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780回复 0 原帖 2021-07-01 23:21

竹林抚育:竹类幼林和成林抚育

一、幼林抚育

为了提高竹类成活率和加快成林,对新造竹林应进行灌溉,除草松土、施肥和保护等抚育管理。

(一)灌溉与排涝

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竹类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母竹或竹苗,经过挖、运和栽植,鞭根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如土壤水分不足,母竹或竹苗的鞭根吸水困难,不能满足枝叶蒸腾的需要,因而失水枯死。如林地排水不良,土壤空气缺乏,不能进行正常呼吸代谢,因而鞭根腐烂。只有在土壤潮湿而又不积水的条件下,母竹或竹苗的鞭根,才能既得到充分的水分,又能得到足够的空气,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恢复生长。因此,在新造竹林的第1年内,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干燥时,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必须及时排水。

1.灌溉方法:在水源方便的平地或缓坡地,可开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在水源困难的丘陵山地,应挑水逐株浇灌。灌水量以母竹或竹苗鞭根附近的土壤湿润为度。灌水后,要将表层泥土锄松,或加盖一层1~2cm厚的细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南竹北移"地区,一般雨量少,空气湿度低,母竹或竹苗的枝叶蒸腾量大,所以及时灌溉非常重要。

山东、河南等地有浇迎春水、拔节水、行鞭水、孕笋水、封冻水的经验。即初春解冻后浇迎春水,起催笋作用;春笋出土后浇拔节水,促进竹笋生长并减少退笋;6~7月浇竹鞭水,促进竹鞭生长;8~9月浇孕笋水,促进笋芽膨大生长;人冬时浇封冻水,起保温防冻作用。浇水要掌握"头水要早,末水要饱,中间要巧"的原则。春天早浇迎春水,秋末冬初大浇封冻水,在生长季节内要看天、看地、看竹浇水,保持竹林土壤湿润。浇水后还应锄松表土,以减少地面蒸发。山西运城地区的经验:是"春少、夏勤、秋饱、冬早"。生长季节浇水,加人少量粪尿和氮素肥料,可以增加竹子抗旱能力。

2.排水方法:地下水位较高的林地,应在周围开深沟排水。母竹或竹笛盔部的覆土,若板结下沉,雨后积水,除及时开沟排除外,还要从周围取土重新培成馒头形,高出地面6~10cm,以利排水。为了减少林地水分蒸发和滋生杂草,在母竹或竹苗周围地面上,覆盖3~5cm的稻草、麦秸或杂草等物,对提高竹类成活率和促进新竹生长都有好处。

(二)竹、农间种

新竹造林1~3年内行进行竹、农间种。以耕代抚,既可增加农作物收人,又能促进新竹生长。

地势平缓、土质好的新竹林中,可在竹丛的株行间全面整地;坡度较大的山地,应在竹行间按水平带状或块状整地。

间种作物,最好是豆类(如蚕豆、豌豆、大豆、绿豆、赤豆等)、绿肥(如谷子、草籽、首落、田青、猪屎豆等)和油菜等;不要种消耗地力大的芝麻等作物。在造林后1~2年内,也可间种薯类(如木薯等)和花生等。

为了达到竹、农并茂,对间种作物和新竹应同时进行中耕、锄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间种作物收获时,若将秸秆撒于林地,翻入土中,对增加竹林肥力,效果更好。

竹、农间种,必须以抚育竹林为主。所以,在整地、中耕、收获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子的鞭根和笋芽。随着散生竹鞭根的蔓延和丛生竹竹丛的扩大,应逐年缩小间种面积,最后停止间种。

(三)除草松土

新造竹林,竹子稀疏,林地光照充足,杂草灌木容易滋生,如不及时铲除,不仅消耗竹林的水分和养分,而且直接妨碍竹子生长。因此,在新竹林郁闭前,每年除草松土1~2次。第1次在5~6月间较好,这时散生竹已长出新竹,混生竹及丛生竹笋也陆续出土,林地上的杂草较嫩,除后易腐烂。第2次在8~9月间较好,这时散生竹正在行鞭排芽,丛生竹和混生竹的新竹正在生长,而林地上的杂草生长也很旺盛,竹子与杂草都要大量消耗水分和养分,矛盾较大。因此,这时除草松土对竹子生长很有好处。每年若进行1次除草松土,可在7~8月间进行,这时高温多湿,除下的杂草容易腐烂。平缓地上的竹林,可全部除草松土;坡度较大的竹林,可在竹丛周围0.5~1m范围内除草松土,随着竹丛的扩大和竹鞭的蔓延,除草松土的范围应逐年扩大。除草松土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鞭、竹克和笋芽。

(四)施肥

施肥能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成林。新造竹林中,各种肥料都可使用。迟效性的有机肥料,如厩肥、骨粉、土杂肥、塘泥等,最好在秋冬季节施用,既能增加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鞭芽越冬很有好处。速效性的化肥(如尿素、氨水等)、饼肥和人粪尿等,应在春夏季节施用。以便及时供应竹子生长的需要,避免肥料流失。施用迟效性有机肥料,可在竹株或竹丛附近开沟或挖穴,施后盖土;也可直接撒在林地上,要盖上1层土。每次新竹造林可施厩肥、土杂肥或塘泥2~3t/1,000m2

(五)保护

为了避免牲畜破坏,应严格禁止在新竹林中放牧。

新造竹林出笋后,如同一株母竹出笋过多,常因水分养分供应不足而退笋,不能成竹。因此,应及早挖去一些竹笋,保留2~3个健壮竹笋,让其成竹。新竹长成后,应砍去1/4~1/5竹梢。这样可以减少蒸发,提高抗旱能力,促进鞭根生长;又能防止风雪侵害。病虫害,特别是食笋害虫和食叶害虫,对新竹林危害很大,必须及时防治。

(六)间伐抚育

幼林竹株一般量多细小,要进行适当的间伐抚育,去小留大,老留幼,去弱留强,去密留疏,以促进幼林快速成林,提早成林。有些生长稠密而健壮的竹株,可以挖来做母竹造林。幼林新竹在抽技后展叶前,折去梢部,去掉顶端优势,有利于枝叶的生长和竹鞭的延伸。

二、成林抚育

根据用材竹林经营集约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精细管理的竹林,主要抚育措施有:松土、除草、施肥、挖蔸等。

第二类,中等管理的竹林,主要抚育措施有:劈山等。

第三类,粗放管理的竹林,主要结合采伐清除林内杂木等。

各类竹林都要做到护笋养竹,防治病虫害和合理采伐等。第一、二类竹林,如在易受风雪为害的地区,应进行钩梢。

(一)护笋养竹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散生材用竹林都应做到:不挖鞭笋、冬笋,保护春笋,及时挖退笋。

夏、秋季节,散生竹类的竹鞭生长旺盛,竹鞭的幼嫩梢头称为鞭笋。在用材竹林中,挖掘鞭笋食用,如同杀鸡取卵,对竹林破坏很大。因为鞭笋是竹鞭的尖端,也是地下系统的牵引部分,如挖掘鞭笋,不仅直接妨碍新鞭蔓延,而且使来年竹笋减少,成竹质量变差。

所以,要严禁挖掘鞭笋。

有些地区,有挖掘毛竹冬笋食用的习惯,认为冬笋不能成竹。其实,并不如此。观察证明,冬笋是可以成竹的。一般情况下,竹鞭上的侧芽,秋季开始分化发育、膨大成笋(秋笋);冬季竹笋(冬笋)因温度低,生长慢;翌年春,随着温度升高,竹笋(春笋)出土,加快生长,形成新竹。因此,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是竹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用材竹林中挖掘冬笋,会直接影响来年的春笋和新竹的产量。

毛竹新竹(l度竹)的叶子经1年后更替,2度以上的竹子,每2年换叶1次(图)。换叶的当年出笋少,称为小年竹。不换叶的当年出笋多,称为大年竹。如长期小年挖笋,大年养竹,就使竹林1年换叶,l年留笋养竹,“大小年”更加明显。竹林年年留笋养竹,就使每年都有一部分竹换叶,一部分竹孵笋,这就是“花年”竹林。因此,“大小年”和“花年”竹林,不是毛竹林固有的特性,而是两种竹林经营制度。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把大小年竹林改变为花年竹林,或把花年竹林改变为大小年竹林。

大小年竹林培育技术简单。只要在竹林换叶的前1年冬季砍伐老竹,就不会影响来年的产量。花年竹林培育技术较复杂。砍伐时要选择即将换叶的老竹,如不注意砍伐了竹叶浓密的孵笋老竹,就会影响来年新竹的产量。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总叶面积起伏变化较大,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花年的毛竹林每年只有半数竹子换叶,没有无叶时期,竹林总面积较稳定,故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提高竹林产量,应提倡年年留笋养竹。对大小年竹林要留养小年笋,使其逐步改变为花年竹林。

清明至立夏(4~5月份),是散生竹春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要加强保护,严禁挖掘春笋和林内放牧,注意防治病虫害和野兽侵害竹笋。竹笋出土的末期,竹林中常出现不能成竹的笋,称为退笋。要及时挖掉退笋,这样既可增加收益,又可防止过度消耗竹林的养分。

形成退笋的原因有营养不足、气候不良(低温、干旱)和病虫害等。正常竹笋成为退笋,最初表现为生产缓慢,生理活动减弱,笋体内营养含量降低(表);

早年正常生长笋和衰退笋的比较

项目 呼*吸强度 转化**酶活性╳10-3 100g烘干笋中的含量(g)
总糖 还原糖 可溶糖 非还糖 总氮 蛋白质 氨基酸
正常笋 22.4 8.8 23.0 14.7 18.9 5.0 3.31 3.28 0.03
退笋 14.0 1.8 19.6 11.7 13.8 2.1 2.39 2.49 0.22

进而停止生长和生理活动,最后笋体干缩腐烂。一般退笋的形态特征为筹干缩,律耳上的毛枯萎,早晨绿叶无“露水”(即没有吐水现象)。

毛竹几种退笋的特征:

(1)干退笋:提干缩,婆身褐毛,松散,续呈紫色。竹笋一般生长在土层薄、石砾多的地方。

(2)收尾笋:生长慢,笋形弯曲,尖削度大,终身上有黄褐色的斑点,舞叶上无“露水”。

(3)高脚笋:算耳上有白粉,笋上部大,下部细,呈干缩状。

(4)伤刀笋:也称哭娘笋,笋尖削度大,细长,等身有褐色带紫色毛,筹耳呈红色,是春季伐孵笋竹或伤鞭后引起的退笋。

(5)脱胎笋:出土的也较矮,箨身呈白色或淡红色。不出土的长在地下腐烂。

(6)冷遇笋:笋细小,箨紫色,箨上毛呈褐色。

(7)虫退笋:笋上有虫蛀眼,箨及地面有虫粪,伤口留白汁。

丛生竹林竹出笋的时间较长,一般5~6月为初期,7~8月为盛期,9~10月为末期。初期和盛期出土竹笋的数量,占全年出笋总量的80%以上,竹笋粗壮,成竹质量较好,应尽量留养。末期出土的竹笋数量少,细弱,成竹质量差。在偏北地区,末期出土的竹笋,常因生长期短,幼竹尚未老化,冬季易受冻害。为了防止竹丛养分损耗,末期出土的细弱竹笋,可以割取食用。割取竹笋时,应保留竹笋的秆基。因丛生竹笋蓖上的大型芽,在适宜条件下仍能萌发成笋、成竹。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正当夏季,气温高,蛀食竹笋的害虫(如笋象虫等)十分猖撅。竹笋受虫害后,轻则竹秆上留下虫孔、断梢,重则成为退笋。因此,防止虫害是丛生竹护笋养竹的关键之一。此外,在出笋季节要防止人畜和野兽为害竹笋,严禁在竹林中放牧。混生竹类,如茶秆竹、苦竹等,竹笋出土在4~6月。这时应禁止放牧,防止牲畜践踏和啃食竹笋。

(二)劈山除灌

劈山又叫樵园、铣山,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散布于林地,腐烂为肥料。

劈山可以防止杂草消耗竹林的水分和养分,杂草灌木腐烂后,增加竹林的肥力,一般竹林劈山后,可以提高新竹产量20%~30%;消除病、虫、兽害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以及易燃的杂草灌木,从而可以减少竹林的病、虫、兽害和火灾的发生;除去杂草灌木有利于采伐和搬运竹子。劈山是第二类竹林的主要抚育措施之一,每年可进行l~2次。若劳力充裕,每年7月和8月两次劈山效果较好,前者称“劈黄霉山”,后者称“劈白露山”。每年1次劈山,最好在7月间进行。因为这时气温高,湿度大,杂草嫩,易腐烂,肥效高,并且省工省力。过早劈山,杂草尚未充分生长,劈下肥效不高,而且劈后仍会大量萌发。过迟劈山,杂草已老,种子成熟,劈后不宜腐烂,而且来年种子萌发后,林内杂草更多。

劈山的工具有双手劈山刀和单手劈山刀。双手劈山刀,形似一般柴刀,刀柄长约6Ocm,使用时两手握住刀柄,刀口向下劈除杂草。单手劈山刀,形似割草刀,刀柄长约30cm,使用时右手持刀柄,左手持一竹枝小扫帚,将扫帚压住杂草,用刀刃齐根劈下:双手刀工效高,单手刀劈得彻底,质量好。利用割灌机劈山效果很好,今后应大力提倡。

茶秆竹、苦竹等混生竹林小型散生竹竹林,竹子密度较大,单独劈山较困难。所以,通常将劈山和砍竹结合进行。每年秋、冬季结合伐竹,清除林内的杂草灌木,散于林内,腐烂当肥料。

劈山要做到柴蔸留矮、杂草劈尽。竹林边缘的杂草也要劈除干净,这不仅有利散生竹类的扩鞭,增加竹林面积,而且可起防火线的作用,防止竹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在劈山时,应砍除细弱、畸形和病虫害严重危害的竹子,以及风倒、雪压、断梢的竹子。竹林中,对竹子生长不利的混交树种,应逐年淘汰。

(三)削山松土

削山松土就是用锄头或机械疏松林地,清除杂草,改善竹林土壤条件。夏、秋季,在竹林中浅削(10~15cm)土层,铲除杂草,称为削山或铲山。冬季深翻(20~30cm)林地,挖尽柴克,除去上中大石块、老竹篱、老竹鞭,称为松土或垦复。

竹类的地下茎,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要有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呼吸代谢活动。板结的土壤,透气性差,竹子生长不良。削山松土后,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竹林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利竹子的生长。松土还可以把表层有机质翻人土内,腐烂为肥料;把土底的矿质营养翻到土表,使风化为有效养分,以满足竹子的需要。因此,削山松土的好处:能提高林地的保水、保肥、保温和透气的能力,有利于竹子的生长;连根铲除杂草,既能防止消耗林地水分和养分,又可腐烂当肥料;一般竹林削山松土后,可以提高新竹产量30%~40%。

削山松土是第一类竹林的主要抚育措施之一。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平缓地(20o以下)的竹林,可以全面削山松土;坡度较大(20o~30o)的竹林,可用等高带状削山松土,带宽及间距离皆为3m左右,隔年隔带轮流削山松土;坡度(35o以上)上的竹林,一般不宜削山松土。

散生竹林,每隔3~4年削山1次。在7~9月或冬季进行松土垦复竹林。削山松土的深度因竹种而不同。毛竹鞭根较深,一般削山10~15cm,松土20~25cm为宜,刚、淡竹鞭根较浅,一般削山6~10cm,松土15~20cm为宜。大小年竹林,松土应在出笋成竹后的冬季,因为这时鞭上的笋芽很少发育,不易受损伤;花年竹林,松土时应注意保护活鞭和已发育的笋芽(冬笋)。在散生竹林边缘3m左右宽的地方,削山松土,可促进竹林面积扩大。

丛生竹林,每隔2~3年削山1次。夏季削山,冬季垦复。削山和松土应掌握:靠近竹丛和竹篱的地方要浅,一般削山6~10cm,松土15~20cm;距竹丛较远的行间宜深,一般削山12~15cm,松土20~30cm。丛生竹林削山松土时,应注意用土覆盖竹花,以防笋芽裸露和减少土壤水份蒸发。坡度极大的丛生竹林,削山松土时,可将竹林筑成等高梯地,这对竹林水土保持十分有利。例如,广东省新会县的山坡青皮竹林,筑成梯地后,松土10~13cm,再在其内侧开一条宽30cm、深25cm左右的蓄水沟,将沟中的泥土均匀覆盖在梯地面上。这样既覆盖了竹丛的露头,又保持了竹林的水土,对竹子生长十分有利。

混生竹林,削山松土可参照散生竹林办法进行。茶秆竹和苦竹鞭根较浅,削山松土不宜太深,一般削山6~10cm,松土15~20cm为宜。

削山松土要求是:挖除柴根、柴南、老竹篱、老竹鞭,清除土中大石块,防止损伤健壮的竹究、竹鞭和笋芽。

(四)挖除竹篱

散生竹林采伐后,残留的竹篱一般要十多年才能全部腐烂(图)。没有腐烂的竹花埋在土中,如同石块一样,妨碍竹鞭生长。据调查,竹林中,竹花所占的面积有1/10左右。挖除竹篱不仅可使这部分林地得到利用,而且挖出的竹花可做燃料,竹根可做洗帚,既抚育竹林,又增加收益,值得提倡。秋、冬是挖竹党的好季节。这时竹子生长逐渐减弱,竹液流动缓慢,劳力充足。春、夏季节竹子生长旺盛,不宜挖掘,以免损伤竹鞭、竹笋,引起竹液伤流。

挖竹篱可用斧锄或斧头配合进行,挖时要做到不伤活鞭、活芽。挖掘后要填好土,不留穴。若在挖掘塘穴后施人有机肥料,再盖填平,对竹林生长更为有利。

丛生竹林中,竹丛被老残竹头充塞,蓖根扛出地面,竹子逐年稀疏。即使每年能长些新竹,但夹在老竹头之间,竹根人土不易,吸收养分和水分困难,从而导致竹子越来越细,竹林产量逐年下降。如长期不挖老竹头,竹林就会老残破败。所以及时挖除老头竹,是丛生竹更新复壮的关键之一。丛生竹林控竹蔸的方法有。马蹄形(C形)、十字形(十形)。丛生竹挖老头竹最好在冬季。这时气温低,竹子生长及竹液流动缓慢,挖老竹头对新竹影响不大。挖时要做到不伤活竹克和笋目。挖后要填土,不留穴塘。

混生竹林挖老竹篱,方法与散生竹林相似,因为一般混生茶秆竹、苦竹等,秆形较小,竹克不大,用山锄就能挖除。

近年来利用砍伐后的竹蔸种植竹荪,既可促进竹党加速腐烂,又可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