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典藉关于艺兰用盆的述录
邱桂湘
艺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成就。自宋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兰花典藉(兰谱、兰花专着),是兰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兰家对艺兰用盆就十分重视。这些关于艺兰用盆的经验,至今能为艺兰者所遵循。
在兰花盆栽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以紫砂盆艺兰为上的认识。进而又在各式紫砂盆使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理想的紫砂兰盆应是:砂质(粗)、圆或近圆形、敞口、锅底形底、大底孔、鼎足、外壁素雅,春兰蕙兰盆分深浅二式的共识。
一、兰花典藉关于艺兰用盆的摘录
◇分一盆吴兰,吝其盆之端正,不忍击碎,因剔土而根已伤,暨三年培养,犹至困惫,于今深以为憾。欲分其兰,须碎其盆。
盆有窍孔不要着泥地安顿。花盆要放在高架上安顿,令风从底入为妙,又免蚯蚓蚂蚁之患。(宋赵时庚金漳兰谱)
◇花盆四面俱要轮转日晒均匀。(宋王学贵王氏兰谱)
◇盆不欲贵重,根满难分,付诸一击也。不欲大,以便予移赏,迁藏也。不欲深,以兰不宜土厚也。(明簟溪子《兰易十二翼》)
◇栽蕙盆宜大,使根叶舒展,且亦得土气。凡栽兰蕙,须盆与花称,因性喜润而不喜湿。如盆大,恐雨后不能沥水,数日难干也,须俟根叶逐渐长多,逐年换盆。盆用各色各式砂盆。(清朱克柔《第一香笔记》)
◇兰必盆栽,匪惟便收藏发散之宜,杜鼠蚁蚯蚓诸贼,以盆则登堂入室,尊为座上宾也。择盆必以本山紫砂为上,或朱红色,或紫肝色,必筑炼纯细,否则铺沙坚便用淡白色者佳。其式用广方、长方、正圆、椭圆,大小随花之多寡。忌瓜瓤苑花堆画诸俗制,尠用色黝,不得已则净绿纯白者充之,若宝兰洒金,则哗嚣取厌矣。景德花盆宜用仿定羊脂白,否则珊瑚红、鹦鹉绿若描青,作山水人物,俗不可耐。其余如利方白石及灵壁英石天然白料者,珍价不多得,得之以配极品。其古铜盘、木假山俱不可用,不便浇灌也。盆宜古朴,架必精良。(清张光照《兴兰谱略》)
◇盆宜深不宜浅。深者根易舒展,虽干不尽涸,虽冰不到根,秋冬最称。若浅盆泥少,即春夏易于受病,故不取也。用以砂为上,磁为次。大概艺兰用高发盏,艺蕙花尺八二式最好。若逢盆双边,料细者更为难得。(清许羹梅《兰蕙同心录》)
◇春兰夏蕙根各有不同:兰根细而多横;蕙根粗而多直。故种兰之盆宜浅,种蕙之盆宜深。均以口宽盆大为妙。花盆愈旧越愈佳,新盆必水浸一年始可用。(清杜文澜《艺兰四说》)
◇盆,宜用圆者,口宜畅而底宜深。鼎足式或白釉色,取其雅也,紫砂即俗,白胎无釉者可栽小本。至新盆,虽云火气太重不合用,然尽用无妨,或种新花一二年,或置水中一年,亦可脱火气。此格外讲究之法也。花有向背,故用圆盆取其四方可观。若杂色有花者,用之欠雅。至若方盆,有反正歪斜之忌,亦不合用。(清袁世俊《兰言述略》)
◇盆用广口鼎足,使秀气更可通风。(清《兰蕙真传》)
◇盆以白石紫砂为上,水绿磁次之,白釉泥盆又次之。式宜圆而敞口,圆则便于盘根,敞则易于翻换。此外,或方斗,或长方亦雅,致高不过六七寸为则,深而小口者非宜。(清方时轩《树蕙编》)
◇盆质宜瓦不宜瓷,宜旧不宜新,宜厚不宜薄;盆形宜圆不宜方与有角,宜上宽下狭,不宜盆口有棱;盆底宜如仰盅,不宜凸脐,盆底之孔,宜大不宜小;盆脚宜高不宜矮,宜鼎足不宜圆裙;盆宜有垫,垫以蓄水,但不宜没足。选盆之法,如足而已。若刻划金碧,与兰无涉,徒饰美观而已。
瓷则晒易热也,新则性太烈也,薄则易脆裂也。方与有角,则消水难澈也。盆口有棱,则分栽折根也。凸脐孔小,则积水不易竭也。脚矮裙圆,则气难宣泄也。盆无垫,则蝼蚁缘聚也。垫水没足,则过湿无节也。知不宜者之弊,即知可宜者之有利矣!
无锡紫砂盆,性质于兰最宜。日本黑泥盆亦佳。至于龙泉蓝白色诸花釉盆,虽精美,终嫌火性未除,然较之景德镇瓷盆,则远胜数倍矣。若能就地取材,石弯瓦釉盆,择其合适者,亦可用也。
盆底垫须平,乃便安放。深须一寸,始敷储水。盆足须高一寸以上,始能离水。此为一定之法。石弯盆底垫式颇多,合法者则少,必须亲自选择,否则稂莠杂投,市人伎俩,大概如是,不足为怪也。
所备兰盆露天安置,雨淋日晒,以旧为妙。(清区金策《岭海兰言》)
◇盆宜敞口鼎足,使其透气通风。(清吴传沄《艺兰要诀》)
◇选盆之法不脱一个“旧”字。盆之新者,断不可用,因其火气未脱之故也。然我之可谓旧者,并非指古瓷之器而言。庸俗者流,贸然不察,以为既得名花,必配以精美之盆,始觉相称,犹觅得娇姝必藏之以金屋也。是以既得好花之后,往往不惜重资觅取古盆,如白、定、哥等窑,或五色内窑之类,以为不如是,必有负名花也。孰知凡物各有好恶,爱之者当细加体验。必顺其情而适其性,庶能发达而畅茂。否则虽千金之盆,非徒无益,而有害也。盖兰之性,喜燥而畏湿,种以瓷盆,适与其性相反,缘瓷盆排泄泥中水分较沙盆为迟。就美观而言,固沙逊于瓷;以兰之体质而论,究以沙盆为宜。见盆质之粗细,不过在玩赏者视觉上之美恶,至于兰之一方面,实有生死之关系存乎其间。爱花之士,基于此点,不可不加以研究也。
种兰之盆,去瓷而取沙,前几言之。试问沙盆之对于兰花,究有若何之妙用?曰:此无他,不过取其易于吸水而易燥耳。故种兰之盆其沙愈粗愈妙。盆质愈粗,吸水愈易,此对于盆之品质而言也。若夫盆之形式,以园为上,因兰蕊无一定之方向,植之园形盆中,则兰蕊无论起自何方,均可随其方向作正供也,口欲其大,底欲其尖,底下须凿泄水孔三四个,口大底尖,具有多孔,自无积水之患矣。
前之所谓旧盆,系指曾经种过花木者而言。倘旧盆一时不得,可将新者浸入百草汁中,至一二个月以后,将盆取出,实泥土于其中,置于墙阴不见日光之处,任其风吹雨淋,日久苔生,其盆即可用矣,此速成法也,或有将新盆埋入土中者,此法较前法为迟,非一二年不可用,而出土用之,则较前者为佳。盖得土中水气浸润之后,其所有火气,尽行脱去矣。
盆之大小,须察花之根部与叶部而定,总之在“相称”二字。不可花大于盆,亦不宜盆大于花。花大于盆,则泥少而根多,泥少而养分不足,叶必高瘦;盆大于花,则根少而泥多,泥多则水份过足,以防根部腐败而不发。故善养花者,必察叶部之盛衰,而后如盆之大小之适宜与否。对于此点,不可不加注意也。
或曰:名花配精美之盆,理之至当者也。因兰蕙之性善燥而恶湿,故以沙盆为宜。而花开之时,供之书斋堂奥,究不甚雅观。曰:是否有两全之法?其法如何?于花开之时,外面加套盆可也。如是,则兰花仍在花盆中,而观赏者因外加精美之盆,而不嫌其粗矣,岂非两全之道乎?若嫌沙盆粗而摈弃不用,必种于精细瓷盆中,总非惜花之道。同好者幸勿河汉斯言,实名花之深幸也。(民国清芬室主《艺兰秘诀》)
◇种花之盆,须择旧盆中间有大窍者,鼎足,敞口为佳。盆乃花之宅院,如得上品仙花,必选琼楼玉宇为其佳宅,盆与兰始相称耳。必得旧盆无烟火之气,要视花之大小相当,方种之而易发,切不可大叶种小盆,小叶种大盆,令人视之生厌。且大叶种小盆则不发,小叶种大盆则易烂,栽培之理固如是。若种新落山花,则以新盆为宜,取浇水后易燥也。(民国吴恩元编着唐驼校订《兰蕙小史》)
◇盆宜敞口鼎足,使透气,兼可通风。(民国《蕙花图谱》)
◇栽盆不宜求大。种盆宽大,每不见发。其病在根不吸水,宜视根之多寡、长短,以定盆之大小、深浅方为合法。此非有意枸执,实因盆口紧者易起发,唯夏秋,盆小易涸,必须加意慎防,以灌溉适澈为妙(若验浇透之法,一举盆之轻重使知)。(民国郑同梅《莳兰实验》)
二、古人重视艺兰用盆
兰自盒栽,首先面临是养活养好兰。用什么质地、式样盆艺兰,始终是先贤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国诸多名花中,数兰花的典籍最多,且唯艺兰用的盆称为兰盆。用盆是养好兰花的一个基础环节,兰盆被称为兰花的“家”。有关艺兰用盆的文献片段的散见于诸家着述的典籍,非常丰富。上述摘抄资料充分显示,自古以来对艺兰用盆就十分重视。虽然兰花典籍以江淅兰蕙为主,以及先贤们各人经历、爱好不一,地域和艺兰种类不同,看问题侧重点不同在所难免。好在不同地域中国兰花的植物学特性和艺兰要求基本一致,故对用盆累积的经验也是相通的。《金漳兰谱》(南宋赵时庚1233),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专着,他对底孔大的艺兰花盒放置提出了要求,并总结了分兰时不忍击碎好的花盒(当时可能是官窑瓷盆)硬分而伤根的教训。这也是我国重视艺兰用盆的最早文学记载。明朝簟溪子《兰易十二翼》,他主张兰盆不宜贵重、不宜大、不宜深的“三不”要求。而在用盆要求上阐述比较科学、全面应是清朝区金策的《岭海兰言》和民国时期清芬室主的《艺兰秘诀》。所有这些关于艺兰用盆的经验,至今仍为艺兰者所遵循。
三、从实践中认识紫砂盆艺兰最宜
冯贽《记事殊》云:“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记事殊》虽非兰花典籍,但是兰花盆栽最早的文字记载,用的是瓷质盂形盆。在兰花盆栽长期实践中,伴随着陶瓷业发展的步伐和艺兰养赏水平的提高,兰盆质地历经石盆、陶盆、瓷盆——釉陶盆、瓦盆——紫砂盆等不同阶段。其间在使用上有重叠和交织。自唐朝以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石、瓷、釉陶、紫砂、瓦盆,其渗水透气性依次递增,而瓷、紫砂、釉陶、瓦盆其美观度依次递减的差别。依“顺其情而适其性”的艺兰原则,从有利于兰花养植为主,并兼顾兰与盆相调的审美要求,探索出以紫砂盆艺兰为上的认识。弃瓷盒而求砂盆这是明智之举,这是先贤们在艺兰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紫砂花盆自明朝开始生产并流行,但作为兰花专着至清朝张光照的《兴兰谱略》才提出“择盆必以本山紫砂为上”的见解。同时代的许羹梅《兰蕙同心录》曰:“用以砂为上,磁次之;”方时轩《树蕙编》的“盆以白石紫砂为上”;区金策岭海兰言》认为“无锡紫砂盆,性质于兰最宜。”。以及民国时期清芬室主《艺兰秘诀》曰:“以砂盆为宜”,“种兰之盆其砂愈粗愈妙”等认识都是一致的。进而又在各式紫砂花盆使用实践,从砂质、形状和外壁装饰等诸多方面比较,逐步形成了艺兰最适宜紫砂兰盆的概念。
综合本文摘抄资料,归纳为理想的紫砂兰盆应是:砂质(粗)、园或近园形、敞口、锅底形底、大底孔、鼎足、外壁素雅;大小、深浅盆一般应与兰称,春兰,蕙兰盆分浅、深两式。在使用上尽量用旧盆或放室外一定时日的新盆。兰花的栽植,须带有文静风雅的韵味,以紫砂盆最为适宜。兰盆最终讲究的是适用和简洁素雅,适用是对兰而言,要“顺其情而适其性”,因这之间“实有生死之关系存乎其间”。而简洁素雅则与艺兰者的文化程度、品位、情趣相关。钟爱兰花、品兰、赏兰、画兰,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现象。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的封建社会是以文人为中心,此时的文人审美是一高层次审美。他是在欣赏兰花外在美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品味兰花内在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赏花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兰花是文人清高超脱,洁身自好,不同俗流品格的象征。是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的象征。故盆栽兰花,为文人雅士所好。这样,文人的审美观念,无不渗入兰花的花、叶及所用的盆,几架并都有特定的审美要求。如以素色为上品,以瓣型定品位。兰盆外壁以泥料原色或装饰宜简洁素雅。盆的形制也从明清时期长方、正方、圆形和其它形状转向多形,至清末民国时转为圆或近圆形为主。并强调兰、盆几架三位一体的赏兰审美要求。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是一个文化过程。
四、紫砂专用兰盆民国时期达高峰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文献及证物二个途径。在学习兰花典籍的同时,重视古兰盆的收藏就在于此。遗存的不同时期古兰盆,是兰盆历史衍变轨迹的最好证物。依它来定衍变坐标,可绘得进程图表。据现在遗存的少量紫砂古兰盆,自清朝以来,依次为圆斗型、平底型、低足型、鼎足型等诸形。对照前述要求,其发展成熟可以民国时期江苏无锡蒋东孚、沈渊如兰盆为标志。尤以沈氏设计、选料和陶工杨细春制盆技艺在兰盆史上应是一高峰。沈氏兰盆,泥料为段泥(团泥),沥水透气性能好于其它紫砂泥。盆底为锅底形,大底孔,近底孔处壁薄如蛋壳,有利沥水,且重量相对较轻,加至鼎足,利于盆底通风透气。外壁无饰,仅为段泥本色——米黄色,与兰株高雅清秀相协调,且极具古朴感。
据沈荫椿先生介绍,沈氏兰盆设计、试制、修改,反复历经年余始定型生产,它是艺兰家和优秀制陶人合作的结晶,对提高我国艺兰用盆文化内涵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艺兰人直接介入造盆取得完美效果的典范。该盆所用的章系沈渊如先生用重金聘请海上名家陈巨来所刻,使之更加珍贵。这有如清朝书画篆刻家陈曼生与陶艺家杨彭年合作制壶——曼生壶,融紫砂与书画镌刻为一体的新型陶艺之作,在中国紫砂上留下了光辉的轨迹。这个时期的兰盆,制作工艺精到,型制符合艺兰赏兰要求,是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的紫砂盆器。成为养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成了从随便使用所购花盆养兰,到自行设计订制专用兰盆的过渡。自晚清至民国时期,兰家自已设计订制专用兰盆已成风尚。老一辈艺兰家如王叔平、沈渊如、刘汉麟的兰房使用专门订制的兰盆有照片资料及实物存留。同时他们都很重视古兰盆的收藏和使用,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古盆养兰和进行品兰赏盆,就算不上一个完美的兰家。江苏苏锡常地区艺兰家订制使用的古兰盆今已不多见,但它是兰盆历史衍变的见证。这些见证历史的兰盆,为一些热心于传统兰文化者所追求。
五、学习先贤治学态度提高兰人文化素养
在典籍的书页里,一篇篇或长或短,或简或繁的论述中,先贤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艺兰用盆的宝贵经验。笔者还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人特有的审美视角。在艺兰上重视实践,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的严谨治学态度;赏兰品盆的文化品味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艺兰是一种文化活动,历代文人和艺兰家视养兰即养德,以兰比德让人们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这是养兰的真谛。面对目前兰界现状,提高文化素养和养赏兰水平,是兰人的当务之急,同时强调养兰应回归以养赏为目的的原位。并重视设计订制有自已兰苑特色的专用兰盆也是势在必行。我们应在继承先贤艺兰用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养兰植料的改变,现代化设施的使用等新情况,和紫砂业界一道努力发展相应的紫砂兰花盆艺事业。以进一步丰富兰盆的文化内涵和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