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

   2020-04-14 苗业网佚名1440
核心提示:茨菰(又名慈姑)拉丁学名:SagittariatrifoliaL.var.sinensis(Sims)Makino别称:茨菰、慈姑、燕尾草、白地栗、酥卵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沼生目Helobiae亚目:

茨菰(又名慈姑)   拉丁学名:SagittariatrifoliaL.var.sinensis(Sims)Makino   别称:茨菰、慈姑、燕尾草、白地栗、酥卵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目:沼生目Helobiae   亚目:泽泻亚目Alismatineae   科:泽泻科Alismataceae   属:慈姑属Sagittaria   种: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var.sinensis(Sims)Makino   分布区域:北美、欧洲、亚洲等   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964)。

茨菰是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浅湖、池塘和溪流。叶似箭头,有肉质球茎,可食。花有3枚圆形花瓣。慈姑(S.sagittifolia)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则栽培以食用其球茎。

茨菰是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中医认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茨菇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为冬春补缺蔬菜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较高,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一、茨菰的形态特征

茨菰叶柄粗而有棱,叶片箭形。花单性,花瓣白色,基部常绿色。八、九月间自叶腋抽生匍匐茎,钻入泥中,先端1-4节膨大成球茎,即”茨菰“,呈圆或长圆形,上有肥大的顶芽,表面有几条环状节。性喜温湿及充足阳光,适于粘壤土生长。以球茎的顶芽繁殖,一般春夏间栽植,冬季或翌年早春采收。

茨菰是多年生挺水植物。形态特征:高达1.2m,地下具根茎,先端形成球茎,球茎表面附薄膜质鳞片。端部有较长的顶芽。叶片着生基部,出水成剑形,叶片箭头状,全缘,叶柄较长,中空。沉水叶多呈线状,花茎直立,多单生,上部着生出轮生状圆锥花序,小花单性同株或杂性株,白色,不易结实。花期7一9月。茨菰属植物现有25种,中国约有5—6种。

茨菰突出特点是慈菇为单子叶植物却没有胚乳。

二、茨菰的生长习性

茨菰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折断,球茎生长受阻。

三、茨菰的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广布亚洲热带、温带地区,欧美也有栽培。

中国分布:茨菰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在南方各省栽培区较广,但亦为田间杂草。

世界分布:欧洲,北美至亚洲。

四、茨菰的栽培技术

(一)、培育

1、育苗:选用宝应刮老乌、苏州黄等茨菰品种。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肥沃壤土地作育苗地。结合整地施河底淤泥作基肥。于3月上中旬将选好的茨菰粗壮顶芽,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栽入育苗地,栽植深度为顶芽长的一半,每亩大田需备茨菰顶芽20公斤左右。栽后及时搭架、覆膜。植株萌芽期保持浅水层。2—3叶期追施1~2次稀粪水。后期注意通风炼苗。

2、移栽:可利用肥沃低洼田作茨菰栽植大田。移栽前每亩大田施优质厩肥2500公斤或绿肥3000公斤,加氨化磷肥35—40公斤,耕翻入土,整平后上浅水。4月上中旬从育苗地起苗,并将苗的外围叶片摘去,留叶柄20厘米长,然后按行距1米、株距16~20厘米将茨菰苗栽入大田,栽植深度10厘米,每亩栽3300—4000株。栽后灌一层薄水,以后浅水勤灌。

(二)、田间管理

植株移栽7—10天活棵后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人粪尿1000公斤。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每亩施草木灰70—75公斤或碳酸氢铵100公斤促球茎膨大。植株生长前期要适当搁田,搁田程度以田不陷脚为宜。及时除草和剥除植株上的老黄叶及部分侧芽,增强田间通透性。

五、茨菰的病虫防治

危害茨菰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蚜虫、螟虫。黑粉病可用25%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蚜虫可用40%乐果1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可用25%杀虫单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六、茨菰的主要价值

(一)、药用价值

茨菰性微寒,味苦,具有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散热消结、强心润肺之功效。可治疗肿块疮疖、心悸心慌、水肿、肺热咳嗽、喘促气憋、排尿不利等病症。而且,茨菰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较多,能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增强肠胃的蠕动,增进食欲,保持良好的消化,对于预防和治疗便秘最佳。

史料记载:

《本草纲目》:茨菰,生浅水中,入亦种之。三月生苗,霜后叶掐,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涩戟人咽也。嫩茎亦可DIE食。乌芋、茨菰原是二物,茨菰有叶,其根散生,乌芋有茎无叶,其根下生,气味不同,主治亦异,而《别录》误以藉姑为乌芋,谓其叶如芋。陶、苏二氏因凫茨、慈站字音相近,遂致混注,而诸家说者因之不明,今正其误。

《千金方》:下石淋。

《唐本草》: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

《滇南本草》: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

《岭南采药录》:以盐渍之,治癫犬咬伤,并治中程蹇(即石硬)。

(二)、观赏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说茨菰一根有12个果实;而事实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个,少者也不会少过6个。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2012年优良品种的是生于广东的“白肉茨菰”。茨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形奇特,适应能力较强,可做水边、岸边的绿化材料,也可做为盆栽观赏。茨菰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三)、食用价值

(一)、营养价值

茨菰富含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和钾、磷、锌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更主要的是,茨菰还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医认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所以茨菰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还能够败火消炎,辅助治疗痨伤咳喘。

食用方法

(二)、炒茨菰

茨菰的适宜人群

宜食: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咳嗽痰中带血、神经炎、习惯性便秘、泌尿系结石、脚气病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此外,茨菰宜与生姜同食,以减少其寒性。

忌食: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宜多食,多食则发肠风痔漏,崩中带下,使人干呕,损牙齿,失颜色,皮肉干燥等;尤其对孕妇来说更要谨慎食用。

七、茨菰的植物文化

宝应茨菰

宝应——中国茨菰之乡。在宝应,关于茨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宝应常常遭遇水灾,庄稼经常失收,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观世音菩萨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叫茨菰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茨菰长得美丽端庄,而且心地善良,她见农田变成汪洋,百姓都在挨饿,便到处去寻找食物,终于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种不怕淹的水生植物,它的根茎上结了许多球果,可当食物充饥度命。她如获至宝,便把它挖起运回宝应,路上干了她就用泪水滋润它。她把这植物栽在宝应的湖荡边,教会人们栽培方法。从此以后每遇大水年成庄稼失收,人们就拿这植物来充饥,为纪念这位仙女,人们便叫它“茨菰”。

茨菰在宝应种植的历史悠久,经过几代人的经验总结,加之水土营养丰富,宝应生产的茨菰个个都是皮青肉白、又大又圆、坚实如栗,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宝应的“紫圆”茨菰更是享誉国内外。

宝应县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夏永青:“我们宝应这块,茨菰种植时间很长了,而且这种水生植物特别适合在宝应生长,我们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宝应的水土特点,我们培育了“紫圆”茨菰,可以说这是茨菰中的精品。它不仅产量有保证,而且皮薄,抗破损性较好,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茨菰的营养。”

茨菰,《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它主要成份是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农技员夏永青:“宝应因为生态环境较好,加上我们的绿色无公害生产模式,产品品质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全县,茨菰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前几年,我们茨菰也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

作为全国第一个茨菰之乡,宝应一方面狠抓茨菰品种的培育和种植,另一方面不断拉长茨菰产业链。全县茨菰加工企业年加工茨菰5万吨左右,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在宝应,茨菰绝大部分进行深加工,但也有一部分走上了百姓的餐桌。每到冬风一下,宝应各家各户的餐桌上就多了茨菰熬咸菜、茨菰烧肉、茨菰蛋花汤等美食。茨菰熬咸菜,其味尤鲜,有的家庭一日三餐必备。就连许多早点店,都会拿它做面点的浇头;还有那茨菰汤,不仅是菜肴,也是一道很好的药膳。咳嗽的人,坚持喝上两三天的茨菰汤,症状就会大有改善。

茨菰,不仅是宝应人冬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也给宝应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