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 学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 类属:同翅目珠蚧科
一、吹绵蚧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桔红色,椭圆形,长4-7mm、宽3-3.5mm,腹面扁平,背面隆起,呈龟甲状;体被白而微黄的蜡粉及絮状蜡丝;腹未白色U形卵囊初甚小、随产卵而增大,囊有隆脊线15条。雄成虫体小细长,桔红色,长2.9mm,黑色前翅长而狭、翅展6mm,口器退化;腹部8节,末节具肉质状突2个、其上各长毛3根;黑色触角10节,各节轮生刚毛。卵长椭圆形,初产橙黄色,长0.65mm、宽0.29mm,日久渐变桔红色。若虫初孵若虫卵圆形、桔红色,长0.66mm、宽0.32mm,附肢与体多毛,体被淡黄色蜡粉及蜡丝;黑色触角6节,足黑色。2龄后雌雄异形,雌若虫椭圆形、深橙红色,长1.8-2.1mm、宽0.9mm,背面隆起、散生黑色小毛,蜡粉及蜡丝减少;雄若虫体狭长,体被薄蜡粉。3龄雌若虫长3-3.5mm、宽2-2.2mm,体色暗淡,仍被少量黄白色蜡粉及蜡丝,触角9节,口器及足均黑色。蛹3龄雄虫为预蛹,长3.6mm、宽1mm,色淡,口器退化,具附肢和翅芽。椭圆形蛹桔红色,长2.5-4.2mm、宽l-1.4mm,腹末凹入呈叉状。茧长椭圆形,白色,外窥可见蛹体。
二、吹绵蚧分布与危害
我国除西北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在浙江黄岩为害芸香科、蔷薇科、豆科、葡萄科、木犀科、天南星科及松杉科等几十种植物,在广东主要为害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造林树种。
群集在树木叶背、嫩梢及枝条上为害,受害后枝枯叶落、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并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三、吹绵蚧发生规律
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国南部3-4代,长江流域2-3代,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浙江1年2代,第一代卵3月上旬始见、少数早至上年12月,5月为产卵盛期,卵期13.9-26.6天。若虫5月上旬至6月下旬发生,若虫期48.7-54.2天;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产卵期达31.4天,每雌产卵200-679粒。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第二代卵期,8月上旬最盛,卵期9.4-10.6天;若虫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最盛,若虫期49.2-106.4天。初孵若虫颇活跃,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及叶背的叶脉两旁。2龄后,渐向大枝及主干爬行。成虫喜集居于主梢阴面、枝叉、枝条及叶片上,吸取树液并营囊产卵,不再移动。2龄雄若虫在枝条裂缝、杂草等处营茧化蛹,雄虫数不及雌虫的1%,因此吹绵蚧即营两性生殖,又可孤雌生殖。温暖高湿气候有利于该虫发生,过于干旱及霜冻天气对其不利;在木麻黄林内多发生在林木过密、潮湿、通风透光性差的地方。由于其若虫和成虫均分泌蜜露,常导致被害林木发生煤污病。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红缘瓢虫等。
吹绵蚧
吹绵蚧IceryapurchasiMaskell又称绵团蚧、棉子蚧、吐绵蚧。
一、吹绵蚧的分布与危害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法国、美国、非洲、小亚西亚等地。国内遍布各柑桔产区,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分布。
吹绵蚧为多食性害虫。除严重危害柑桔类果树外,还危害苹果、梨、葡萄、樱桃、柿、栗、枇杷、杨梅、玫瑰、石榴、刺槐及多种豆科农作物等250余种植物。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柑桔类的叶、芽及枝条上危害,引起叶色变黄,枝梢枯萎,果实大量脱落;其排泄物诱致煤烟病,叶、枝、果污黑成片,光合作用减弱,树势衰竭,提早落叶,甚至枝枯树死。
二、吹绵蚧的生活史及习性
吹绵蚧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大多1年2代,少数3代;华北地区1年2代,以若虫及雌虫在枝条、主干或叶片上越冬。在陕西南部,第1代卵和若虫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若虫发生于8~9月。大多数以第2代若虫越冬,少数发育为成虫。吹绵蚧卵和若虫的历期因季节而异,在春季卵期14~26天,若虫期46~54天;在夏季卵期约10天,若虫期46~108天。
若虫孵化后在囊内停留很短时间即开始分散活动,在叶背、枝上缓缓爬行寻找适当位置,然后定居下来。一般在新叶背面主脉两侧定居者为多,到蜕皮时再更换位置。2龄时,逐渐移居于枝干的阴面群集危害。雌若虫固定取食数日后终生不再移动,到成虫时分泌丝绵状蜡质物形成卵囊,产卵于其中,产卵历期可达1个月左右。每雌一般产卵数百粒,有的多达2000粒左右。雌成虫寿命40天左右。雄若虫行动活泼,经过2次蜕皮后,口器退化,不再吸食危害,躲藏在树干裂缝等处结薄茧潜伏其中化蛹,蛹期约7天。在自然条件下,雄虫的数量远比雌虫为少,故一部分雌虫可营孤雌生殖。
三、吹绵蚧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气温的高低影响着发生期的早晚和发生数量的多少,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26℃,若虫正常活动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当温度达40℃以上或-12℃以下时大量死亡。
吹绵蚧的重要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和红缘黑瓢虫等。其中前2种瓢虫对吹绵蚧的控制作用最大,特别是澳洲瓢虫,通过引种驯化,已经在国内许多地区定居下来,它的适应力极强,在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已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