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消失已经不再是新闻,但至今美国蜜蜂的数量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不免引发广泛担忧。根据美国农业部2015年5月14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今年4月前的12个月,美国蜂群死亡率超过四成。
这是一项连续9年对冬季蜂群损失,连续5年对夏季蜂群损失的调查。来自全美50个州超过6000蜜蜂养殖者(他们管理的蜂群占全美2740万蜂群的15%)参与了去年的调查,他们报道去年的总损失为42.1%,是2010年有记录以来第二高,再前一年蜂群死亡率为34%。其中冬季损失率从23.7%下降到了23.1%,但夏季损失率从19.8%增长到27.4%,而过去夏天蜜蜂死亡率为20%。
世界上多数作物依赖蜜蜂传粉,蜜蜂群体的消亡将给人类粮食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4年。”
全球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发现,养殖的蜜蜂出现了神秘的离巢不归的现象,很多国家的蜜蜂在"集体失踪",种群数量也在萎缩。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各种推测,希望能通过挽救蜜蜂来挽救人类自身。
科学研究尚无法得出蜜蜂灭亡与人类生存灭亡之间的数据联系,但是已有科学实验证实:蜜蜂授粉使果实增大、畸形果率降低。
蜜蜂的数量,惊人地减少。
2016年9月30号,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FWS)宣布夏威夷七个蜜蜂品种进入濒危状态。这是史上首次有蜜蜂进入濒危物种名单。濒危原因也大家猜测的基本一样,由于全球气温改变、栖息地减少以及生物入侵等多因素等影响,夏威夷群岛本土蜜蜂的数量急剧下降。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蜂窝减少29%,2008年减少36%,2007年减少32%。
从2006年开始,美国国内35个州的养蜂人都不同程度地发现自家蜜蜂飞走以后就没有回来。数百万蜜蜂不但没有留下任何与去向相关的痕迹,而且生死未卜。除了美国的35个州,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在西班牙,目前已有报告称数千个蜂群失踪。在瑞士,大约40%的蜜蜂已经失踪或死亡。英国各地的养蜂者也都发现,在没有疾病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大量蜜蜂舍弃"家园"而去,光在苏格兰就有数千只蜜蜂神秘"失踪"。
从2007年开始,科学家在美国和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养蜂经销商养的蜜蜂中,每4只中选择一只进行跟踪实验,结果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0%的蜜蜂消失了。
在北美洲,90多种经济作物都需要蜜蜂帮助授粉,从而获得养分,长出果实和种子。许多果园和农场每年都要引进养蜂场的蜜蜂。蜜蜂消失后,庄稼可能无法成熟,苹果、蓝莓、桃子等水果也可能无法结果。科学家们预言,按照目前蜜蜂消失的速度,蜜蜂消失带来的危害在短时间内比全球气候变暖更为严重。
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地区只能对经济作物人工授粉。然而,对数量巨大的经济作物而言,这种方法显然是杯水车薪,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在美国的苹果农场,为了授粉每年要支付给养蜂者35~45美元,2008年最少要支付的费用飙升至65美元。在日本,每个人用手去授粉的话,每100平方米要支付劳动者的费用上升到200~1000日元。
科学家警告说,蜜蜂的大量失踪将使人类生态系统的未来遭遇很大威胁,农作物可能因此大量减产,人类最终可能面临大规模的食物短缺。
世界各地发生的这一连串蜜蜂失踪现象,令蜂农与科学家百思不解。如果这些蜜蜂是因农药中毒或在寒冷的天气下死去,它们的尸体应该会出现在蜂箱周围。如果是遭遇天敌(胡蜂或虎头蜂)的攻击,也会在授粉区发现它们的残骸。如果它们是因为受到什么威胁而逃走,以它们恋家的特性,也绝不会单独将蜂后与幼蜂留下,因为工蜂若不归巢,留在巢内的蜂后和幼蜂都会饿死。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蜜蜂的作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正如唐代诗人罗隐所描写的,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并将花蜜酿制成蜂蜜储存。蜜蜂采集花粉时常常掉落一些,植物靠这些掉落的花粉完成异花授粉。据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依靠蜜蜂传授花粉。如果没有蜜蜂,没有授粉,人类将丧失多数粮食、蔬菜、瓜果等赖以生存的物资。可见,蜜蜂传授花粉所产生的价值和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的贡献远远大于蜂产品本身。
除天生的传授花粉的本领外,蜜蜂在仿生学方面也功不可没。蜜蜂的蜂巢令建筑学家们大受启发。现在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人造卫星的外壳等都大量采用蜂窝结构。蜂眼也给了人们不少启迪,科学家根据蜜蜂复眼的结构,研制出了偏光罗盘,用于导航。
蜜蜂不向人类索取,却向人类贡献了食物和智慧。然而,这种勤劳无私的小生灵正面临生存危机。2006年,美国有逾1/3的蜜蜂突然消失。此后,这种称为“蜂群崩溃紊乱”的现象迅速蔓延到加拿大。近些年,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类似现象。
出现“蜂群崩溃紊乱”后,蜂群中大量成年蜜蜂像被蒸发一样神秘消失,蜂箱周围很少能找到死亡的蜜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不明。美国科学家曾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可能是"蜂群崩溃紊乱"的潜在诱因。还有专家提出其他解释,包括郊区城市化,大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其他昆虫侵害,蜂群饲养管理不当,真菌感染,气候变暖,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电磁波辐射干扰蜜蜂的导航系统、使它们迷失返回蜂巢的道路等。
蜜蜂数量的急剧减少使科学家们担心:长此以往,若干年后蜜蜂将绝迹。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那么随之而来的食物紧缺、暴力和骚乱等社会问题将难以避免。鉴于此,欧盟于2010年12月出台了一项拯救蜜蜂的行动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研究项目,探明蜜蜂死亡的真正原因,并查清蜜蜂死亡的严重程度及后果;修改欧盟相关法令,禁止对蜜蜂有害的农药进入市场;成立蜜蜂健康研究室,改善蜜蜂的健康状况;鼓励发展养蜂业,对养蜂人进行培训;就保护蜜蜂加强国际合作。
另外,由于目前欧盟国家约70万养蜂者中大多数只是把养蜂作为业余爱好,欧洲议会也呼吁欧盟加大对欧洲养蜂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在蜂产品标签上标明生产国,对劣质产品,加大监管力度;修订欧盟有关蜜蜂疾病的动物卫生政策,建立一套有效防控蜜蜂疾病的措施,同时需要欧盟资金资助欧盟内部的药物准入;开展蜜蜂死亡率的独立研究,确保转基因作物和农药对蜜蜂造成的影响的相关信息能够公之于众,修订农药和植物保护产品的相关条例,准予对这些物质进行针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保护蜜蜂的措施能起到作用吗?
比如,法国1999年就颁布法令,禁止对向日葵施用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2003年又将甜玉米也列入禁令范围;意大利政府2008年开始禁止向油菜子、向日葵以及甜玉米施用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氟虫腈和定虫隆;北京市于2003年开建中华蜜蜂保护区,用于繁殖这种中国原产但已濒临灭绝的蜂种;欧洲议会于2008年批准在欧洲范围内建立蜜蜂保护区。相比上述保护措施,欧盟此次出台的拯救蜜蜂行动计划参与面之广、保护内容之全,都是空前的。
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2011年为"国际蝙蝠年",到欧盟出台拯救蜜蜂行动计划,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对象范围已经扩展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小型动物,反映了人们对地球生命力急剧下降的担忧。
地球生命力指数以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为指标。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10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也就是说现在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每年的需求。
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尤其像蜜蜂这样位于生物链相对底层的生物,它们是连接植物和动物的桥梁,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断裂,在生物链上处于其前后的大批生物都要遭殃。保护蜜蜂,人类或许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2期/钱铮)(来源:半月谈网)
蜜蜂的杀手是谁?
疑凶一:杀虫剂
加拿大安大略省养蜂专家杜森推测,美国成年蜜蜂消失的原因可能与神经中毒有关,而导致蜜蜂神经中毒的最可能原因又与杀虫剂使用有关。杜森经营的蜂蜜公司目前正接受安大略省政府委托,研制一种可以抑制虫害,又不伤害蜜蜂成长环境的产品。加拿大方面的专家对于造成蜜蜂失踪现象的诸多揣测,他们也认为可能是杀虫剂过度使用的结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昆虫毒理学家克里斯·莫林教授似乎也支持这项说法,并做出了推测:蜜蜂最可能的致死原因是植物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够经过植物的整个循环系统,传递到植物新长出的叶子或花朵里,而蜜蜂在采蜜时遭到了这种特殊物质的感染。新烟碱类杀虫剂就是这种可以在植物体内畅行无阻的化合物,农民通常使用这类化学药物灭除农作物害虫,预防白蚁、保护高尔夫球场草地等。
目前在欧洲和美国应用最广泛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益达胺"。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科学家已经发现,益达胺虽然不会导致蜜蜂死亡,但是会伤害蜜蜂的神经系统,导致蜜蜂迷失方向、无法回巢,最后在寒冷的户外死去。
一项新研究发现,有争议的烟碱类农药显著损害蜜蜂的飞行能力。这种农药在欧洲许多地方受到限制,然而在美国与中国允许使用。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领衔该项实验,让蜜蜂,在受控环境下,接触转基因玉米、大豆与棉花,以及水果和蔬菜普遍用的化学成分噻虫嗪。
接触噻虫嗪农药的蜜蜂起初飞的更快与更远。但是接触这种农药几天后,蜜蜂的飞行距离缩小了一半多而且飞行速度降低。研究者们结论,接触噻虫嗪农药蜜蜂表现出不稳定飞行模式与之后昏睡时段,增加了蜜蜂迷失、回不到蜂巢,或者生产能力显著减少。
也有美国研究人员推测,蜜蜂可能接触了某种杀虫剂,这种杀虫剂虽然没有导致其死亡,但损坏了它的免疫系统。因此,蜜蜂辨别方向和飞行的能力下降,在飞行途中迷路。也就是说,杀虫剂导致蜜蜂失去记忆,无法找到回养蜂场的路。
疑凶二:手机辐射
英国也出现了被称为"蜂群衰竭失调"的现象:蜂巢里的蜜蜂突然全部失踪,只留下蜂王、蜂卵和一些还不成熟的工蜂。而消失的蜜蜂从此再也找不到,并很可能最终死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一些科学家表示,手机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辐射可能是造成蜜蜂大量失踪现象的罪魁祸首。有实验表明,当把手机放在蜂巢附近时,蜜蜂就不愿回家。
德国蓝道大学2007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手机发出的辐射会干扰蜜蜂的导航系统,使其无法回巢。项目负责人约亨·库恩斯教授说,这项研究或许能为答案的揭开提供一些线索。蓝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蜜蜂若靠近电线,行为就会改变。新研究显示,蜂巢附近若有手机,蜜蜂就会拒绝回去。科学家分析说,手机发出的辐射会扰乱蜜蜂的导航系统,使这些恋家的蜜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部分科学家发现美国3G手机开始普遍使用和蜜蜂消失的时期重叠了。手机的电磁辐射怀疑是使蜜蜂消失的原因。以前提出辐射可能导致蜜蜂迷路。
疑凶三:转基因作物
《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则消息,称美国许多养蜂农场大量蜂群不明原因地消失和死亡,一些专家猜测可能与美国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有关。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称,蜂群消失将会给美国农业带来巨大损失,美国的养蜂业以及与蜜蜂授粉有关的水果、坚果和蔬菜种植业年产值高达140亿美元。康奈尔大学和许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蜂群消失和死亡的原因,但至今还没有结果。
德国养蜂人海弗克认为,养蜂场周围的土地肯定有某种物质,导致蜂群无法生存,最有可能的是抗虫害的转基因玉米。在美国,种植的玉米中大约40%是转基因玉米,而德国转基因玉米数量仅为0.06%,大部分种植在勃兰登堡州和梅前州。
德国耶拿大学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曾做过一项课题,研究转基因玉米的花粉对蜜蜂的影响,虽然发现转基因玉米花粉中抗虫害毒性成分比普通玉米高得多,但这项研究并没有找到转基因玉米对蜂群减少的直接证据。
疑凶四:蜂箱脏
事实上,近几年来,蜂群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蜜蜂从大自然的采蜜工转型成替人类服务的授粉工,一年到头被蜂农装在大卡车上辗转各地进行有偿授粉与生产蜂蜜,这着实让蜜蜂疲累不堪。为了让蜜蜂有体力干活,养蜂人用人造养料、能量饮料和高机能食品的混合物来喂养蜜蜂,但这些不自然的添加物都可能会对蜜蜂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蜜蜂最天然营养的食物是它们的蜂蜜,并非这些营养剂。
有些养蜂场为了避免蜜蜂生病,让蜜蜂吮吸多种抗生素以抗拒感染,但却因此干扰了蜜蜂内脏里的天然细菌。这些细菌的作用是协助把花粉发酵,制成蜂群食用的食物。一些科学家认为,缺乏天然食物并非蜜蜂失踪的主要原因,但是人造食品、基因改造作物到底有没有害死蜂群,值得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说,蜜蜂之所以一去不回,可能是无法忍受蜂箱中的生活。通常,每个蜂箱会容纳约3万只蜜蜂。由于密度过高,蜜蜂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生存空间。此外,蜂箱中滋生细菌和寄生虫也会使蜜蜂染上疾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昆虫学家考克斯·福斯特正率领一个小组调查蜜蜂失踪的原因。他们从病蜂体内发现到好几种不知名的微生物组织,这意味着蜜蜂的免疫系统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了弱化。他们还在这些蜜蜂的体内发现了一些真菌,在人类艾滋病患者的体内,同样也能发现这种真菌。对此,福斯特认为这很不寻常。他强调,东方蜂微粒子虫可能只是许多病因之一,目前尚不能排除杀虫剂、食物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蜜蜂数量,十年少了一成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数据调查表明,我国蜜蜂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50万群减少到目前的680万群左右,10多年的时间,减少了10%。(数据偏老)
而依据我国草场、森林和农作物的数量,中国比较合适的载蜂量是1000万群左右。
蜜蜂为何会在短时间内数量迅速下降呢?专家指出,这首先是政策决定的。其次就是农药危害。
专家表示,现在政策上对养蜂行业不太重视,人们除了想到蜂胶、蜂蜜等保健品外,认为蜜蜂的研究微不足道,早把蜜蜂授粉的原生态特性忘掉了。特别是在农村养蜂人越来越少。工业化的进程造成养蜂人都改了行,而蜂群数量下降的同时养蜂人数也在减少。
另外,我国农林业虫害目前普遍运用农药喷洒,这给蜜蜂生存造成了隐患。据了解,因为蜜蜂跟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农业上病虫害的防治,仍是抑制蜂群数量增长的瓶颈。
解决之道: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结晶,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化学物质,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化肥、农药对土壤的侵蚀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防止有益天敌因化学农药而大量死亡,以及害虫因化学农药而产生抗性的负面影响,增加生物种群的多样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有机农业还可以减少农产品有毒物质的残留,生产出健康有益的安全产品(食品),还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概括起来,有机农业对环境有如下好处:
长期可持续性:许多环境变化是长期、缓慢发生的。有机农业考虑到农业干预行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中长期影响。有机农业既生产粮食,又建立生态平衡,防止出现土壤肥力问题或虫害问题。有机农业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不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加以处理。
对土壤和水的好处:在许多农区,地下水受合成肥料和农药污染是一大问题。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如堆肥、家畜粪便、绿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栽培的品种和长期植被),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的渗透。管理良好的有机农业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少了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
对空气的好处: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需求,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矿物燃料)。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了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有机农业使用的许多管理方法(如少耕制、秸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提高生产率和有助于碳储存。
生物多样性:有机农民是各级生物多样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在基因一级,传统和改良种子和品种因抵御病害和恶劣气候能力强而受欢迎。在品种一级,动植物的不同组合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养分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在生态系统一级,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境。频繁使用利用不足的品种(往往为增强土壤肥力而轮种)减少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侵蚀,形成较为健康的基因库--今后适应的基础。
遗传改变生物:在有机粮食生产、加工或搬运任何阶段,有机系统不允许使用遗传改变生物。由于人类尚未完全了解遗传改变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有机农业谨慎小心,鼓励使用天然生物多样性。因此,有机标签证明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未有意识。
生态服务:有机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都极为重要。产生的生态服务包括土壤形成和改良、土壤稳定、废物循环利用、碳截留、养分循环利用、掠食(害虫)、授粉和生境。通过选择有机产品,消费者利用他们的购买力促进了污染较少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在环境方面隐藏的自然资源退化成本。
作为自然界主要的传粉昆虫,蜜蜂授粉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近年来,由于蜜蜂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生态安全面临重重危机。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拯救蜜蜂,保护蜜蜂,再此呼吁从园林植物选择开始!
一、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生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生物中,蜜蜂的授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它们虽然微小,但能给人类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在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三克的幸福”“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授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靠自然风传花粉品种外,有16万种靠昆虫授粉的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植物的产量,还能增强授粉植物种子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抗逆能力,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目的。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授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同时,自然的演化也造就了蜜蜂本身身体结构的变化,使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能够利用自身的生理结构让其传授花粉的效率更高,使作物更好结果。
事实上,蜜蜂采集花粉的过程,也是与植物相互适应的过程。此外,蜜蜂在不同的花朵上梳理花粉的行为,也无意中完成了对作物的“受精”,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随之而来的是果实的成熟。这不仅可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等作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不会再繁衍下一代。自然界生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物种的消亡可能牵扯到其他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生物。因此,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二、可怕的蜜蜂蜂群崩溃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化肥与农药过量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急剧扩张等问题,已使蜜蜂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已经危及到生态安全。近年来,全球多地相继发生蜜蜂消失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经看不到蜜蜂的踪影。
但就国内而言,从数量上来说,蜜蜂整个群体的数量是上升的,这得益于人工养殖的家蜂数量在增长;不过,国内的野生蜜蜂依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物种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减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受外来物种意大利蜜蜂等的影响,近百年来,我国境内的中华蜜蜂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最近10年来,中华蜜蜂减少了10%左右。
蜜蜂减少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包含了31个蜜蜂种类。研究显示,自2002年起,英格兰的野生蜜蜂物种数量平均下降了7%;2008~2013年,美国加州、太平洋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农业区域中的野生蜜蜂数量减少了23%;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研究显示,2015~2016年冬季,美国损失了28.1%的蜂群,加拿大失去了16.8%的蜜蜂。美国科学院的研究调查表明,在美国,蜜蜂其实从“二战”时期就开始减少,相较于1945年的美国,现在的美国只拥有半数蜂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首先,环境恶化与气候变暖,导致物候发生变化,进而破坏了蜜蜂和植物之间生死相依、紧密相联的生态关系。譬如,空气、水体污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等,都对蜜蜂的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一些野生传粉昆虫,如熊蜂和蝴蝶的季节活动、物种丰度和地理分布范围与气候变化有关。例如,欧洲和北美的多数熊蜂已经无法跟上本物种分布北界气候暖化的步伐,从而导致其分布范围越来越窄。
其次,化学农药的过度滥用。大量研究表明,烟碱类、阿维菌素等农药对蜜蜂具有非常高的毒性。2006年,北美洲大量的蜜蜂消失不见;随后,2007年,在南美洲、欧洲,30%的蜜蜂种群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蜜蜂蜂群崩溃综合征”,其原因为人类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施用后,蜜蜂或是因采集蜜露和花粉而接触农药,或是通过尘埃和露水间接接触农药,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是直接杀死蜜蜂;二是导致蜜蜂神经系统或代谢紊乱,继而改变其行为,使其找不回蜂巢;三是让其觅食困难和难以躲避天敌而死亡。
比如,氟虫腈虽然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但对蜜蜂有剧毒,仅微量接触就会导致整群蜜蜂死亡。广泛应用于田间害虫防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胺等,也会造成蜜蜂神经中枢发生错乱等多种损害,降低蜜蜂的防御能力,让它们易于受到天敌的攻击。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谭垦研究团队发现,吡虫啉能让蜜蜂的定向能力受损,从而让它们的采蜜频率和成功返回蜂巢的比例减少,也降低了对蜂群的食物供给;同时,吡虫啉还能改变蜜蜂对糖浓度的反应阈值,从而让蜂群的采蜜量减少。
苏格兰邓迪大学的康诺林团队发现,一些杀虫剂在达到环境相关浓度时会造成蜜蜂大脑神经功能失常,使其行为变得古怪起来,甚至会撞死在障碍物上。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入侵物种可以通过消费土著传粉者来改变生态系统,使其变为以入侵物种为主导的传粉系统。例如,入侵物种——宾夕法尼亚胡蜂在美国夏威夷导致了土著蜜蜂的灭绝。据统计,受外来物种意大利蜜蜂的影响,近百年来,我国境内的中华蜜蜂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
一些蜜蜂种群具有寡食性(在同一科、属植物的花朵上采食,如苜蓿准蜂)或单食性(在某种植物及其同种的花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当外来植物大量入侵、霸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后,蜜蜂的食物来源减少,间接导致种群消失。除此之外,大规模单一植被的种植导致植物的花期过于集中,同样威胁蜜蜂的生存。
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当家蜜蜂品种
第四,人类自身对自然资源急剧扩张占用,破坏了原有的蜜蜂栖息地,迅速割裂和挤占了蜜蜂的生存空间,使得蜜蜂居无所依,死亡也就成为其最后的归宿。
此外,一些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导致蜜蜂健康状况堪忧,也是其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一些病原体能够发生寄主转移,例如,瓦螨能够侵袭蜜蜂并传播病毒。近年来,蜜蜂的商业化管理、大规模繁殖和跨境运输及市场交易,提高了病原体和寄生虫传播的概率,大大加速了传粉者的发病率。
三、“拯救蜜蜂”在行动
蜜蜂虽小,但它处于自然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假如有一天,蜜蜂真的灭绝,植物繁衍受阻,更多的物种将会随之消亡,人类也会缺衣少食,后果不堪设想。传粉动物关乎人类福祉,蜜蜂这个可爱的小朋友确实需要人类采取切实行动,加以保护了。
最近,有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向各国政府提出了10项传粉动物保护措施。针对蜜蜂越来越少的现象,近年来,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拯救蜜蜂行动计划,其内容包括:设立研究项目,搞清蜜蜂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蜜蜂死亡的严重程度及后果;鼓励发展养蜂业,对养蜂人进行培训;成立蜜蜂健康研究室,提高蜜蜂的身体素质;修改欧盟相关法令,禁止对蜜蜂有害的农药进入市场;就保护蜜蜂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都明确禁止使用烟碱类化学农药,或者要求在蜜蜂授粉期间禁止使用该类农药。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滥用问题,我国目前已经禁用了对水生生物和蜜蜂毒性大的氟虫腈在农作物上喷雾使用,正在就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影响开展跟踪监测和风险再评价工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朱朝东认为,保护蜜蜂需要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增加本土蜂栖息地、种植蜜源植物等。譬如,可以在房前屋后或是绿地、公园里增加开花植物的种植,还可以用旧的芦苇管、竹筒制作蜂巢,吸引蜜蜂前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禁止在保护区内放养意大利蜜蜂,以保护中华蜜蜂。作为普通民众,保护蜜蜂,我们也可有所作为,如在房前屋后多种蜜源植物,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在野外不驱逐野蜂群、损坏蜂巢等。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在积极推动蜜蜂保护与蜜蜂授粉工作,目前所进行的项目中期评估认为,与常规生产相比,项目实施4年来,示范区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果树增产15%~50%,蔬菜作物增产30%~60%;同时,农作物品质明显提升,市场售价提高,与无蜜蜂授粉的作物相比,每亩增收人民币5000元以上。
在生态效益方面,蜜蜂对农药敏感,只要蜜蜂能健康存活,说明生产环境好、用药较少,作物品质也更安全。据农业部监测,项目实施以来,各示范区的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已明显下降,除保证授粉蜜蜂安全外,果园中蝴蝶、野蜂、蝇类甚至鸟类等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20%~30%,不仅对田间虫害起到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之,通过保护蜜蜂,扩大蜜蜂自然授粉,既能降低化学农药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为蜜蜂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又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收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蜜蜂,就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类自己。
保护蜜蜂迫在眉睫,保护蜜蜂从创建蜜蜂栖息地开始,从园林植物选择配置开始!从山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