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分布:我国华北、华东等省区,欧洲、北美洲亦有引种栽培,多种植于道路两侧。毛泡桐抗寒耐旱,枝叶较密,适宜作为行道树,但生长速度较慢。
泡桐花形如筒状,或白或紫,纷纷坠落枝头之时,正是早春尽逝、初夏将至的时节。作为行道树而言,泡桐高大挺拔,枝叶郁蔽,花开留香,故而为人喜爱。语文课本中学至“说明文”一章,常会出现一篇关于泡桐的文章,题目便是:一个好树种——泡桐。实则“泡桐”一词涵盖了多个物种,以最为常见的行道树而言,紫色花的泡桐应为毛泡桐,分布偏向华北和华东;白色花者为白花泡桐,分布多在长江流域以南;此外,还有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川泡桐等种类。
速生之材
白花泡桐花白色或淡紫色,内部具有紫色斑块,因而在花期,最容易将其与花内部无斑块的毛泡桐区分。
北宋陈翥在《桐谱》中作诗称赞泡桐,曰:“吾有西山桐,桐盛茂其花,香心自蝶恋,缥缈带无涯。白者含秀色,粲如凝瑶华,紫者吐芳英,烂若舒朝霞。”其中所谓的“桐”,实则指两种泡桐。开紫色花的毛泡桐,植株高大,枝叶浓郁,作为行道树而言,遮阴效果尤为显著;顾名思义,毛泡桐的枝叶多毛,栽种于城市中,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开白花的白花泡桐,又名白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之描述为:“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纹,故谓之白桐。”不但解释了“桐”字的由来(桐树开花如筒形,谐音为“桐”),而且也写明了白桐作为木材的特点。作为语文课文而言,《一个好树种——泡桐》所说的“泡桐”,生长迅速,枝叶稀疏,适宜农桐间作,一系列特征则指向泡桐属植物的另一种类:兰考泡桐。诚然,作为速生的木材,兰考泡桐可谓“三年成林,五年成才”,同样特性,白桐亦然。但仅以行道树的标准而言,从遮阴、花香、树形各个因素考虑,倒是生长较为缓慢的毛泡桐最为适宜。
蔡邕·焦尾琴
泡桐因开花形如筒状,取“筒”谐音得名为“桐”。这样边缘上下分开,后面联合呈筒状的花称为“唇形花冠”,有利于昆虫为之传粉。
东汉文学家蔡邕,亦精通音律,据《后汉书》所载,蔡邕行至吴地,见有人烧桐树,闻声而知其材,“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以此木制名琴一把,称之为“焦尾琴”。据考证,蔡邕制琴的木材,就是泡桐之材。直至如今,古琴制作工艺中仍以桐木作底,而“焦尾”便是古琴中的一种经典款式。其实早在先秦,《诗经》中即以有言:“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泡桐之材用作琴瑟,自古流传。后人因蔡邕在吴地得桐树,久而久之,将焦尾琴之材,误传为梧桐。实则古时“梧”指梧桐,“桐”指泡桐,二者虽然都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但史书既作“烧桐”而非“烧梧”,那把东汉名琴,自然还是以泡桐为原材料更为妥当。
诸桐之辨
毛泡桐春天开花在先,花落之后才会陆续长出叶子。
泡桐植株高大,夏季树阴浓郁,因而是理想行道树种。
泡桐与梧桐,在唐宋时期渐渐被通称为“桐”,因此北宋陈翥才会专门写一本《桐谱》,将各种所谓的“桐树”加以区分。《桐谱》上将桐树分为六类:白花泡桐、紫花泡桐、油桐、刺桐、梧桐、贞桐——除了两种泡桐之外,油桐和梧桐也是常见的行道树种类。从植物学的角度而言,这些“桐树”属于不同的科属,其中很多名称,到如今依然沿用。诸多桐树之中,仅泡桐花如筒状,外被绒毛;油桐花分五瓣,白中略带红色;梧桐花小,不甚明显——以花区分,则三类常作行道树的桐树便可简单分辨开来。倘若花已落尽,三类桐树的叶片或树形,确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也无怪古今之人时常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