可混入少量腐叶土。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外未见相似品种。‘苁茎’秋海棠与‘厚角’秋海棠的花皆具香味,株型和叶形等形态特征也极为相似。但‘厚角’秋海棠花白色、较大,茎粗壮、分支较少,叶片稍厚较大、叶柄粗壮;‘苁茎’秋海棠花桃红色较小,茎分支极多、较细,叶柄细长,叶片略薄、较小。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温带、寒温带地区可在植物园、公园建温室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摆设观赏。
8、厚王叶: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叶秋海棠ב白王’秋海棠(B.dryadis×B.‘Baiwang’)。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厚王叶’秋海棠是以厚叶秋海棠作母本,‘白王’秋海棠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从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因该品种叶片具心环带状白色斑纹,且形成绿白绿三区,这一特征与父本‘白王’秋海棠相同。而其叶片因部分继承了母本厚叶秋海棠叶片厚的特点,比‘白王’秋海棠的叶片稍厚。故名‘厚王叶’。
厚王叶秋海棠属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高25~50cm。根状茎粗短,不分支或少数短分支。无地上茎,或常有短花茎1节。叶偏卵形,极不对称,长18~38cm,宽12~27cm,腹面暗绿色;叶背常为紫红色,脉凸,脉上毛较少。叶柄暗红色。雌雄同株。花柄粉红色。花冠椭圆形,淡红色或粉白色。花期9~11月,花微香,果期11~翌年1月。
该品种直立性较好,对白粉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重在观叶,兼可观花。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栽培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外以大王秋海棠作为亲本培育出来的品种很多,称为“大王”系列品种。但这些品种的特征都与‘厚王叶’秋海棠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花茎、叶柄和叶脉被二型毛,易同相近品种识别。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种植于气候温和地区,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栽培时还需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适合于植物园、公园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
9、白王: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大王秋海棠(B.rex)变异品种。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白王’秋海棠系大王秋海棠(B.rex)种类变异类型。该品种系20世纪80年代从云南西部引种栽培,经选育而成。‘白王’秋海棠在中国野生秋海棠中的观赏价值极高,可谓“美丽之王”,故名‘白王’。
白王秋海棠为根茎类植物,株高25~45cm。根状茎极短,无地上茎。每株有叶5~13,叶卵心形,长15~37cm,宽9~25cm;叶片腹面绿色,中间有一较宽的绿白色环带,将叶片分成二色三区,叶背面紫色或浅紫色,叶柄肉红色。每株有花葶2~6支,花序常着花15朵,花白色。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可用叶插、播种、分株和组培方式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栽培时注意白粉病防治,冬季因气温偏低叶常大部分枯落。较耐土壤干旱。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与原种大王秋海棠的野生植株和栽培植株几乎相同,但新品种的花为白色,叶色稍浅。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冬季因气温偏低叶常大部分枯落,较耐土壤短期干旱。可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也可栽植于阴凉潮湿的林下。
10、紫叶: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刺毛红孩儿×变色秋海棠(B.palmatavar.crassisetulosa×B.versicolor)。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紫叶’秋海棠是以刺毛红孩儿作为母本,变色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叶片密被紫褐色短柔毛,整体呈紫红色,故名‘紫叶’。
紫叶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具直立地上茎,高25~40cm,被褐色交织棉状绒毛。根状茎匍匐、粗壮,节处着生细长纤维状根;叶互生、具柄,叶片两侧稍不等,轮廓卵圆形,长18~23cm,宽13~17cm,上面紫红色透环状间断暗绿斑点,密被紫褐色短柔毛,下面呈深紫色。叶柄长18~22cm,被褐色交织棉状绒毛。花粉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0%。该品种属直立茎类型,分支不多,叶较大型,栽培过程中应注意摘心、控制顶端优势,调整株型。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可采用分株、茎插、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其中,叶插又可分为整叶片平插、锥形插和楔形插三种,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也可混入少量腐叶土,以促进发根后植株的营养生长。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未见相似品种。‘紫叶’秋海棠与英国引进的B.‘Dolitrica’秋海棠在叶片被紫红色毛、整体紫红色、具直立茎等形态特征较相似,但B.‘Dolitrica’的叶片呈扁心形,叶缘呈不规则波状,先端钝圆,叶具长柄,花被片外被紫色长毛。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温带、寒温带地区可在植物园、公园建温室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季节性摆设观赏。
11、美女: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掌叶秋海棠×愉悦秋海棠(B.hemsleyana×B.delicosa)(反交相同)。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因该品种地上茎较修长纤细,叶片不仅浅裂,而且具有许多白色斑点,较为美丽,故名‘美女’。
美女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株高35~60cm。叶中小型,偏卵状心形,不对称,长8~24cm,宽5~20cm。腹面绿色,叶背浅绿色。叶柄暗绿或暗红褐色。雌雄同株。花约5朵,花蕾及花红色。花柄红色。花期9~11月。
植株直立性较好,抗病能力强,叶片具许多白色斑点。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发现类似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
12、裂异: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大王秋海棠×长翅秋海棠(B.rex×B.longialat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裂异秋海棠是以大王秋海棠的红花品种作母本、长翅秋海棠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播种出苗后,从杂种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由于该品种叶片的分裂程度变异较大,即使同一个体叶片分裂深浅也常不同,故名裂异。
裂异: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高25~50cm。根状茎粗状。无地上茎。叶较密集,卵形,长11~30cm,宽9~22cm。叶腹暗绿色,被浅绿白色斑点块或近无斑,疏被灰白色短硬毛;叶背紫红色;叶柄红色。花序基生于根状茎分枝先端,花5~11朵(常11朵),粉红色。花期6~11月,花淡香,果实早落。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栽培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本品种植株较矮小,无茎或花茎,花序低于叶面,花小、色稍深,易于区别于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种植于气候温和地区。适合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
13、变掌: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变色秋海棠×掌叶秋海棠(B.versicolor×B.hemsleyan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该品种系变色秋海棠和掌叶秋海棠杂交F1代中选育的个体类型之一。为反映其育种来源,取两亲本的拉丁名种加词的前一部分组合命名,中文名也取相应中名的首字相加而成,故名‘变掌’。
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高15~30cm。叶柄绿色至红绿色。叶偏卵形,极不对称,长10~20cm,宽7~15cm。叶腹绿色,叶背常暗紫红色略带绿。雌雄同株。花6~11朵。花冠椭圆形,被片4,红色。雌花花柄粉红色。花期5~11月,无香味,果期6~11月。
该品种叶片浅裂、具许多白色斑点,花少,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栽培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外以变色秋海棠作亲本培育出来的品种很多,但同时用变色秋海棠和掌叶秋海棠培育的品种尚未发现。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种植于气候温和地区。可用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
14、厚角: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角果秋海棠×厚壁秋海棠(B.tetragona×B.silletensis)。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厚角’秋海棠是以角果秋海棠作为母本,厚壁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各取父母本中文名的开头汉字,以及父母本拉丁名种加词的部分音节组合构成品种名。
厚角:秋海棠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5~60cm,雌雄异株。根状茎不明显,地上茎粗壮。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20cm、宽8~10cm,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雄花白色具香味,常10~15朵,直径3.5~4.0cm。雌花白色具香味,常3~5朵,花大、直径8~9.2cm。花期3~5月,果期6~8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该品种属直立茎类型,分枝较多,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
可采用分株、茎插、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外未见相似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摆设观赏。
15、紫柄: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壁秋海棠×变色秋海棠(B.silletensis×B.versicolor)。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紫柄’秋海棠是以厚壁秋海棠作为母本,变色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叶柄和花梗、幼叶均密被紫红色长柔毛,故名‘紫柄’。
紫柄: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雌雄异株,无直立茎,根状茎粗状、匍匐,周围着生多数纤维状细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卵圆形,长20~25cm,宽12~16cm;叶上面深绿色,幼时密被紫红色长柔毛,下面浅绿色,被紫褐色短柔毛;叶柄粗壮,长30~45cm,密被紫红色长柔毛。花粉红色,15朵至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切忌过深,覆土不宜超过叶柄基部,以免根茎和叶柄腐烂。植株开花期应给予适当的斜射光照,并增施磷、钾肥,使其花色鲜艳、香味浓厚。
可采用分株、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未见相近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温带地区可在植物园、公园建温室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摆设观赏。
16、大裂: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刺毛红孩儿ב白王’秋海棠(B.palmatavar.crassisetulosa×B.‘BaiWang’)。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大裂’秋海棠是以刺毛红孩儿作为母本,‘白王’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而来。由于‘白王’秋海棠是大王秋海棠的自然变异类型,刺毛红孩儿原变种的中文名叫‘裂叶’秋海棠,因此,各取其父母本中文名的开头组合成品种名。
大裂秋海棠为多年生直立茎草本,雌雄同株,株高35~45cm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等,上面褐绿色,下面紫红色,叶柄紫褐色。花白色,花瓣边缘略带浅紫色,8朵至数朵。花期7~8月,果期10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0%左右。栽培过程中应注意摘心、控制顶端优势,调整株型。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可采用分株、茎插、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本品种的叶片掌状浅裂、褐绿色,茎和叶柄均为紫褐色,花瓣白色、边缘略带浅紫色等特征易与相近品种区别。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季节性摆设观赏。
17、大白: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大围山秋海棠ב白王’秋海棠(B.daweishanensis×B.‘Baiwang’)。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大白’秋海棠是由大围山秋海棠作母本,‘白王’秋海棠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授粉,从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为反映其来源和系谱,取其两杂交亲本的中文名首位汉字命名。
大白: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株高25~50cm。无地上茎,或偶有短花茎1~2节。每株叶6~12枚,偏卵形;叶长13~33cm,宽9~21cm,极不对称;叶柄长8~40cm。雌雄同株。花冠椭圆形,被片4,外2大,中部红色,边缘白色。花期10~11月,无香味,果期11月至翌年1月。
该品种不仅叶片具有白色环斑或斑点,稀呈紫红色,而且花多色艳,既可赏叶,更可观花,对白粉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栽培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该品种与‘厚王叶’较近似,但前者叶柄和假茎被毛单型,花稍小,红白色、艳丽,而后者叶柄和假茎被毛二型,花较大,白色或粉白色、色浅。
适宜种植地区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的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
18、香皇后: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壁秋海棠×大香秋海棠(B.silletensis×B.handelii)。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香皇后秋海棠是以厚壁秋海棠作为母本,大香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雌株的花粉红色、花朵大,而且具有香味,故名‘香皇后’。
香皇后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株高40~55cm雌雄异株,无直立茎,根状茎粗壮、匍匐,周围着生多数纤维状细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宽卵形,长15~22cm,宽12~19cm,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柄长30~55cm,挺直,雄花粉红色,具浓香味,15朵至数朵;雌花粉红色,具浓香味,20至数十朵,花亭极短,花梗长2.5~4.0cm,簇生于近地面基部。花期2~4月,果期5~7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由于雌花紧贴地面开放,花期灌水宜避开花朵从侧下面流水浇灌,切忌从顶部直接喷灌。
可采用分株、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国内外尚未见相近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摆设观赏。
19、健绿:系谱秋海棠属(Begonia),厚叶秋海棠×掌叶秋海棠(B.dryadis×B.hemsleyana)。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健绿’秋海棠是以厚叶秋海棠作母本,掌叶秋海棠作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播种育苗后,从杂种F1代个体中选育而成。因该品种不仅具有粗壮的直立茎,且叶较大、密集生长,植株显得十分健壮,抗病能力也强,加上叶片绿色,故名‘健绿’。
健绿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株高30~70cm,健壮茂盛。根状茎粗短;地上茎2~5支,暗红色。叶多而密集,大型,卵圆形,长16~32cm,宽15~30cm;叶腹深绿色。花序轴暗红色;花柄红色;花冠近圆形,红色。花期9~11月,花淡香,果期10~翌年2月。
该品种直立性极好,十分健壮,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重在观赏株形、绿叶和花。
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也适宜宾馆、饭店、办公室等室内摆设观赏。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发现与此十分类似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种植于气候温和地区,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栽培时还需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适合于植物园、公园、苗圃等地的温室和荫棚内栽培,也可栽植于林下阴凉湿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