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
  • 详情
  • 联系
  • 推荐
发送报价分享好友 采购首页 采购分类 切换频道

太平经

2025-04-24 22:5590报价
天地与人的贫富对应:天以万物尽出为富足,上皇时万二千物具出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为小贫,下皇物更少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地养万物不伤为地富,小伤为地小贫,大伤为地大贫等。人间帝王能致万二千物为上富君,善物不足比例不同对应不同贫富等级的君主。
贫富的根源:贫富由所行政策得失导致,力行真道得天神助,物备足而富;行德得地之阳助,半富;行仁得中和仁神助,小富;行文致欺神助,治小乱;行武得盗贼神助,治逆天心且伤善人。
阴阳关系与男女问题阴阳对应与平衡:天法阳数一、阴数二,阳奇阴偶,君少臣多,阳尊阴卑,二女应共事一男,以象天地阴阳。男承天统,女承地统,阴阳交合方能传续后代、生化万物。
女子地位与现状危害:中古以来人失天道,贱杀女子致女少男多、阴气绝,违反天地法,致灾害增多、王治不平。杀女行为违背天地之性,伤害地统,应杜绝。
解决之道:女子应与男子并力同心治生,各得衣食,实现男女和谐,如此可除冤结灾害,符合天地法。太平气至时,应一男配二女以象阴阳,避免阴阳失调致凶。
治理之道赏善罚恶:太平气临,为使善兴恶衰、止盗贼,为政应赏善罚恶,明确赏罚。通过特定的人员召集与座位安排,让不同类型的人各居其位,君依次询问,根据言论对应情况判断善恶,赏善者,恶子与吏逐捕盗贼,不得贼不止。
预先警示:治理应象天,天不掩人短,故先示赏善罚恶之教,让人为善止恶,避免太平气至时人为恶乱治。
君臣沟通:君居户内自闭,让臣在户外言事,避免密言被旁知致言者受害,伤忠信贤良,且君阳居阴、臣阴居阳,阴阳相得使人悦所言、进必尽信,此为天自然之法 。
贞洁观念:认为传统所谓的 “贞”(贞男不施、贞女不化)是错误观念,阴阳不交会致绝灭无世类,是天下大害,违背天地之意,会造成天不雨、地不化生等凶咎,不应崇尚。

这些思想旨在构建一个符合天地自然法则、阴阳平衡、赏罚分明、君民和谐的理想社会秩序,以实现太平之治。

上述文本围绕道家思想,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自然、人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旨在阐述符合 “道” 的行为准则和治理理念,以实现天下太平、阴阳平衡,其主要思想可概括如下:

天下之事的急缓分类 人类生存的关键要素:天下之事中,饮食和男女之事为两大急务。人最初靠嘘吸阴阳气存活,后因离神道远而需饮食,不饮不食便死;同时,男女阴阳交合传承天地统绪,若无此则无后世,天下无人。这两者若缺失,天下将绝灭无人,因此最为紧要。
衣物的次要重要性:衣物为一小急务。天气有寒热,若无衣物蔽体,虽可穴居勉强存活,但会半伤身体,且不衣则难以饮食和进行阴阳交合,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繁衍。不过,衣物主要作用是御害,古圣贤不追求华丽玄黄。
其他事物的危害:除上述三者外,其余事物为不急之物,虽当前看似有益,但长期会带来祸凶。人们对六情所好之物过度追求且不自禁止,会导致君子政令失常、小人盗劫行刺,引发天下贫困愁苦、灾变连连、上下相欺等问题。
不同类别事物的急缓情况 禽兽:禽兽与人类相似,受天地阴阳统而生,也有两大急务(食饮和传阴阳统)和一小急务(有毛羽鳞者可御寒暑、御害,但非必需)。若绝其食饮或阴阳不相传,天下将无禽兽;而有毛羽鳞与否对其生存并非决定性因素,故为小急。
植物:植物有两大急务,即需雨而生(如同饮食)和昼夜合阴阳气(得以生长),若无雨或阴阳不调,万物不生或不成,是为大凶;植物叶子多少对其结果影响不大,故叶的多少为小急。
事死与事生的关系 事死不过生的原则:孝子事亲,亲终后之事奉不应超过生时。因为人生象天属阳,人死象地属阴,天为父,地为母,阳为君,阴为臣,事阴不得过阳,否则会致逆气、逆政,使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疾病不绝,列鬼不止。
治丧行为的演变及危害:上古圣人治丧心至而已,不过度操办,故人多吉无病;中古送死治丧小失法度,稍事浮华,致小小多病;下古承负中古之失且更严重,不仅不心至其亲,还大张旗鼓操办祭祀,过度浮华,阴兴伤阳,导致邪气日多,贼杀人不止,王治不平。
遵循天道的原因:天道制法,阴常弱于阳,臣弱于君,子弱于父母,如此方能顺理。若事死过生,是不敬阳反敬阴,背上向下,违背天道。治丧应依生时实际,不过度铺张,否则死者会因送葬不符实际而受谪,还会引发各种怪异和灾祸。


上述文本围绕道家思想,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自然、人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旨在阐述符合 “道” 的行为准则和治理理念,以实现天下太平、阴阳平衡,其主要思想可概括如下:

天下之事的急缓分类 人类生存的关键要素:天下之事中,饮食和男女之事为两大急务。人最初靠嘘吸阴阳气存活,后因离神道远而需饮食,不饮不食便死;同时,男女阴阳交合传承天地统绪,若无此则无后世,天下无人。这两者若缺失,天下将绝灭无人,因此最为紧要。
衣物的次要重要性:衣物为一小急务。天气有寒热,若无衣物蔽体,虽可穴居勉强存活,但会半伤身体,且不衣则难以饮食和进行阴阳交合,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繁衍。不过,衣物主要作用是御害,古圣贤不追求华丽玄黄。
其他事物的危害:除上述三者外,其余事物为不急之物,虽当前看似有益,但长期会带来祸凶。人们对六情所好之物过度追求且不自禁止,会导致君子政令失常、小人盗劫行刺,引发天下贫困愁苦、灾变连连、上下相欺等问题。
不同类别事物的急缓情况 禽兽:禽兽与人类相似,受天地阴阳统而生,也有两大急务(食饮和传阴阳统)和一小急务(有毛羽鳞者可御寒暑、御害,但非必需)。若绝其食饮或阴阳不相传,天下将无禽兽;而有毛羽鳞与否对其生存并非决定性因素,故为小急。
植物:植物有两大急务,即需雨而生(如同饮食)和昼夜合阴阳气(得以生长),若无雨或阴阳不调,万物不生或不成,是为大凶;植物叶子多少对其结果影响不大,故叶的多少为小急。
  • 事死与事生的关系
  • 事死不过生的原则:孝子事亲,亲终后之事奉不应超过生时。因为人生象天属阳,人死象地属阴,天为父,地为母,阳为君,阴为臣,事阴不得过阳,否则会致逆气、逆政,使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疾病不绝,列鬼不止。
  • 治丧行为的演变及危害:上古圣人治丧心至而已,不过度操办,故人多吉无病;中古送死治丧小失法度,稍事浮华,致小小多病;下古承负中古之失且更严重,不仅不心至其亲,还大张旗鼓操办祭祀,过度浮华,阴兴伤阳,导致邪气日多,贼杀人不止,王治不平。
  • 遵循天道的原因:天道制法,阴常弱于阳,臣弱于君,子弱于父母,如此方能顺理。若事死过生,是不敬阳反敬阴,背上向下,违背天道。治丧应依生时实际,不过度铺张,否则死者会因送葬不符实际而受谪,还会引发各种怪异和灾祸。

mportant;"> 《太平经卷之三十七》包含《试文书大信法第四十七》和《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八》,主要围绕承负之说,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旨在揭示天地、帝王、百姓等所受承负之责,倡导人们遵循正道,实现太平之治,其思想大意如下:

  • 文书的宗旨与承负之责
    • 文书的目的:此书主要是为解释天地开辟以来,帝王、人民所承受的承负而生。承负即前人过失导致后人承担后果,如父母有过,子孙受邻里之害。先王治理未合天地心意,致使病灾不断,后世在位者也需承负这些后果。
    • 承负的根源:世人有过责是因不能善自养,失去纲纪。古代大贤人知晓自养之道,故少承负之失。而后世学人之师隐匿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使后世离道远,忽视自养自爱,追求功名利禄,从而产生承负之灾。
    • 自养与爱人的关系:人能深自养才能养人,能深自爱才能爱人。若自身不重视保养和爱护,就无法厚养他人、保全他人。
    • 对上天的态度:上天与人君关系深厚,如同父子。但如今后生轻易对待生命,甚至说天无知、道无效果,这是因为他们无知且轻事。地都不欺人,种什么得什么,何况天。天因世人积怨,降下灾异变怪,而愚人不仅不及时上报君上,还蔽匿天路,使天更愤怒,承负之责加剧,即便帝王有善德也无故受害。
  • 承负的具体事例与表现
    • 学说传播的承负:老师传授邪伪不实之说,弟子们依次传播,导致百人、千人乃至万人都传播邪说,成为常说,扰乱天的正文,移风易俗,形成承负之厄,后人却反受指责。
    • 虚假言论的承负:一人在都市中散布虚假言论,说地将陷成涵水,众人传播使天下皆知,后人继续夸大,造成天下受欺,这是最初说话者的承负,后人却被责怪。
    • 草木的承负:南山大木根部不牢,被风雨所伤,上亿枝叶死亡,过错在根不在枝叶,却怪罪枝叶,这体现了万物草木的承负,无辜的枝叶无故受灾。
    • 毒气传播的承负:南山有毒气,春天南风将毒气吹来,遮蔽日月,导致天下众多人因毒气生病死亡,而过错本在南山,天下人却承负了后果,被认为是作恶遭天罚,实则冤枉。
    • 教化失正的承负:原本的道常正不邪伪,但因先人、君王、师父教化失正,人们相效学,导致天下皆邪,灾变兴起。愚人无知,反责怪时君和时人,加重了冤结。
  • 守一与承负的关系及解决之道
    • 守一的意义:守一很重要,“一” 是数之始、生之道、元气所起、天之纲纪。万物凡事过度后需反本,所以圣人做事会仰观天文、俯视地理,明其反本之效,守一就是从根本上进行修行。
    • 不同时代的情况:上古得道能平治者,善于自养,坚守根本;中古稍有失误,是因小忽自养,失其本;下古考虑不周,轻视自身,导致大失而乱治。但这并非下古人的过错,而是承负之厄所致。
    • 解决承负的途径:此书旨在为解决承负而作,应将其思想传达给有德之君,人们需反思守一,从根本上改变行为,以解承负之责,实现天下太平。
    • mportant;"> 《太平经卷之三十九》包含《解师策书诀第五十》和《真券决第五十》,主要围绕天师所授策书的含义、承负的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方法展开论述,其思想大意如下:

      • 解师策书诀
        • 策书文字含义:“吾字十一明为止” 中,“师” 指皇天神人师,“吾” 是天所派神人,来为帝王万民解除承负之责;“字” 指陈列的天书文字,“十” 表示与天真诚信对应无误,“一” 强调守一的重要性,守一能让人明智,解除迷惑;“明为止” 意味着行此道会日益昭明,不再愚昧,“十一” 指士,“明为止” 的 “赤” 象征赤气更盛,是上皇之道。
        • 丙午丁巳的意义:“丙午丁巳为祖始”,丙午丁巳属火、色赤,丙午纯阳,丁巳纯阴,阴阳主和,此句表示阴阳气应和合天下,为帝王除凶害,行此道当回归上皇之治。
        • “四口治事万物理”:“四口治事万物理”,“四而得口” 指能每日研习天师之书,就能得天正经字,与天心相合,使万物各得其所,天下太平。
        • “子巾用角治其右”:“子巾用角治其右” 意思是诵读此书不止,凡事都能端正,上得天意,消除承负之厄。
        • “潜龙勿用?为纪”:“潜龙勿用?为纪”,“潜龙” 指天气回归初九甲子岁、冬至日,龙是东方少阳、木之精神,天道因木兴火;“潜” 是隐藏,“勿用” 指先见文者未敢专信而用,“信用之” 则事立效验;“? 为纪” 中,甲为天、纲、阳,? 为子、水、阴、纪,天与地常合,此为有德上君治世纲纪。
        • 其他语句阐释:“人得见之寿长久” 指帝王和上德之人得此书、行其道可长寿;“居天地间活而已” 强调要学真道,摒弃浮华之文;“治百万人仙可待” 表示天以此书正众贤心,众人守真去邪,天下人闻真道辅佐有德之君,可成仙人;“善治病者勿欺殆” 劝人弃邪伪之文,守真实,不自欺;“乐乎长安市” 描绘行此道后太平景象,天下大兴;“使人寿若西王母” 指帝王顺行此书得天道,大兴而王,长寿;“比若四时周反始” 表示行此道如四时相生相成,无刑治;“九十字策传方士”,“九” 表示德究洽天地万物之心,“十” 指十十相应,“传” 为诚信,要将此道传给有道德之君和有志之士,消承负之凶。
        • 天师的师承与承负概念:天师学道时曾问多位老师,道成后以天为师,天让太阳精神告知其言语。承负方面,“承” 指先人承天心行事,小失日积月累,后人无辜蒙过受灾;“负” 指流灾非一人之治所致,前后相连不平,先人负于后生,灾害难绝,此书之道能绝除承负。

          真券决:判断天下事的是非,以试验是否应验、行事有无成功、疾病能否解除为标准,应验、成功、疾病解除的为是,反之则为非。古圣贤通过观察人的行为证验来判断是非,此方法如同召信之符,可解万事,应以此为法,不存狐疑,此为 “真券”,要谨慎保存,不可投于下方,可作为诀策书章 。

          《太平经卷之四十》包含《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主要探讨了人生的困境、善恶的后果、行事的本末以及治理的理念等内容,思想大意如下:

          1. 努力为善法
            • 人生的四穷困境:天下之人有四穷,分别是年少时思念父母不能离去;长大后因情欲相爱不能分离;夫妇年老而子女尚需养育;子女长大成人而自己衰老不能行动。
            • 善恶的不同结局:人以寿尽为期,守善学、游乐而尽的为乐游鬼,不再见愁苦;自愁苦而尽的为愁苦鬼;作恶而尽的为恶鬼。人生受天地正气和四时五行合成为人,不肖子孙让先人之身久受苦痛,死后魂魄也会忧愁,愚人不深谋远虑,生时受天谴责,死后受地惩罚,而大贤圣深知此理,故而学习不止。
            • 免除承负之责的方法:人若能急传天师之书道,让天下人遵行,都反思自身,定精念合于大道,就能自知过失根源,从而消除承负之责,使天地欢喜,回归上古之治。
          2. 分解本末法
            • 言行与天地的关系:地为天所使,人为地所使。天悦喜则地上万物大善,天不悦则地虽欲养而物恶;地善则人民好善。治乱的关键在于太多端而不得天之心,应回归本根。
            • 言语的层次与真伪:一言能成者是根本之文;再转言而成章句;三言而成解难,远离真实;四言成为文辞;五言则成伪;六言成欺;七言成破;八言离散远道;九言成大乱;十言成灭毁。所以凡事毁败时应反本守一,因为天数起于一而终于十,是天道自然之性。
            • 占卜的原则: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卜占是天神下告吉凶,再卜占是地神出告,三卜占是人神出告,超过三次的占卜多为欺人,不可信,卦数也不会准确。
            • 数字的循环与意义:天数起于天初一,与地相得为二,阴阳共生万物。万物从北开始萌动,元气起于子,经各方流转,在西北终结后又回到初始,所以数到十就循环,天道生物需周流具备八方之气,缺一不可。
            • 师弟子的功绩:师弟子的功绩重大,如同父母生子。善师能使下愚之人成善人,不断进步直至成神,与天和元气比德,其功绩不可言谢。
          3. 乐生得天心法
            • 最善的行为和治理:凡人之行和君王之治,最善的是像天一样广泛哀怜而不伤害,且治莫大于象天。具体而言,人最善的是常欲乐生,其次是乐成,再其次是仁施,然后是设法不乐害,接着是善治人过不陷人罪,人陷罪后不深害之,人有死罪不祸及家人和邻里,罪过涉及家人邻里时不灭绝人种类,因为人是天地神统,灭绝人种类会伤害天地之体,圣人治世常思太平,使刑格不用,为后代计。
            • 师弟子的关系:真人认为自己统属大地,命属昆仑,天师命在天北极紫宫,作为弟子应像地一样虚心顺承天师之教,否则无师弟子之义,会使道不明。真人希望天师传道给能行之的有德之君,以解决阴阳失调和承负之病。

举报
收藏 0
联系方式
加关注17

苗业网

管理员第1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