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份:茎含鞣质(12.01%)、树脂。叶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萝卜素、糖类;还含鞣质29.4%。
2、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苏联产常春藤有镇静作用。另一种常春藤则含皂碱体,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3、物种研究:常春藤常绿植物,其童年和成年植株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理差异( Poething,1990;Polito ,1984等), 童期植株呈匍伏藤,叶有裂,叶序互生,含有花色素苷,易于生根,但成年期植株为直立灌木,叶全卵圆形,叶序轮生,无花色素苷,不易生根,但能开花结果。因此, 早在1954年就被认为是“木本植物中童性阶段了解得最多、最清楚的例子”( Schaffalit zkydeMuckadel l,1954)。
许多研究者认为“常春藤特别适合于植物阶段转变的研究”( Miller,1976等),“常春藤已经成为研究木本植物阶段转变的模式系统”( Geneve 等, 1988,1991;Hackett ,1970)。选用常春藤作为研究阶段转变的材料的科学家有英国的Fr ydman 和Wareing 等、美国的Hackett、Rolger 和Geneve 等。在80年代以前, 主要集中在阶段转变机理的研究上,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枝条繁育特性及生理生化差异,提出了GA 对阶段转变的调控假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又研究了阶段转变的分子基础。
但到80年代以后,由于阶段转变机理研究难以深入,大多科学家纷纷转向其他领域,唯有Hackett等还继续用常春藤为材料,但他们放弃了机理研究,而是选择几个与阶段转变密切相关的性状进行深入研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成年植株返童过程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态改变、不同阶段花色素苷合成能力差异的生理生化及分子基础、不同阶段生根能力差异的生理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