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方枝柏 拉丁学名:JuniperusindicaBertoloni 别名:小果方枝柏、喜马拉雅圆柏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杉纲 目松杉目 科柏科 属:刺柏属 种:滇藏方枝柏 命名者及年代:Bertoloni,1862
滇藏方枝柏(JuniperusindicaBertoloni),是柏科、刺柏属灌木,稀为乔木。枝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的一回分枝近圆柱形,其上的鳞叶三叶交叉轮生,宽卵形或菱状卵形,二回及三回分枝密,四棱形,通常微成弧状弯曲;刺叶仅出现于幼树之上,三叶交叉轮生,斜展。雌雄异株,雄球花近圆球形或卵圆形,雄蕊3-5对,花药2-3,药隔近圆形。球果生于多少弯曲或直而不曲的小枝顶端,近圆球形或卵圆形,熟时黑褐色,有1粒种子,稀为2粒种子;种子卵圆形或锥状球形,稍扁。
滇藏方枝柏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喜马偕尔邦、北方邦、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西北部海拔3000-5200米地带。
滇藏方枝柏可作分布区高山地带的水土保持树用。木材可用作燃料,树枝和树叶在佛教寺庙中被制成香烧。
一、滇藏方枝柏的形态特征
滇藏方枝柏是灌木,高1-2米,常成匍匐状,稀为乔木;枝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的一回分枝径约2毫米,近圆柱形,其上的鳞叶三叶交叉轮生,宽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尖或钝,稍内弯,长约2.5毫米,下(背)面中部或中下部有腺体,排列紧密,有时上部较疏松,二回及三回分枝密,四棱形,通常微成弧状弯曲,有时直径1-1.2毫米,其上的鳞叶交叉对生,排列紧密,菱状卵形,先端钝或微尖,稍内弯,长1.2-1.8毫米,背面上部有钝脊或背脊不明显,下部或中部有窄椭圆形、矩圆状条形或卵形凹下的腺体;刺叶仅出现于幼树之上,三叶交叉轮生,斜展,长4-7毫米,上面淡灰绿色,中下部有隆起的中脉,下面有钝脊,先端有渐尖的刺状尖头。[8]
滇藏方枝柏雌雄异株,雄球花近圆球形或卵圆形,长1.5-2毫米,雄蕊3-5对,花药2-3,药隔近圆形。球果生于多少弯曲或直而不曲的小枝顶端,近圆球形或卵圆形,长6-9毫米,径5-7毫米,熟时黑褐色,有1粒种子,稀为2粒种子;种子卵圆形或锥状球形,稍扁,顶端钝或有短钝尖头,基部圆,长5-6毫米,径约4毫米,有不明显的纵脊,侧面具浅槽纹。
二、滇藏方枝柏的近种区别
滇藏方枝柏近方枝柏(学名:JuniperussaltuariaRehder&E.H.Wilson),但方枝柏为乔木,雌雄同株,球果与种子均较小,叶背腺体常为圆形,生于中下部及近基部。
三、滇藏方枝柏的产地生境
滇藏方枝柏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喜马偕尔邦、北方邦、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西北部海拔3000-5200米地带。
滇藏方枝柏作为针叶林中的下层灌木或乔木,常伴生有高山柏、杜鹃、蔷薇和栒子。在线林以上可形成刺柏—杜鹃灌丛,生长在有矮小高山灌木(如杜鹃、柳树、高山柏)的矮嵩草针叶草皮中,或分散在花岗岩或片麻岩或其他变质酸性岩石的冰碛和固结碎石斜坡上。该地区从山地到高山,季风气候明显,从5月到10月有大量降水。
四、滇藏方枝柏的繁殖方法
种子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分层。种子有一层坚硬的种皮,发芽非常缓慢,需要一个寒冷期,然后是一个温暖期,然后是另一个寒冷期,每次持续2-3个月。在沸水中浸泡种子3-6秒可能会加快发芽过程。种子最好在寒冷的环境中一成熟就播种。有些可能在第二年春天发芽,但大多数需要一年时间。另一种可能是收获“绿色”种子(当胚胎完全形成但种皮变硬之前)。当幼苗长到可以移植时,可以将其盆栽到单独的花盆中。
五、滇藏方枝柏的主要变种
2变种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滇藏方枝柏原变种 | Juniperusindicavar.indica | Bertoloni,1862 |
簇生滇藏方枝柏 | Juniperusindicavar.aespitosa | Farjon,2005 |
六、滇藏方枝柏的主要价值
滇藏方枝柏可作分布区高山地带的水土保持树用。木材可用作燃料,树枝和树叶在佛教寺庙中被制成香烧。
七、滇藏方枝柏的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数据缺乏(DD)。