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 拉丁名:Paulownia fortunei科 类:玄参科属 类:泡桐属 别名:白花泡桐、白花桐、大果泡桐、笛螺木、饭桐子、华桐、火筒木、毛桐、沙桐彭、通心条、哇哈哈。
泡桐生态习性:为强阳性树种,不耐蔽荫;根近肉质,分布深广,有上下两层。不宜在黏重土壤生长,喜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水涝。萌芽力、萌蘖力均强,生长快速。对有毒气体的抗性及吸滞粉尘的能力都较强。
泡桐主要产地
主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东起江苏、浙江、台湾,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广西;东部在海拔120~240m,西南至2000m。山东、河南及陕西均有引种栽培。越南、老挝也有。
泡桐形态特征
泡桐 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顶生圆锥花序,由多数聚伞花序复合而成。花萼钟状或盘状,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钟形或漏斗形,上唇2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简基部;雌蕊1枚,花柱细长。蒴果卵形或椭圆形,熟后背缝开裂。种子多数为长圆形,小而轻,两侧具有条纹的翅。在某些地区,泡桐花又被称为喇叭花。
泡桐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7米,树冠宽阔,广卵形或圆形。树皮灰褐色,平滑,有突起的皮孔,老时纵裂。小枝粗壮,中空,幼时密生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单叶对生,有时三叶轮生。叶大,卵形或长椭圆形,基部心脏形,叶背密生灰白色绒毛,全缘或微呈波状。圆锥状聚伞花序,大型,3~4月先叶开花,花冠乳白色,内有紫斑,有香气。蒴果长圆有尖,较大,果熟期9~10月,种子小而薄,有翅。常见栽培的还有毛泡桐(P.tomentosa),又名紫花泡桐。叶阔卵形,全缘或三五裂,叶表被毛,叶背密被树状分枝的白色毛。花序有明显总梗,花冠淡紫蓝色,筒内有黄条纹和线状紫斑。
泡桐园林用途:泡桐树大荫浓,先叶而放的花朵色彩绚丽,宜作庭荫树和行道树,也是工厂绿化的好树种。
泡桐管理养护:通常用埋根、播种、埋干、留根等方法,生产上普遍采用埋根育苗。为更多更快地繁育优良单株或无性系,有目的地培育一些新的良种,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也是可行的。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植株出现退化现象,不少植株易得丛株病等病害,应在无性繁殖几代后进行一代种子繁殖,从中挑选和培养优良单株,才能保持优良树种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