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竹种资源丰富,因此形成的竹林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本节所介绍的只是较常见且在生产中价值较高的代表性类型。近年来,竹林群落的研究逐步深入,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竹林类型已研制了提供生产应用的计量数表,如毛竹林、黄竹林、水竹林、沙罗竹林、香糯竹林等。
一、箭竹林箭竹林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一个复杂类型,种类繁多,现已发表70余种,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川西、藏东南等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区,海拔2000~3800m,这些地区夏季较短,冬季常有积雪,云雾多湿度大,具有亚高山的气候特点。但在哀牢山、无量山、高黎贡山以及滇中高原山地上部1500m以上的阔叶林区也有分布。
1、箭竹(Fergesiaspp.)多为小型至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由于秆柄常延长成假鞭,故秆成散生状或稀丛状。因其节间表面光滑,群众常以“滑竹”相称。其林分结构简单,多为单种,或2~3种不同组成混交状,密集成片,生长于云、冷杉林下,构成森林下层,也可在此上部形成高山箭竹灌丛。平均高2~3m,径粗1~2cm;秆形较大的种类高4~5m,粗2~4cm。云南中甸海拔3400m的云杉林下,箭竹高6m,粗2.5cm,每公顷有活秆32170根,枯笋12400根,新笋6200根,合计50000根小/ha。箭竹在四川;境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大巴山地区以及川西、川南山地;海拔1600~3800m,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或亚高山针叶林遭破坏后,在采伐迹地或疏林下形成的次生植被,故常残存有云杉、冷杉、铁杉以及一些阔叶树种。
箭竹林不但蓄积量大,而且数量多、分布广,是造纸的重要原料。目前,由于高山针叶林的不断采伐,使其尚未被利用即被破坏,实属可惜。同时,它们又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主食竹种,应加以保护和发展。
2、毛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是我国亚热带主要竹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是我国人工竹林面积最大,用途最广,开发和研究最深入的优良经济竹种。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自广东、广西,北至江苏安徽北部,河南南部都有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都能生长。从平原到海拔500m左右都有大面积毛竹林,偏南地区垂直分布可在海拔1200m左右,我国在70年代开展过“南竹北移”工程,山东、河北、河南北部、秦岭北麓均已引种了成片竹林。
毛竹林多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6~20℃,年降水量100~2000mm,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紫色土、黄壤土或红黄壤。
毛竹林常为纯林,林分立竹株数在1500~4200株/ha,平均300株左右,平均胸径11.6cm,最粗20cm,平均高18m,最高22.5m。平均生物产量50850~233460kg/ha,竹材产量37545~215925kg/ha,平均单株材积35.1kg,平均叶面积指数2.23~7.40;林冠郁闭度在0.5~0.9。林分随着平均直径的增大,接近林分平均直径的株数就愈多,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差的百分率愈小,显然群体结构愈合理,林分生长就愈好。毛竹胸径(D)与竹株重量(W1)、竹秆的重量(W2)、秆高(H)有密切关系,据研究其经验方程为:
W1=0.280408D2.0297662,r=0.997W2=0.105721D2.343768r=0.998
H=2.080512D0.860067,r=0.884
影响毛竹林产量的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不仅有其本身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综合影响。研究证明,立竹株数(N)、胸径、叶面积指数、整齐度等对毛竹林产量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以前两项为主导因子,其最佳回归方程为:
LogW1=-1.502274422+1.160680753logN+2.498971442LogD
LogW2=-1.026670686+1.083023746LogN+2.285545246LogD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Camelliadeoleifera)、拎本(Enryajaponica)、姜子(Neolitseasp.)、鹅掌揪(Seheffleroctophylle)、山矾、悬钩子、紫金牛(Ardisiajaponica)、柔毛绣球(Hydrangeavillosp.),还有木荷,丝栗拷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和藏类植物如里白(Hicriopterisglauca)、铁芒箕(Diranopterisdichotoma)等。有时,毛竹亦与杉木。马尾松、长柄水青岗、头状四照花等组成各种类型的混交林。在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于第二层,L层为形体较高大的马尾松等。
根据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生产上把毛竹林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竹林为集约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松上、施肥等,每亩立竹度200株以上;第二类为一般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劈山抚育等,立竹度100~200株;第三类为粗放经营的竹林,一般不采取任何经营措施,有的砍伐量过度而立竹仅在100株以下,在竹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要求加以经营,逐步扩大第一类竹林的比例。
毛竹林面积大、分布广、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潜力很大,发展毛竹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金竹林金竹(Ph.nigravar.henonis),又称灰金竹、白夹竹(四川)、粉金竹等。分布长江流域各省,西南地区亦广为栽培。金竹喜温凉气候,在滇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100m的坝区和半山区。
金竹林均系人工经营,因此都是单层纯林。立地条件的差异,经营水平的不同,竹林的密度和生长状况都不相同。荒芜的竹林,很少采伐利用,密度很大,枯立竹多,生长较差;乱砍的竹林,立竹稀疏,所留竹秆较细,林内杂草灌木丛生,竹林生长亦较差;在集约经营的情况下,竹林平均高可达15m或更高,粗5~10cm。金竹林林分平均胸径在6.0cm左右,最粗12cm,但密度偏低,每公顷很少超过1万根。在同一林分中,各植株间的高度变化幅度低于直径变化,最大和最小的高差通常不超过两倍,林内立竹较林缘为高,同一龄级内最低和最高植株的高差则小于林分内不同龄级间的差异。由此可见,林分平均高愈高,立竹高度变化幅度也愈小,枝下高也愈大。同时,秆的粗度和质量也是伴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因此竹林经营的好坏,只要就各龄级间平均高加以比较就判断出来。例如当年新竹较过去各龄级的平均高为高,则说明经营好,竹林正处在生长旺盛期,否则应在经营管理上找原因。
金竹林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干新竹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竹林的年龄结构也是经营上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金竹林在无人管理的状况下,林内也常出现一些乔木树种,有的高出竹林冠层之上,呈“岛状”分布。乔木种类因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昆明温泉附近的竹林伴生树种有滇青岗(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滇石栎(Lithocarpusdealbatus)、野樱桃(Prunussp.)、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沿阶草(Ophiopogonbodinieri)、菝葜、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num)、葛藤(Puerariasp)及多种厥类植物。
4、慈竹林(Neosinocalamusaffinis)是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最广的丛生竹类,其分布的北界直达陕西秦岭南坡,湖北、湖南、广西亦有。在四川、贵州常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的村寨周围,是当地广植并且用途最广的竹类。在云南由于纬度较低,分布海拔常在1600~2000m的滇中坝区,滇西北则海拔2400m尚有零星分布。昆明向南,慈竹的栽培逐步减少而为绵竹(B.intermeda)所代替,到了南部1200m以下的南部坝区慈竹较少。
慈竹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竹种,它喜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但又具有较强的耐寒和抗旱性能,它在适当荫蔽的地方生长最好,但在土质干燥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
慈竹发笋量大,栽培容易。据在昆明附近调查,慈竹林平均高约9m,胸径3.8cm,丛径2m,每丛约50根,每公顷约合1200丛,6X104根,由于缺乏管理,径级偏低。
根据在成都平原地区调查,慈竹平均胸径4.06cm,最粗6.5cm,平均每株杆重为2.71g最重5.69kg。采用回归分析结果,其竹丛平均胸径(D)与平均秆重(W1的关系为:
W1=0.236D1.6612r=0.999
竹丛平均胸径(D)与新竹平均秆重(W2)的关系为:
W2=0.2886D1.4469r=0.994
5、粉单竹林粉单竹(Bambusachungii)是两广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优良竹种,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伐期短、适性强、繁殖易等特点。其垂直分布达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溪两岸生长为佳,无论在酸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其分布区年均温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粉单竹林多为人工栽培的纯林,秆直立,便梢部弯曲,高8~12m,直径4~7cm,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林下植物稀少,常见的有野牡丹、华山矾、古羊藤等。
粉单竹林产量较高,一般每公顷每年产竹材10~12t,丰产林30~75t。秆壁较薄,节平而疏,节间长可达100cm,蔑用竹种之一,亦为上等造纸原料。
6、方竹林方竹(Chimonobambusadpp)现知19种,以我国西南地区为分布中心.资源十分丰富。方竹林常以下木层形式成片出现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但也有成纯林者,如四川南川县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金佛山方竹林,天然分布加上人工经营,经济价值较高。云南方竹林在文山老君山分布较广,海拔1800多米,林下灌木除杜鹃外以方竹为主,覆盖度30%~70%,平均高4.5m,径粗1.6cm,秆距10cm左右,密度约50根/m2。
7、黄竹林黄竹(Dendrocalammembranaceus)是一种大型丛生的热性竹类,分布在热带北缘的低海拔地区。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江下游流域,比较集中的是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红河等地海拔550~800(~1000)m低热河谷地区,在地理区划上属于滇南热带季雨林区。该区黄竹组成大面积天然纯林或混交林,其适生气候为年均温19.8~21.5℃,年日照时数1862~2153h,年降雨量1270~1533mm,明显气候特点可总结为夏温不高、冬温不冷、长夏无冬、春秋相连、雨量充沛、湿热多雾而干湿季分明。
黄竹一般7月上旬开始发笋,8月中旬为发笋盛期。从高生长来看,9~10月上旬为生长旺季,10月下旬后逐渐停止。其平均高生长为0.18m/d,最高达0.31m/d以上。当然其发笋量和高生长都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竹林起源于热带森林,由于其适应性强,易繁殖且长生快而在某些地段逐步发展成单优群落,因此其植物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其主要混交种类有种子植物58科132属165种,厥类植物6科6属8种,苔藓植物若干种。从区系地理成分来看,它们中90%以上属于热带成分。最普遍的是大戟科(10属10种)、禾本科(10属10种)、蝶形花科(11属16种)、兰科(5属5种),另有许多高大乔木为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代表植物。
黄竹林的成层现象非常明显,呈现层层错落的外貌,总的可分为乔木1层、乔木D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组成上层的一般是热带森林代表种类,如海桑科的八宝树(Daubangagrandiflora)、漆树科的摈榔青(Stereospermumterragonum)、橄榄科的马蹄果(Protiumserratum)、紫蔽科的羽叶揪(Stereospermumteerragonum)、肉豆冠科的红光材(Knemafurfuracea)、瑞香科拐枣麻(Rhamnoneureabalanse)、和蝶形花科紫花黄檀(Dalbengiaasamica)等。黄竹处于中上层,平均高11~18m,平均径粗13.8cm,该层显得密集而整齐,其下层是一些灌木、小乔木和幼树。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和蕨类植物最为普遍,莠竹(mcrostegiumciliatum)有时成为草本层的优势种,覆盖度占80%以上。总的看来,草本层种类较复杂,但在同一群落中种类并不多,这是由于竹层郁闭所致。
一般情况下.黄竹林每公顷300~500丛,每丛8~15株,最多达213株;丛径2.2m,冠幅3.5--10cm若w代表秆重,v表示其空心体积.H表示竹高,D表示胸径,则它们之幅3.5~10m,若以w代表秆重,V表示其空心体积,H表示竹高,D表示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V=-0.00489+0.0020447Wr=0.90
Lgw=-0.43903+2.08108LgDr=0.90
Lg=-1.10216+1.20999Lg(D·H)
在一片竹林中,1年生、2年生和3年生以上竹秆的比例为12.7%,17.3%、69.8%。研究表明,以竹为主的竹木混交群落是目前状况下较为稳定的群落类型。
8、沙罗竹林 沙罗竹(Schizostachyumfunghomii)是热带性较强的乔木状大型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在我国又集中分布于滇东南及两广部分地区,其中在云南东南部和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形成面积较大的夭然竹林,仅河口大围山一带就有4280ha,蓄积量154.3X104t,平均年产量24t/ha。其分布区属热带季风型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河口地区年均温22.6℃,年雨量1777.1mm,相对湿度85%。常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的沟谷两侧。
该竹林中每年3~9月均有新笋陆续发生,但高峰期在7~8月雨季盛行之际,可占全年发笋量的70%以上。幼竹高生长一般历时3~4个月,平均103d,平均生长速度为12.03m/d高峰期最高可达24.81cm/d。
沙罗竹林处于热带雨林区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的交汇过渡地带,生境变化多样,各类植被生长茂盛,种类组成异常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据研究伴生种子植物多达322种分232属100科,另有蕨类植物26种,其中热带成分占90.95%,多数是热带雨林中所常见,有的乔木种类则为云南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如北越龙脑香(Dipterocarpusretusus)、毛坡垒(Hopoamollissima)、毽树(Hopeajianshu)、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隐翼(Crypterniapaniculata)、小叶红光树(Knemagtobuloria)、泰国黄叶树(Xanthophykkumsiamensis)、白颜树(Gironnierasubaepualis)、橄榄(Canariumalbiim)等。
根据伴生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图4—2)及生态外貌等将沙罗竹林划分为越南万年青一野村菠萝一沙罗竹群落,冬叶一白颜树一沙罗竹群落、柔枝萎竹一沙罗竹群落。秆高一般15~20m,胸径7~10cm,郁闭度0.8~0.9,竹丛分丛明显,大小均匀,每丛有40~50秆,每公顷200丛以上,立竹度8000~12000秆。林分的密度与其秆径和高度有密切关系,若以D表示林分立竹平均胸径,N为密度,则其关系可表示为:
LogD=2.759271-0.473822LogN
根据此式可编制出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关系表。
9、大节竹林中华大节竹(Indosasasinica)分布地区与沙罗竹相似,但较其为高,一般分布在海拔400~1000m之间,亦为大中型天然竹林,面积仅云南河口大围山地区就达8580多公顷。大节竹为春季发笋,幼竹生长一般历期50~100d,平均92d,幼笋出土20d后进入高峰期,最高日生长量达20~30cm。中华大节竹林也是热带性竹林群落,伴生植物丰富,达338种,分属252属112科,另有蕨类植物14种。
大节竹为散生竹类,分布均匀,秆形挺直,稍头直立,林相整齐,层次结构分明,在浓密的竹冠之上仍散布有高大的上层乔木而构成上层,它们多是组成本区山地雨林的常见树种。主林层高约20m,以大节竹占绝对优势,立竹度5000~7000秆/ha,秆高8~10m,平均蓄积量120~140t/ha,其下层还有丰富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
中华大节竹林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10、香糯竹林香糯竹(CephalotachyumpergracileMunro)分布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主要分布西双版纳、思茅和德宏等地,天然林或栽培,当地傣族群众用其幼秆节间烧制竹筒饭,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道,故以“香竹”或“糯米香竹”相称。在滇南澜沧江下游沿岸,勋养及思茅县小橄榄坝等地有大面积天然林,或在山地雨林中与黄竹林混交,主要分布在海拔550~950m低山地带,沟谷或山脊均能很好生氏。分布区年均温21.7℃,年降雨量1207.9mm,年降雨日197.7日,年日照时数2152.9h,相对湿度83%;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冬春季节有辐射雾形成,改善了干季水湿条件。土壤为赤红壤,土层深厚。
根据在勐养自然保护区进行标准地调查,香糯竹林平均胸径2.9cm,最粗7.7cm,平均基径5.1cm,平均高11.8m,每公顷立竹可达3422株,约500丛,丛径0.97m,冠幅2.7m,叶面积指数1.52。对252根标准竹的调查统计表明其个体秆形态变化如下:
H=3.50605+1.84331Dr=0.993
W=0.3788D1.980813r=0.998
W=0.38783e0.23653Hr=0.994
W=0.07549(D.H)1.149631r=0.996其中:H为秆高;D为胸径;W为秆重。
该竹林为丛生状生长,与其混交的树种主要有石栋、粗糠柴(mallotushilipinensis),附生刀叶石槲,林下为柳叶海金沙(Lygodiumsalicijollum)及其它禾本科草本植物如萎竹等,有时也与黄竹混生。由于野象、竹鼠的啃食和破坏,有时出现较多的断梢、歪倒或生长不良现象。1985~1986年前后各处香糯竹林均见零星开花或成片开花。
该竹是西双版纳重要造纸原料之一,消耗量仅次于黄竹,又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用竹及观赏竹类,应加强竹林保护,通过科学经营使其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