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516回复 0 原帖 2021-07-12 00:29

兰花的繁殖法

兰花的繁殖法

兰花繁殖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利用营养体的一部分进行繁殖的叫无性繁殖;利用种子繁殖的叫有性繁殖。我国历来多采用无性繁殖中分株法,而有性繁殖由于授粉、采种、播种以及育苗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经验,熟练技术和具备一定设备条件,所以一般仅在科研单位培育新种时候方使用此法。

一、无性繁殖

1、分株法

兰花是一种有假球茎的植物,当假球茎繁生到一定时候,即可在它们之间用锐利薄刃刀剪将其割开,再把它们分别栽植盆中,成为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分株法,按我国艺兰界习惯,俗称“分盆”或“分窠”。这种方法看来简单,但由于植物生理习性和季节限制,以及技巧上的处理,还是比较复杂和一时不容易的。现根据我国传统法则和作者多年实践中所得经验,分述如下:

(1)分株适期

分株繁殖,除严寒盛暑期间外,一般都可以进行,但最适合时期是在四月或九月前后(即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这时气候逐渐春暖,子芽尚未萌动,新根还没有生长;“秋分”前后,子芽和花蕾早已破土,萌发成新草,幼蕾长出,新根也多已长成,气温渐趋秋凉,温差小。在这二段时期内,植株容易恢复生长,对兰花分株后没有多大影响)。

(2)分株条件和程序

盆栽兰花如培养得好,每隔三五年就可进行分株繁殖,但春兰必须要有四、五筒草(每叶束称一筒),蕙兰要有七、八筒,其他类兰花亦同此。当然,最理想的是,待盆中叶束过多时,由于假球茎不断繁衍分离,各筒之间会出现自然宽阔空隙带,这种形状在艺兰界中俗称为“马路”。生成“马路”后,假球茎之间容易自然分离,根系之间也易于分拆,这样,不致造成伤口,有利于植株各自迅速恢复生长。分株前,必须少浇水,让盆中土壤略带干些,因为泥土过于潮湿,翻盆时湿泥粘住根系,当拆垛分窠时,兰根容易折断受伤。

分株时,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伸进各叶束之间不同部位,大拇指搁住盆沿,余外二个手指随同扶住另一端盆面,倒置过来托住,用右手掌根沿着盆面四周轻轻连叩,当感到泥垛与盆松动时,再用右手抓住盆底圆孔穴,慢慢地把花盆提出,使泥垛与花盆相互分离。接着将泥垛侧放或平座在地(如根系盘曲不多,应注意泥垛突然松散,兰根受折),如根系盘曲交缠紧密,泥垛不易拆开,可用掌心沿外围轻拍,逐步松散泥垛,或用钝头竹片剔除泥土,再把盘绕根系拆散理开,放入清水中洗净(如自来水,必须存放多日,让水中消毒剂充分分解后使用,不致对兰根有所影响)>然后移放在通风透光阴凉处,让根系上水分凉干。当兰根呈垩白色时,选择适当部位,用锐利刀片或薄口剪刀竖直伸进假球茎之间切割开,此时必须注意切勿碰伤假球茎基部的幼小叶芽(因为这时呈白色叶芽极嫩,稍一碰触,极易断下)。分离后,如伤口不大,可任其自然;如伤口呈水渍状,可用过锰酸钾或硫酸尼古丁稀释液消毒,或涂上硫磺粉末,防止细菌感染发生腐烂现象。分拆“马路”时,只要把两边假球茎握住,轻轻旋转,联接处很快会自动分离。同时把其中干瘪假球茎和细小衰老根系,齐假球茎基部切割掉,如根上有一段是枯干空根,可沿着空实交接处剪去(不能剪及实根端面,以免发生伤口)。盘曲过长的根,可在根桠间剪断,如没有节桠,可在适当长度处剪断,但必须待伤口稍呈干燥状态时方能种植。一般情况下,较长的根系要小心顺其势态盘转盆中。分下没有叶的黄绿色衰老假球茎,只要仍有几支短小根,仍可留作培养,在其基部能继续萌发新苗。假球茎上面常附着黑褐色叶痕残留物,应顺势从上而下撕去。

按我国艺兰习惯,每盆兰草最起码要有二筒草,方能正常生长,如过少,植株不能很快恢复健壮生长。蕙兰等更因代谢作用强,分株时必须让叶束留得多一些。

(3)分株后的栽培和管理

分离后的植株,在上盆种植前要选择比根系伸展势态宽容的花盆,如选用瓦盆,应注意盆底孔穴大小,如过小,因兰根为气生根,喜爱通气,排水性强的环境,那就要把孔穴打大些。假如是专用大底孔兰盆,先在孔穴上用二片蚌壳或碎瓦片相对平行各遮住孔穴的一半(中间应稍留一细缝),然后再用类似材料逐层加高,构成一锥体形或圆台形(不能超过盆高二分之一)。除此外,也有用塑料网纱遮盖盆底孔穴,在上面散放一层蚕豆般大小细石粒或碎瓦、砖粒。或用烧制成的陶质多细孔碗形物倒置盖住孔穴。亦有用细竹丝或粗铅丝编扎成锥体形网座在盆底中,上面披覆几层棕丝皮,不过这种方法由于不经久而易烂,成本费用大,现在很少为人采用了。当盆底盖好后,先用细泥筛筛出黄豆般大小的泥粒,散放在盖遮物的上面,一般以盖没为止。再用细如绿豆般泥粒加覆一层(厚约1—2厘米)。最后,灌入兰花泥或疏松砂质土壤(厚度要根据根系长短和扩展势态而定),逐步加泥时用手轻微压培成锥形或馒头形,接着把根系顺势放下,并使分布匀散些。座好以后,最好要使假球茎顶端和叶束基部刚在盆口下约0。5厘米处(假如要做盆面如馒头形式,可稍高些),之后,在逐步加泥过程中,由于兰花泥质比较疏松,必须用手指顺着根的两旁把泥轻轻按时,不使窝根,直到浅埋没假球茎为止。然后再在假球茎间四周按捺,并在盆面四处微微按紧,但不能压实过紧。最后,一手扶住盆侧,另一手轻轻拍打盆沿,促使盆中泥土匀实。

如以高盆面形式(即盆面泥层垒成半馒头弧形)栽种,应以叶束基部高出盆面约二厘米,逐步加泥堆成弧形,随手将早先除下带泥翠云草铺覆在上面(不能过密),铺贴好后,在翠云草上略撒盖些稀疏干泥,用掌心按实;如用不带泥翠云草铺贴,撒盖泥层应厚些。铺翠云草的目的,主要因为它有着丛密细根,在大雨或日常浇水时能保持住疏松腐殖土壤的盆面形态,不致受到冲刷而破坏;另外,可保持盆面泥层一定湿度,以及避免高温灼伤假球茎和根系,同时还使盆面有葱绿之感,起到装饰作用。一切操作完成后,用细孔喷水壶喷洒盆面,以喷透为止。约待数分钟后,用狭长形牛角板或具有弹性竹片等(长约15厘米,底部宽约4厘米、厚约0。2厘米,顶宽约3厘米、厚0。3厘米,两侧和铲口稍薄)沿着盆沿内侧伸入泥层中,以弧形角度朝盆中央按捺,促使盆面形成半弧形,在盆面四沿留下一指宽水漕,再喷水,使高出盆面的半圆形泥堆匀称。栽植好后用标牌插在盆中正面一向,记明品种编号或写上名称,所用标牌,可用化学胶片(因不易腐烂、使用耐久),按各种形式裁剪制成,例如狭长条形、丁字形、蝴蝶形等。

分株后,根部难免或多或少遭受伤害,必须把盆栽移放在通风荫凉处,减少叶面及体内水分蒸发。在刚开始数天内,稍微喷些叶水,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而引起叶丛萎焉,在这阶段内,土壤不能过湿,否则容易引起烂根,稍湿润即可。约待半月左右,当翠云草叶梢吐新,可施稀释腐熟绿肥,促使根系更好生长。其后仍按日常栽培管理法。

2、假球茎培养法

分株后有些带根的假球茎,虽然已进入衰老期,大多不着生叶束,但只要精心培育,仍能发生子芽,长成新叶束。栽种前,先把根系洗净、凉干,所用兰盆最好用泥质瓦盆,盆口径不宜过大,一般只要让根系勉强容纳即可,如假球茎根系短小而少,可集合几个放入一支大盆中混栽,但必须用标牌扜插在各个品种的所在处,以免日后搞错。栽植时都用平盆面形式,假球茎不可埋得过深,仅用泥盖没即可,然后用喷水壶浇透,移放在通风荫凉处,约待十多天,再移放兰台养护。如遇大雨或久雨,应移放避雨地方,日后如见有新芽破土生长,立即加盖些细泥,再露再加,直至芽长叶束微放开为止,此时,在盆面上铺设些稀疏带泥翠云草,以养护盆面。盛夏时,用芦帘遮荫。如在秋季分盆培养假球茎,就不必遮荫了,相反要给予充足日照。在培养假球茎生发叶束过程中,对土壤干湿度要比一般情况下带干些。

3、芽变

芽变是植物体在个别芽中发生的遗传变异。芽变的范围很广,在许多观赏花卉中经常有出现花色、花形等方面的变异,人们利用这些变异,经过分离,定向培育,创造出许多新品种。例如在菊花芽变中选育出400多个新品种,在月季芽变中选育出300多个新品种。其他如大丽花、郁金香、风信子、百合、梅花杜鹃、山茶等都产生了许多芽变新品种,由此可见芽变对于选育新品种,确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我国自古以来所栽培的兰花园艺品种,都是从野生兰花中选择而来的。正因为这些品种源出自然有性杂交或受外界条件影响而逐步演变而成,所以在这些有机体及其组织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矛盾,在长期人工栽培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异质性变异。例如在梅瓣、水仙瓣中,同一品种有时出现“荷形水仙瓣”,有时出现“梅形水仙瓣”;在捧瓣中,有时开成“分头合背”,有时开成“连肩合背”现象,这些不稳定变异,可说屡见不鲜。对于这些异质性变异,我国艺兰界长期以来却没有予以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仅仅构成上述各式术语名称而已。着者沈渊如先生在五十多年艺兰生涯中,收集品种众多,精心钻研,探其细微,注意到这些芽变情况,每当发现有这种异质性变异,立即把它分离开,经过定向培育稳定其有利变异,为此曾在春兰“西子”中分离出二种。在宋梅、西神、绿云中分离出多种(详见书后名种照片)。更从雪莲素中分离出我国兰坛中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双唇瓣品种,由此填补了双唇瓣型空白点。另外,在桃腮素类(即唇瓣基部两侧缘,微缀淡微红晕),经常有消褪或隐约微晕,甚至褪尽,经多年定向培育后,就能稳定其有利变异。例如月佩素经如此驯养,在作者数十年中始终保持着纯素唇瓣。

蕙兰中的“分头合背”、“五瓣分窠”经如此分离,亦能固定其形式不变。

建兰中亦有多瓣、舌形变异,青岛牟力同志种植建兰,连年开花时,都是如此形式。

二、有性繁殖

所谓有性繁殖,就是通过媒介,把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的柱头上面,经过受精作用,结成种子,再进行播种,繁生出幼苗。这种繁殖有着二种形式:一种是自花授粉。兰花盛放后(一般多在十多天后),如柱蕊的雌蕊已受精,上部即呈扁圆形态,随着,下部子房逐渐膨大。

但在兰科植物中,由于生殖器官部位构造关系,大都不能自花受粉。另一种是异花授粉,主要依靠昆虫媒介。因为兰科植物是聚药蕊,有粉盖包被花粉,除非受到适当压力,花粉不易脱出,又因花粉块大而少,而子房位于雄蕊内面的柱头下面,花粉块脱出后,不易落在雌蕊上,相反大多落在地上,因此必须依靠昆虫。当蜜蜂沿着兰花的唇瓣和柱蕊下面的空隙进入内部吸蜜时,背部触及花粉盖,促使花粉块溢出,被蜂背上的粘液粘住,当飞入另外花朵内吸蜜时,背部又与此花的柱蕊分泌的粘液体接触,将蜂背上粘住的花粉块粘去。就这样把花粉块带到另一花朵上。如此往复粘取,使花粉着落在柱头上,经发芽,形成花粉粒,生成花粉管,进入子房而受精结籽。但依靠昆虫传粉,有一定局限性,故亦可用人工授粉:先用镊子钳除其花粉盖,或用硬纸片刮掉,接着把另一朵花上的花粉块刮下,用纸片接住。随手将选定授粉花朵的柱蕊和唇瓣撑开,用镊子摄取花粉放入柱头上,被柱头上的粘液粘住,然后把唇瓣和柱蕊恢复原状。

授粉后的植株应放在温暖通风之处,且比一般植株稍增加些水分,促使增加其体内养分流动,但在花朵上,尤其柱头上切忌碰着水,以防腐烂。经过三,四天后,如受精,花瓣即呈萎焉状,约待半月以后,如见到子房有膨大现象,说明已受精成功。这时,可将残留萎焉花瓣全部剪除,以免霉烂而发生传染。地生兰的果实,自经授粉之后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6—12个月的时间。成熟的种子,如果贮藏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保持生命力达半年之久。

1、播种法

分为有菌播种和无菌播种法二类。所谓有菌播种法,认为兰花根附有根菌,必须利用附有兰菌的环境中方能发芽,例如Bernardh和Burgeff在1909年指出,兰花种子只能在内生根菌的帮助下才能发芽,而且,一种兰花的种子只有在本种的根菌存在时方能发芽,根菌并可以促进幼苗的良好发芽。这批根菌研究者认为兰花和根菌之间存在着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根菌是给植物吸收和运送水分和养料的,而植物供给有机食物给根菌。Burgeff将兰花根菌分为二类:胞内根菌(Tolypophagy)生长在细胞内的,菌丝体在细胞内被杀死、吸收,当作食料;胞外根菌(ptyophagy)生长在细胞外,只有个别特殊化的菌丝穿入根内细胞中,进行胞质逸出,供给根部营养。

(1)有菌播种法

利用盆栽兰花原有的盆面上湿润环境,将兰花种子直接撒播在苔草之上,保持湿润,即能发芽成苗,这种直播法对蕙兰类较相宜。但是,由于日常浇水,细小种子容易被水滴冲掉或混挤一起,出苗后难于管理。其次,当兰花进房过冬养护期间,必须经常浇水,控制一定湿度,否则对种子幼苗或萌发有一定影响。但盆栽兰花若长期处于湿润环境中,会影响它的正常生长和翌年的花期。所以这种法出苗率既低,成效亦差。

另一种为瓦钵播种法:在有泄水底孔的瓦盆内,先放置约五分之二深度的碎瓦块、粒,便于排水通气,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木炭,然后加上一层兰花泥(酸性腐殖土),最好利用盆栽过的土壤,因为其中附有兰菌,有利于种子发芽。将土稍微压实,土面敷设一层青苔,待其茂盛生长后,把兰花种子均匀撒布在青苔上面,用喷雾器喷湿,盆上加盖玻璃板,安放在温室中,春暖出房后,应放置在稀帘棚下,但要注意经常保持盆内基质润湿。另外,亦可在播种前,先把上述盆放入深及盆腰的容水器中浸数分钟,使基质吸足水分后,再把种子均匀撒在苔面上。约经过半年多时间,即可发芽出苗。

(2)无菌播种法

这是利用无菌培养基进行播种。由于科学日渐发达,国外有一部分根菌研究者和植物生理学家,对兰花种子必须在一定根菌条件下播种发芽持相反意见,Knudson在1930发表了他自1922年以来所做的成功试验,指出兰花在无根菌情况下,供给可溶的糖份,种子是可以发芽的,而且幼苗在无菌、无糖的人工栽培下,也能正常生长和开花。Curtis并指出兰花根菌无所谓特殊化,在一株兰花根中可以分离出几种根据,同时一种根据也可以存在于几种兰花之中,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共生关系。根据在兰花根内只是寄生和寄主关系,兰花从它的根部真菌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1939年Curtis又总结了在适当的矿物质营养可溶性糖和酸度之下,兰花没有菌类或其他微生物的帮助照常可以发芽成苗。北京植物园吴应祥同志在1961年开始,对建兰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良好成果,现作介绍如下:

近40年以来,世界各国播种兰花的培养基被大量介绍出来,直至今日,仍不断有补充和修改,而对我国兰花种子发芽的最好培养基,如下述三种:

(a)Burgeff(Eg—1培养基)

第一部:

硝酸钙Ca(NO3)2?4H2O1。00克

硫酸铵(NH4)2?SO40。25克

硫酸镁MgSO4?7H2O0。25克

硫酸亚铁FeSO4?7H2O0。22克

蒸馏水500毫升

第二部:

磷酸而氢钾KH2PO40。25克

磷酸氢二钾K2HPO40。25克

蒸馏水500毫升

以上二部分分别溶解之后,混合在一起,但必须注意如当未溶解时即行混合,易生沉淀。

混合后再加上蔗糖20克和洋菜15克。

pH=5

(b)Vacinandwentsol。5培养基。

磷酸氢钙CaHSO40。20克

硝酸钾KNO30。525克

磷酸二氢钾KH2PO40。25克

硫酸镁MgSO4?7H2O0。25克

硫酸铵(MH4)2SO40。50克

硫酸锰MnSO4?4H2O0。0075克

柠檬酸铁(或酒石酸铁)0。028克

蔗糖20克洋菜15克

蒸馏水1000毫升Ph=4。9

(c)Knudsonsol。N培养基

硝酸钙Ca(NO3)2?4H2O1。00克

硫酸铵(NH4)2SO40。50克

磷酸二氢钾KH2PO40。25克

硫酸镁MgSO4?7H2O0。05克

硫酸亚铁FeSO4?7H2O0。05克

洋菜15克

蔗糖20克

蒸馏水1000毫升

pH=5。1

选择好培养基之后,将各种成分用天平秤好,倒入烧杯中,煮沸,溶解。测其酸碱度并加以调节,使适合于要求之值。溶解后之培养液注入瓶中或管内,用棉花塞住瓶口,然后再放入高压蒸气消毒锅内消毒。在每一平方厘米1。2公斤的压力之下,消毒20分钟即可,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洋菜将失去凝固性。在消毒时,其他用具也应一并放入锅内消毒。经高压消毒之后,将玻管或瓶取出,放在清洁之处,并使其呈30度左右的斜面冷却凝固。然后在无菌工作室及无菌接种箱内进行接种,室内用0。1%的酒石酸溶液喷射,使空气中的菌类孢子及尘类附于水汽而降落地面,另用2%的硫酸铜溶液或4%的福尔马林溶液撒抹无菌接种箱的内壁周围,并用200A的紫外线灯照射1—2小时,使室内彻底灭菌。

由于兰花种子本身往往带有很多的杂菌孢子,如果消毒不严,则播种后数日,培养基内容易滋生霉菌。但是,如消毒太过,则种子也将被杀死,因此种子消毒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常用新鲜的漂白粉(CaC12)溶液消毒,方法是用10克的漂白粉溶解于140毫升的水中,过滤除去不溶物和杂质之类就可应用,用该溶液浸泡种子10—15分钟即可播种。也可以采用过氧化氢(即双氧水H2O2)3%的溶液浸泡20分钟,然后播入培养基内。目前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前面谈过,兰花种子有一层不透水的种皮,往往使种子漂浮在溶液之上而不能彻底消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用抽气下沉法:利用真空抽气机,将种子和消毒液放入抽气机内,把空气抽出,种子就可逐渐下沉。另一种是先软化种皮:将种子放在密闭器内,经常在种子上滴水,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水才能透入种皮;或者可用加浓酒精方法处理,在种子上滴数滴浓酒精,则可使种子下沉消毒液中。

播种应在无菌工作室中的无菌接种箱内进行。先将经过消毒的种子用白金针挑入培养基内(白金针应先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消毒,待冷却后方可使用),如种子数量不多,则可将种子直接倒入培养基内。如果种子很小,可用粗的注射器,以打针注射的方式把种子注射到玻管内。应当注意,如果用3%的过氧化氢水和种子同时注入培养基内,过氧化氢的量不能太多,因为太多了可能有二种坏处:第一,溶液过多,往往因玻管倾斜时使溶液流入棉塞之内,以致引起霉菌由棉塞入侵。第二,过氧化氢水过多,势将长期保留在玻管内,时间一长可能使萌发的嫩芽遭受药害。但对于干旱季节过长地区,过氧化氢水也不能过少,否则培养基易于干涸、收缩影响发芽。

播种时,种子不要播得过多,宁可少播一些,以免出芽时过于拥挤,尤其在播种附生兰类种子时,更要特别注意。播种后随即将瓶口塞住,棉塞不宜过紧或过松,塞入瓶口长约3厘米左右。管口外的棉塞部分,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下,包上一层消毒过的棉花或纱布,防止杂菌入侵。消毒棉花或纱布时是以硫酸铜30克、甘油10克、水100毫升浸泡过的。用消毒棉花直接塞瓶,效果并不好,有时硫酸铜碎屑滴入培养基内,使幼苗枯死;有时则因硫酸铜的腐蚀性很强,棉塞腐烂,不易取出。在瓶口的消毒棉花和纱布之外,再包一层玻璃纸或尼龙布,用橡皮筋或绳捆住。玻璃瓶或管上贴上标签,注明兰花种类、号码和日期,并在标签上涂上一层石蜡,以防发霉,或日后难以辨认。这样,播种工作已算结束。接着,将这些玻瓶或管移入温室中的木框或架上,保持清洁干净,适当遮荫,防止阳光直晒,并要避免水滴进入。木框、架仍以30度左右的倾斜度安放玻瓶或管,保持25℃左右的温度和40—60%的空气湿度,随时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和过度干燥。如果天气过于干旱,最好在木框内放置水盆,让盆内水分蒸发,可保持湿度。

2、种子发芽与幼苗管理

兰花种子在播种后,要经过半年到一年才能发芽,发芽最快的附生兰也要2—3个月,地生兰中墨兰(即报岁兰)在3月上旬播种,到8月底方开始出芽,为时六个月。兰花种子发芽时,并不出现胚根,最初只是胚渐渐膨大,种皮的一端破裂,胀大的胚呈小圆锥状,称原球体(Protocorm),从破裂的种皮逐渐伸长。原球体的基部和中部不久出现许多丝状的突起(Papillae),这与吸收水分和养料有关,接着原球体顶端逐渐凸出,形成叶原基(Leaf

primordiu)。此时,整个种子由浅黄色转变为绿色,叶原基逐渐长大成为叶片,一般在叶片3—4片之后,才出现真根。但在叶子有3—4片时,往往因发芽过多而拥挤不堪,培养基也逐渐被消耗,此时必须进行分苗工作,先配制适宜培养基,方法如前播种的一样,然后将幼苗分植于新的培养基内。这项工作也是要在无菌接种箱中进行,并严防杂菌侵染。

兰花幼苗经过1—2次分植后,约经1—1

年的时间,有5片叶子和长有数根真根时,须移出瓶外种植于培养土内。培养土可用干净的细砂1份、木炭土1份混合而成,最好在事前经过蒸气消毒。幼苗出瓶时,必须把培养基的洋菜洗掉,并用0。2%的赛力散消毒,然后再种植。盆不宜过大,以5—6厘米口径的为佳。种植后,放在湿度高,并有遮荫的地方。在最初2—3周内不必浇水,每天只用细孔喷壶喷些清水,并每周喷洒0。1%的赛力散溶液二次。经2—3周后,幼苗已生新根时,就可浇水,待生长稍大进行换土,这样精心管理,数年之后,就可以开花了。

在播种和分苗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注意杀菌消毒工作,如果一经霉菌感染,播种即遭失败。

兰花种子从发芽至幼苗成长开花,须经过8—10年之久,在这样长时期的管理过程中,要求耐心细致地经常注意温度、湿度、空气、阳光以及培养土等是否适合兰花幼苗在各个生长阶段中需要。兰花由种子繁殖到成长开花,虽然要经过8—10年,但用无性繁殖的分株法,一株兰草经过这几年也不过分成3—4株,而播种则能获得千百株。因此,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措施仍不失为多快好省的方法,并且在改良和培育新种方面亦能起一定作用。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