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竹荪
竹荪是一种珍贵食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表)。
竹荪中各种氨基酸含量(g/100g干重)
成分 | 长裙竹荪 | 红托竹荪 | ||||
菌体 | 菌托 | 菌盖 | 菌体 | 菌托 | 菌盖 | |
天门冬氨基酸 | 1.400 | 1.490 | 1.840 | l.010 | 1.240 | 2.170 |
苏氨基酸 | 0.740 | 0.872 | 1.100 | 0.598 | 0.764 | 1.320 |
丝氨基酸 | 0.676 | 0.750 | 0.966 | 0.573 | 0.671 | 1.260 |
谷氨基酸 | 2.070 | 2.43O | 2.440 | 1.320 | 1.450 | 3.490 |
脯氨基酸 | 0.669 | 0.554 | 0.969 | 0.530 | 0.625 | 1.240 |
甘氨基酸 | 9.651 | 0.738 | 0.854 | 0.507 | o.614 | 1.150 |
丙氨基酸 | 1.010 | 0.923 | 1.130 | 1.050 | 0.830 | 1.500 |
胱氨基酸 | 0.194 | 0.262 | 0.240 | 0.176 | 0.200 | 0.259 |
颉氢基酸 | 1.050 | 0.826 | 1.141 | 0.707 | 0.734 | 1.600 |
蛋氨基酸 | 0.284 | 0.121 | 0.280 | 0.223 | 0.110 | 1.403 |
异氨基酸 | 1.420 | 2.090 | 1.870 | l.500 | 1.950 | 2.040 |
亮氨基酸 | 1.580 | 1.940 | 2.020 | 1.290 | 1.750 | 2.490 |
酪氨基酸 | 0.492 | 0.414 | 0.595 | 0.306 | 0.321 | 0.819 |
苯丙氨基酸 | 1.170 | 1.240 | 1.470 | 1.200 | 1.110 | 1.500 |
赖氨基酸 | 0.440 | 0.499 | 0.813 | 0.220 | 0.414 | 0.931 |
氨 | 0.387 | 0.617 | 0.579 | 0.309 | 0.558 | 0.539 |
组氢基酸 | 0.318 | 0.243 | 0.449 | 0.205 | 0.213 | 0.528 |
精氨基酸 | 0.666 | 0.546 | 1.020 | 0.485 | -0.618 | 1.420 |
合计 | 14.830 | 15.938 | 19.197 | 11.900 | 13.614 | 24.120 |
维生素B1 | 2.03ug/g | 3.48ug/g | ||||
维生素B2 | 53.6ug/g | 21.4ug/g |
据贵州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定,100g长裙竹苏中还含有色氨酸1mg、鸟氨酸4mg、r一a氨基丁酸4mg、天冬酰氨6mg等。
此外,竹荪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含锌46.1ug/g,含铁68.7mg/g等。
竹荪含微生素种类很多,如B族微生素的VB1、VB2、VB6以及K、A、D、E等。其中,VB2含量较高,每克干品长裙竹苏含53.6mg、红托竹荪含10.4mg。VB2是构成黄酶的辅基成分,参与生物氧化酶体系。缺乏VB2将影响生物氧化,引起新陈代谢混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野生竹荪数量少价格昂贵。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分离出竹荪菌种,在竹林或室内培育竹弥成功。我国南方产竹地区,大量培育竹荪,每1,000,m2竹林,每年可产竹荪8~10kg。
在我国已知的有: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付荪(D.rubrovolvata),朱红竹荪(D.cinnabarina),皱盖竹苏(D.duplicata),杂色竹荪(D.multicolor)等6种。其中前3种是可以在竹林下栽培的竹荪。
竹林环境特别适合竹苏生长。竹林砍伐竹子后,残留的竹蔸要十几年才能腐烂,未腐烂的竹鞭,占林地的1/10左右.妨碍了竹鞭生长。在竹林中栽培竹苏,既能促进伐克腐烂,有利新鞭生长,又可增加经济收人,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栽培竹荪的方法:
1、竹蔸栽培:在竹克边挖15~25cm深的栽植穴,穴底撤3~5cm厚的枯竹叶,上撤一层菌种;再铺一层枯叶,又撒一层菌种,1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用菌种0.4~0.5kg。2~3月间栽培下种。5~6月间就可开始采收。
2、竹林中挖坑(沟)填料栽培:选择郁同度0.8~0.9的竹林,在林地上挖穴或开沟,深15~20cm,宽30~40cm,穴(沟)底垫些枯竹和枯竹叶,厚10~15cm,踏实,上撒一层菌种;再铺3~5cm枯叶,又撒一层菌种;再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或每1米长沟)用菌种1kg左右。
竹荪采收及加工方法:
发现菌蕾后.在早晨5~7时进行采摘。采后除去菌体上的泥污,用l%~2%的柠檬酸溶液浸泡20~30min,再用清水漂洗1~2次,滤于后,置烘房干燥,控制温度在40~50C。成品分级、包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
二、栽培天麻
天麻(Gasyrodiaelata)属兰科植物,多年生腐生直立草本.全株无叶绿素,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生长在阴湿林下,天麻植物的块茎与密环菌共生。以块茎人药,是传统中药材。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栽培方法:
1、选地;要求坡度在30o以下,土层深厚,含腐殖质丰富,结构良好的竹林下。
2、选择良种:天府以新鲜、环节密、芽圆;大小为1~2cm,呈黄色的白尖类。
3、准备棒材;选用直径3~6cm的硬质木(如栎类),将截成长30~40cm。在段木的树皮上,每距5~6cm处砍成深达木质部的鱼鳞状切口;选当年产天麻大、产量高、密环菌丝生长好的.
4、整地作床:在竹林中接等高作床,宽阔0~70cm,长度依地形而定;松土深度10~200m
5、播种;播种时间1互月至翌年1月较好;先把床面上的表层腐殖质层扒开,床底要求平整,然后以3:1的新棒材和老菌材的混合交叉横摆一层做底材,各段木之间应贴紧;段不相接处的两头放天麻种,段木的中间部位可撒小量的米麻种,每1m2用天麻种0.5~1kg召左右。同样以3:1或4:1的新老段木混合加铺一层,也可用嫩竹枝、竹梢做盖材;最后用腐殖质表土覆盖子0~2cm厚,稍高出地面,成龟背形,再盖上枯枝落叶或杂草。
6、管理:防止人畜进种有天麻的林地上践踏。
据曹清流试验,种天麻的竹林立竹度以2,5000~3,000/km2为好,经过四年的栽培,鲜天麻的产量可达7,770kg/km2,其中商品天麻的产量为1963.5kg/km2,产值达29,000/km2。因此,在竹林中栽培天麻是提高竹林经济效益的重途径。
竹林栽培天麻后,新竹的数量和胸径都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