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原荣次郎与中国兰蕙
日本京都宋梅会山本勐
一、小原荣次郎之前的日本兰界
早在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中国的建兰和报岁兰就已经由入宋求法僧传入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兰人在骏河地区(现静冈县)开始大量栽培,故习称“骏河兰”。但是,直至明治时代(1868~1912),与日本盛行栽培的牵牛花、万年青、菊花等园艺植物相比,中国兰还处于非主流地位。德川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的武家政权~译注)终结了日本群雄割据的政治局面,进而统一日本后的江户时代,战乱平息,社会安定,万年青、牵牛花、风兰、石斛等园艺植物的栽培盛行于世。武士、朝臣、商贾、豪门权贵等阶层的爱好者竞相选育命名,编制发行鉴赏铭鉴。兰属植物东洋兰的“柄物”(叶艺品)也曾选出若干品种,但是除素心兰之外,以赏花为主的所谓“花物”罕见有所命名。
二、派驻上海时代的小原荣次郎
小原荣次郎生于1884年(明治17年)8月12日。1905年(明治38年,21岁)至1923年(明治38年,39岁)的18年间,小原荣次郎受现“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的前身“大学眼药本店参天堂”派遣前往上海,作为上海代理店“日信大药房”的当地销售员,从事眼药销售、广告制作,对外宣传等工作。派驻上海工作期间,小原荣次郎邂逅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中国春兰•蕙兰,并为之倾倒迷恋。
1913年(大正2年),小原荣次郎与由日本本社派遣前往“日信大药房”赴任的同事、比自己年少一岁的内山完造结为莫逆之交。当时,正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爱国抗日运动。即使身处这种极为困难的境地,小原荣次郎和内山完造二人秉持保质保量、诚信为本的信念,坚持药品销售工作。
1919年(大正8年)内山完造由“日信大药房”退职,在上海创办了“内山书店”,自任店主。内山书店秉承以读者为本的经营宗旨,对日本人、中国人或朝鲜人都以诚相待、一视同仁,因此深受各界读者欢迎,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数年后,内山书店发展为上海首屈一指的日本图书营销店,并成为日中文人学者聚集交流的场所。当时,中国各地反日运动不断高涨,内山完造曾将躲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迫害的鲁迅先生掩藏在内山书店,因此被日中双方有关当局怀疑为间谍。
1923年(大正11年),小原荣次郎离开上海返日后,在位于东京的日本桥开办了中国土特产店“京华堂”。此外,他与内山完造继续保持亲密关系,京华堂作为内山书店的日本代理店,兼营图书业务。经内山完造介绍,小原荣次郎还有缘结识了着名文人鲁迅和郭沫若先生。
现在,内山完造的后裔仍在位于东京神田神保町的内山书店继承祖业,专门经营与中国及亚洲相关的书籍。此外,位于上海鲁迅公园内的博物馆再现了当年的“内山书店”,并出售有关书籍。
三、引进中国兰蕙,开展兰文化启蒙活动
当年,小原荣次郎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从中国携回的中国兰蕙,引起了东京的文人足达畴邨、酒泉健夫等人的注目,并委托小原荣次郎办理有关进口中国兰蕙业务。从此,“京华堂”作为进口出售中国兰蕙的窗口而闻名日本。
当时,除“京华堂”之外,“驹场玫瑰园”、“古谷长春堂”、“新槙商店”等也经营进口出售中国兰蕙业务,但是在普及启蒙中国兰文化方面,小原荣次郎经营的京华堂可谓出类拔萃。小原荣次郎除了进口出售中国兰蕙之外,还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介绍中国兰蕙的品种特征和选育历史,以及鉴赏标准和专业术语等,并撰写出版了有关中国兰文化的各类书籍。他还通过举办中国兰蕙展示会及走访日本全国各地的中国兰蕙爱好者等形式,努力促使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结成有关团体组织,因此全国各地文人兰同好会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小原荣次郎不仅专心致志地着书立说,还不辞劳累向全国各地的中国兰蕙同好会会刊投稿,介绍普及中国兰蕙。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小原荣次郎撰写并由京华堂出版发行的书籍期刊如下:
(1)1930年(昭和5年)出版《兰蕙钞史》。
(2)1933年~1938年(昭和8年9月~昭和13年)编辑发行月刊《趣味之友》。
(3)1934年(昭和9年)出版《兰蕙要览》。
(4)1934年(昭和9年)出版《兰的种类与栽培》。
(5)1936年(昭和11年)出版《兰花解说》。
(6)1937年(昭和12年)出版《兰华谱》上中下3卷。
其中《兰蕙钞史》系抄译吴恩元所着《兰蕙小史》。通过其主编发行的月刊《趣味之友》,我们可以即时了解当时中国兰蕙在日本的栽培流通状况,较为珍贵。《趣味之友》中,经常可见署名作者为“邬其山”撰写的《中国漫谈》,介绍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所谓“邬其山”的日语音读法发音为“Uchiyama”,即“内山”完造。还有一位撰稿人“荣字楼”,日语音读法读音为“Eijirou”,即小原“荣次郎”,从中可以获知小原荣次郎与内山完造的亲密关系。
查阅小原荣次郎撰写发表在其编辑出版的《趣味之友》上的《兰蕙游记》,可以了解其交友足迹不仅遍及近畿、北陆、四国、九州等日本国内各地,而且还远至中国江南各地,与中国江南各地的兰人多有交流往来。据该游记记载,小原荣次郎在上海期间,以上海内山书店及日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职员上田省一的私宅为据点,曾拜访位于张家花园的徐公馆主人及兰工诸张富,以及位于胶州路的黄先生宅邸、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的张叔卿宅邸,广交兰友。该游记还介绍,当时小原荣次郎曾在《上海日报》上看到日本商人刊登的售兰广告闻风而去,结果该兰商出售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建兰和报岁兰,未见自己期待的春兰和蕙兰,大失所望。当时,小原荣次郎与余姚的王叔平关系尤为密切,小原荣次郎本人曾数次登门拜访,而且还曾携其子小原秀次郎在王宅借宿数日。
小原荣次郎也曾与吴恩元有所交往。翻看小原所着《兰华谱》所附“申顶”等图片,可知其中数帧与《兰蕙小史》所用图片相同。但是,小原选用的图片未见书写在干板上的解说文字,由此可以推断:小原撰写《兰华谱》时并未使用《兰蕙小史》原书中的印刷图片,而从吴恩元处借用了照片原版。
小原荣次郎的《兰蕙游记》中未见有关与王叔平同被誉为江浙兰界巨匠的沈渊如的记载,令人颇为费解。通读沈渊如•沈荫椿合着的《兰花》,得以破疑解惑。沈荫椿在该书序言中记述:“抗战前后,又经多次战事动乱,生活颠沛,一些稀珍名种不是失传就是被惟利是图的奸商们盗卖国外。沈渊如先生一边惨淡经营,抢救名种不致外流,一边汇集艺兰同好举行兰展,引起国内有识之士重视。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东北,造成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当时,家父曾汇集无锡艺兰同好在城中公园同庚厅举行兰花义展,所得门券收入,悉数捐赠赈灾之用。其后,日人小原荣次郎亲临江浙一带搜集兰蕙稀珍品种,在金钱利诱和淫威之下,名种又相继外流。家父眼见此般情况,节衣缩食,甚至变卖家财,把一些濒临灭绝的兰蕙品种广为搜集培养,.....」。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爱国者沈渊如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所取的姿态,令人敬佩。
《中国盆景的世界②花盆》(丸山秀夫•胡运骅合着,2000年出版)中有如下一段社会背景相同的记述:“日中战争之前,日本人以上海日本租界为活动中心大量收集宜兴紫砂名品。当时,周瘦鹃(1895~1968)与其子在上海共同经营一家名为“香雪园”的盆景园。据他介绍:抗日战争前,日本人经常在上海的古董店高价收购花盆。我目睹祖国的艺术品接连不断地被他们收集而去,极为痛心,因此省衣节食与日本人争购,好不容易才收集到了不少经典花盆。”周瘦鹃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自杀身亡。其后,被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
世传小原荣次郎曾遣无赖之徒,欲将中国兰蕙悉数掠夺到日本,我本人对此难以置信。众所周知,小原荣次郎曾在江南各地用心收购名兰;我认为其中可能不乏行径强硬的中介商人。此外,作为满足自身收购名兰愿望的权宜之计,小原荣次郎曾前往日军占领地区慰问驻军,或获得了日军给予的通行协助。在身处当时的历史状况之下的中国的爱国者或忧国之士眼中,小原荣次郎无疑等同于掠夺中国重要文物和文化之敌。
通读小原荣次郎遗着,不难了解小原荣次郎并非基于本身恣意的见解或固执于日本传统观念,而是在就教于中国当地的兰家,力图忠实完整地理解中国传统的兰蕙鉴赏观念和专用术语,向日本兰人加以解说,开展启蒙教育。由此,使人从中感受到他对中国兰文化的至深憧憬和敬仰之情。
四、空白的十八年
1938年(昭和13年)8月,小原荣次郎主编发行的《趣味之友》至第60号为止休刊。小原荣次郎自称:“决定将京华堂的一切业务事宜委交儿子小原秀次郎,只身前往上海近郊的农村,拯救身陷战乱的中国农民。”当年11月,小原荣次郎出版了《趣味之友》的临时号外版,介绍了自身的现状。从此,小原荣次郎从兰界舞台上彻底地消声匿影了。
1956年(昭和31年)3月17日,小原荣次郎过世。有关小原退隐前往上海,直到过世的18年期间与兰蕙相关的消息,至今无从考证。这沉默的18年究竟意味着什么?令人深思。
五、结束语
对于日本的中国兰蕙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先行者小原荣次郎,就没有日本兰界的今天。拙文力图忠实地再现小原荣次郎的艺兰生平,但由于历史资料,以及自身素养和时间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通读小原荣次郎的集大成之作《兰华谱》,尚有若干疑问之处。我认为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小原荣次郎留给我们后来者的遗言:无论任何经典,都不可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而应该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花甲录》(内山完造着,1960年)
(2)《兰蕙钞史》(小原荣次郎着,1930)
(3)《趣味之友》(小原荣次郎编辑发行,1933~1938)m
(4)《兰蕙要览》(小原荣次郎着,1934)
(5)《兰的种类与培养》(小原荣次郎着,1934)
(6)《兰花解说》(小原荣次郎着,1936)
(7)《兰华谱)(小原荣次郎着,1937)
(8)《同心》(兰蕙同心会会刊,1935~1940)
(9)《东洋兰》(国香会会刊,1935)
(10)《兰之友》(兰之友社会刊,1937~1938)
(11)《中国蕙兰》(古谷长春堂目录,1933)
(12)《安庵杂记》(神奈川县田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