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许多野生的哺乳动物以竹叶、竹笋和竹根为重要食物或唯一食物,它们对竹林、竹株都有一定的危害作用,如兔形目的兔类,啮齿目的鼠类,食肉目的熊科及大熊猫,奇蹄目及偶蹄目的许多种类等等。由于人口增多,城市发展,野生动物的不断减少,竹类兽害在城镇附近的竹林、竹园中已不常见,甚至已不存在,只有在人口较少的山区、乡村还时有发生。很多以往是危害竹林的兽类,曾作为保护竹林的重要猎捕对象,因数量逐年减少,现在反而必须加以保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文规定禁止捕杀,如大象、野牛、马鹿、黑熊等等。相比之下目前各地较多见的竹类害兽仅有野猪、竹鼠、野兔等少数几种。
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和需要出发,在竹类兽害防治上(鼠类例外),已不允许或不主张大肆捕杀害兽,应该加强竹林的围栏、围篱,防止兽害进入林内;设置多种惊吓,驱赶害兽的声、形设施,以惊走害兽;保护好害兽的天敌,以达到生物间的自然控制和生态平衡。而且,许多以竹林为食的兽类不但珍稀,其皮毛、肉等都可利用,可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变害为宝。
二、常见兽害及其防治
1、野猪Susscrofa偶蹄目,猪科动物。野猪分布广泛,是山区竹林的害兽,发笋季节啃食竹笋和嫩竹,一头野猪一夜间可危害林竹数十亩。
夏季怕热,爱洗澡,主要栖息于林中水塘、溪流附近,冬喜温暖,主要栖息于朝阳山坡。发情期通常在冬春季,此时成群活动。孕期6个月,每胎产籽4~9头。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猎杀和设陷井诱捕。现在以加强竹林围栏围篱,训练猎狗驱赶,设置惊吓设施,保护大型肉食性天敌等手段为主。
2、中华竹鼠Rhizomasyssinensis啮齿目,竹鼠科动物,体大者重可1kg左右。分布于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主要以啃食竹类及部分大型禾草的幼嫩的地下部分为生。栖居于竹林中自掘的洞内,视力差,在洞外的行动迟缓,易被捕捉,因而白天极少到洞外活动。在山区竹林内,每公顷鼠洞可多达35个,每洞周围被害立竹平均可达19株,最多达“株、春夏季洞穴易受潮,常数天迁移1次,秋冬季较少迁移。
中华竹鼠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新造竹林宜全垦间作2~3年,以后每年劈山1次,每3年松土1次,不断破坏竹鼠洞,减少危害,同时可促进竹林生长。
②人工挖捕:竹鼠洞较浅而短,其视力又弱,易人工挖捕,其肉可食,皮毛可利用。
③保护天敌:竹鼠的天敌主要是猫头鹰、野猫、黄鼠狼等肉食动物,应加以保护,严禁捕杀捕杀。啮齿目的许多洞居鼠类,也可啃食竹子的幼嫩的地下部分,对竹林生长造成危害,除施鼠药毒杀外,其余方法可参照中华竹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